今年是新中國成立75周年。75年來,重慶衞生健康事業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廣大醫務工作者勇於擔當、苦幹實幹,全力守護人民群眾身體健康。今年國慶前夕,記者走近3位重慶衞生健康系統離休幹部,傾聽他們的故事及他們眼中重慶衞生健康事業的變化。
力飛(106歲):
如今還在關注衞生健康領域消息
“這不是《老同志生活》嗎?我平時很喜歡看。”9月24日上午10點過,在重慶醫藥高專附一院家屬區的一棟老房子裏,106歲的力飛接過家屬帶來的兩本雜誌,一下就念出了封面上的書名。
學通信出身的力飛,曾抄收日本投降的重要電訊,後來,她又“轉戰”衞生系統。
“我本來姓高,最早的名字叫高成璋。”老人的語速很慢,講述起她年輕時的經歷。
1918年農曆四月,力飛出生在湖北棗陽一個書香門第。“七七事變”後,正在讀高中的力飛和許多青年一樣,滿懷報國之志,一心嚮往革命聖地延安。
1938年夏季,力飛在報紙上看到一則消息:陜北公學正在招生,可以一邊學習一邊抗戰。
“到延安去!”力飛説服母親,衝破重重險阻,和來自全國各地的50多名青年學生一起抵達延安。
最初,力飛就讀於陜北公學關中分校,因成績優異,被選送進八路軍通訊學校,畢業後還在研修班學習了半年。
1941年,力飛被調到《解放日報》社做無線電報務工作,負責國際新聞電訊稿的收報。
參加革命後,她把名字改成了高力飛,後來大家都喊她力飛,於是她乾脆以“力飛”作為自己的常用名。
1945年8月10日,領導對力飛説,當天由她值夜班。當時力飛就有一種預感:這個晚上可能會有重要的新聞傳來。
果然,一條來自國外媒體的急電出現。力飛全神貫注地記錄着電文,整條新聞抄收完畢後,新聞內容讓她震驚:日本投降了!
那一刻,力飛感覺到熱血“嘩”地一下激涌起來,她立刻將抄報紙遞給有關同志。很快,這份舉世矚目的電訊稿被迅速譯出:接受波茨坦宣言,日本無條件投降!
力飛抄收的這份電訊稿,立刻被新華社播發,特大喜訊像風一樣在延安傳開,並傳向全國各地。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力飛隨丈夫從東北到了北京,又從北京來到重慶。她先後在重慶市委宣傳部、市第四人民醫院(現重醫附二院)、市衞生局(現市衞生健康委)工作,並於1972年退休(1979年改為離休)。
力飛的六女兒胡小梅説,母親行事從不張揚,常常教育7個子女説,在自己擅長的崗位上,做好本職工作,就是對國家的最大貢獻。
“雖然母親年紀大了,但她對衞生健康領域的消息特別關注。”胡小梅説,此前,力飛患上骨質疏鬆,摔倒過幾次,就醫時看到如今醫院寬敞明亮的環境,老人十分欣慰,連連誇讚“醫院好了,技術也很好”。
“我在手機上就可以預約明天的號”“去醫院看病不用帶以前的檢查結果,醫生直接在電腦上就能查”……老人在聽家人分享這些消息時格外認真。她説:“我相信,老百姓的健康會越來越有保障!”
張培林(94歲):
曾在工人療養院工作多年
身着土布軍裝,腳穿黑色布鞋,臉上還帶着稚氣……在張培林的相冊裏,有一張泛黃的老照片,那是75年前,他剛來重慶時拍的。
在“把勝利大旗插到西南去”的號召下,1949年,年僅19歲的張培林隨西南服務團四支隊從南京啟程,跋山涉水,幾經輾轉,來到剛解放的重慶,從此在重慶紮下了根。
抵達重慶後,張培林被分配到西南勞動部從事人事工作,1953年調到西南第二工人療養院。
“那時一批工人療養院在全國各地陸續興建。”張培林説,他所在的西南第二工人療養院,位於背山面水、山清水秀的南溫泉,能容納大約兩三百人療養。療養院以療養為主、治療為輔,一些患有慢性病、職業病的工人在此得到有效治療,身體慢慢恢復健康。
1954年,張培林被調到位於北溫泉的四川第四工人療養院,直至1959年離開。
“後來,工人的工作生活條件逐漸改善,很多工廠也有了自己的醫院和休養所,工人可以就近享受休養。我離開後不久,許多工人療養院都因完成使命停辦了。”他説。
1962年至1984年,張培林在重慶市衞生局工作,之後,他又調任重慶市第三人民醫院(現合併為市人民醫院)黨委書記,直至1991年離休。
“我剛到三院時,院裏只有照光機。20世紀90年代後,CT、核磁共振、彩超等先進醫療設備都陸續添置起來。”張培林回憶道。
不僅是硬體設施。過去,重慶醫療衞生機構人員以中專生、大專生和本科生為主,且中專生佔多數;從20多年前開始,則以本科生、碩士生、博士生為主,各大醫療衞生機構引進大量高學歷人才,大大提高了全市醫療衞生水平和質量。
“如今,全國人均預期壽命提高到78.6歲,相比新中國成立初期全國人均壽命的35歲,增長了一倍還多,與發達國家相比也毫不遜色,而重慶人均期望壽命更是達到了79.39歲。”張培林感慨道,這體現了75年來我國衞生健康事業的巨大進步,人民健康水平大幅提升,“國家越來越強大,我們的生活也一定會越來越好!”
張賓(93歲):
見證重慶職業病防治從無到有
9月19日,重慶市職業病防治院家屬院裏,93歲的張賓家大門口、客廳電視機旁、沙發周圍,都插上了五星紅旗和黨旗。“我的生命、知識都是黨給我的,我會永遠跟黨走,努力解除老百姓的病痛。”這是老人對記者説的第一句話。
1931年,張賓出生在湖北鐘祥。“1948年,襄樊戰役爆發,17歲的我跟全班同學一起參軍,加入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野戰軍。部隊成立中原衞生部直屬醫院,我被安排到直屬醫院二所擔任衞生護理員。”張賓説。
淮海戰役結束後,張賓所在部隊輾轉安徽、湖南,隨着第二野戰軍女子大學的建立,他所在醫院被改編成該校直屬醫院。1950年,在紅岩村成立了西南人民革命大學,第二野戰軍女子大學直屬醫院被改編為西南革大醫院,後來又改成中共中央西南局黨校醫院。1954年,醫院整體移交給重慶市衞生局。
1957年,為支援國家三線建設,綦江成立三江鋼鐵廠,需要醫院,張賓所在醫院又整體搬去三江鎮,次年更名為重慶三江鋼鐵廠職工醫院(以下簡稱三江醫院)。
彼時,三江醫院不僅要服務三江鋼鐵廠的職工,還要服務周邊數萬群眾。三江鎮周圍廠礦企業特別多,三江醫院因此在各類職業病防治中扮演重要角色。
1971年,醫院接收到一位因機械操作失誤,導致左手斷肢的患者。當時在全國,斷肢再植手術只有上海在1963年做了第一例。在張賓的組織下,數名醫務人員精誠協作,成功完成全國第二例斷肢再植手術。後來,他們陸續又做了6例,技術水平全國領先。
“經歷戰爭,見過生死,我明白人的一生要有一種東西支撐,那就是信念。我希望盡我所能救治更多病人。”張賓説。
1980年,為積極響應國家關於加強勞動保護和職業病防治的號召,重慶迫切需要一家醫院牽頭開展職業病防治工作。
“我們醫院來!”張賓説,“黨和國家需要,就應該義不容辭。”
當年,三江醫院更名為重慶市職業病防治院。張賓帶領團隊率先在全市範圍內推動廠礦企業職工建檔建卡工作,為職工建立詳細的健康檔案,針對有毒有害工種職工,還設立健康卡片。
同時,重慶市職業病防治院組織開展了大規模的職工體檢活動,確保職業病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
“鄉鎮企業勞動衞生條件相對落後,職業病防治任務艱巨。那時,我帶隊對鄉鎮企業職工的健康狀況及勞動衞生條件進行調研,為鄉鎮企業職工的健康檔案建卡。”張賓説。
不僅如此,重慶市職業病防治院積極開展職業病防治科研學術活動,鼓勵醫務人員探索職業病防治新理論、新技術,目前已能有效診斷10大類132種法定職業病。
“現在,重慶報告職業病數量逐年減少,全市新增職業健康檢查機構數十家,説明我們技術服務能力增強,勞動者職業健康素養得到提升。”張賓&&。
新重慶-重慶日報記者 李志峰 張亦築 雲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