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重慶9月19日電 題:重慶溶溪:昔日錳礦村 如今辣椒紅
新華社記者李愛斌
“嘿,走!”伴隨着吆喝聲,重慶市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縣溶溪鎮羅家村黨支部副書記陳四棟與5名村民一起,將最後一袋新摘的紅辣椒裝上車,這些紅辣椒將被運往一家酸辣椒廠,製作辣椒醬和泡辣椒。
擦了汗,拿起筆,陳四棟記下一筆賬:重慶瑞秀農業開發有限公司收購辣椒600公斤,每公斤價格4元,收入2400元。
“瑞秀公司還訂購了2000公斤辣椒今天要採摘,我們得抓緊幹活。”面對記者,陳四棟算起辣椒收成:“今年我們村種了250畝‘二荊條’,分兩季收穫。7月收了12萬公斤青辣椒;9月是紅辣椒收穫季,已收8萬公斤。辣椒的價格在每公斤4元左右,除去成本,兩季辣椒有近50萬元收入。”
溶溪鎮曾是錳業重鎮,羅家村是主要的錳礦産地。因過度開採,生態環境受到破壞。2021年,秀山縣按照錳産業退出、治理、轉型“三步走”計劃,對全縣29家錳礦開採企業、19家電解錳企業實施淘汰退出,當年即實現全面關停。2022年初,秀山縣批復50萬元專項資金支持羅家村集體經濟發展,村裏用這筆錢建起辣椒育苗基地。
陳四棟説,村集體合作社發展辣椒種植以來,吸引來不少村民加入學習辣椒育苗、辣椒移栽等相關技術的隊伍中。在增加農業效益的同時,也解決了村民務工問題,促進村民增收。
退役軍人李彪是最早返鄉發展辣椒種植的創業者之一。李彪告訴記者,他已流轉土地100多畝,種植線椒三號、線椒八號和螺絲椒等多個品種,每年用工超過3000人次。
62歲的村民余能江説:“我在辣椒基地幹活,既能就近照看小孫子,一年還有八、九千元的務工收入,比起以前下礦井提心吊膽,現在的日子舒心多了。”
通過“支部+專業合作社+基地+農戶”模式,不斷強化政策支持、技術指導和市場對接,溶溪鎮已逐漸將辣椒産業打造成為特色優勢産業。經過3年發展,其辣椒種植面積已擴大到1200畝。與此同時,溶溪鎮的各個辣椒基地已與廣東、湖北等地的銷售商達成多項合作協議。
溶溪鎮鎮長尹紅文介紹,溶溪鎮將着眼現代化農業要求,持續強化基礎設施配套建設,積極開拓市場,不斷擴大辣椒種植規模,建立溶溪辣椒品牌,逐步推進一、二、三産業融合,打造辣椒産前産中産後一體化産業體系,助推鄉村振興。(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