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溪鎮抗旱記-新華網
新華網 > 重慶 > 正文
2024 09/25 08:36:23
來源:新華社

龍溪鎮抗旱記

字體:

  兩個多月,龍溪鎮幾乎沒下過一滴雨。罕見的長時間乾旱缺水把土地撕開一條條裂縫,河流斷流,葉子幹得用手一搓就碎。

  重慶市巫山縣龍溪鎮地處秦巴山區,村民大多吃山泉水、引山泉水灌溉。脫貧攻堅期間,山上新修了蓄水池,但現在有幾處已經快見底了。

  抗旱保供水是龍溪鎮的頭等大事。

  9月22日上午,馬嶺村種植大戶李蘇桂和丈夫在山坡上澆灌脆李樹。丈夫提水管,李蘇桂用鋤頭攏雜草,蓋在樹坑上,減緩水的蒸發。“前天才澆過這棵樹,又幹了。”李蘇桂刨着土説。

  在龍溪鎮農村,幾乎家家種柑橘、脆李。李蘇桂的300畝脆李,7月中旬採摘賣完沒多久,脆李樹就開始缺水,葉子打卷。為保住果樹,兩口子每天早上6點下地澆水,10點左右熱氣上來前收工,太陽落山後再去澆一次,一直幹到半夜。

  
村民李蘇桂和丈夫給脆李樹澆水。新華社記者周文衝 攝

  相比脆李,正值生長膨大期的柑橘需要大量水分,救起來更難。

  村民龔建林用抽水泵從山下700多米遠的魚塘抽水,緊着快幹死的樹澆,但仍有不少柑橘被太陽“烤幹”。“這些果子長不大了,只能扔掉。”龔建林心疼地説,“現在不算經濟賬,盡最大努力,救活一棵算一棵。”

  村民康雙喜發明了簡易的節水滴灌系統:給每棵脆李樹挂上塑料袋,袋裏裝水,下面扎眼,水一滴一滴滴到樹下,保證每滴水都被土壤吸收。康雙喜的“土辦法”效果不錯,只有幾棵樹的葉子打蔫。


村民給滴灌袋子加水。新華社記者周文衝 攝

  缺水的果樹漫山遍野,水能否供得上,決定抗旱成敗。

  山上一處容積約200立方米的蓄水池,在旱情到來前蓄滿了水。由於這段時間抗旱灌溉用水量大,水只剩1米多高。

  幾天前,村裏用抗旱資金購置了水管和抽水泵,從3公里外的山泉水水源處分流引水。水源處用石頭當水閘,白天保障村民飲水,晚上開閘放水到蓄水池,一晚上能蓄一尺深的水。

  李蘇桂説,以前只能靠天灌溉,脫貧攻堅期間,村裏完善了蓄水池等産業配套基礎設施,抗旱有了更多辦法,村民才敢多種果樹。


一處蓄水池內余水不多,一條才接通的新水管為蓄水池補水。新華社記者周文衝 攝

  乾旱季節,山裏也有滲出來的水,老百姓稱之為“龍洞水”。在下安村,一股“龍洞水”成了“救命水”。

  9月11日,龍溪鎮下安村的水源地大溝灣斷流,一處145立方米的蓄水池沒了來水,可能影響附近300多名村民飲水。

  村支書龔道勇和村民們要搶在蓄水池乾枯前找到新水源。14日,龔道勇循着水流聲在一處深溝裏找到一大股水源。第二天,他和9個村民扛着水管去引水,在一處百米深的懸崖邊,村民柏尚保自告奮勇,腰上繫緊繩子,把水管放下山崖。一股清澈的水流沿着水管,流過乾涸的溪溝、田地,流到3700多米外的下安村,把蓄水池灌滿了。

  “天這麼旱,這股水都不小,能流滿直徑50毫米的管子,這個水源以後可以長期用。”龔道勇興奮不已。


龍溪鎮幹部和村民李蘇桂(右)對一處水源進行排查。新華社記者周文衝 攝

  在柏尚保家裏,記者接過一杯熱茶,喝起來有絲絲甘甜。這是幹部群眾齊心協力引來的水。儘管用水暫時不愁了,但為了節水,村裏一些地方只在晚上7點到9點限時供水。“旱情還沒徹底緩解,我們還要繼續戰鬥。”龔道勇説。(記者周文衝)

【糾錯】 【責任編輯:韓夢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