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伴重慶人5年的鐘書閣昨日正式停止營業——“顏值”為啥撐不起實體書店-新華網
新華網 > 重慶 > 正文
2024 09/18 09:05:17
來源:重慶日報

陪伴重慶人5年的鐘書閣昨日正式停止營業——“顏值”為啥撐不起實體書店

字體:

  九月十七日晚上八點,鐘書閣重慶門店正式停止營業。通訊員 朱藍瀾 攝\視覺重慶

  9月17日晚上8點,陪伴重慶人5年的鐘書閣正式停止營業。書店門口“距離再見還剩0天”的海報前,擠滿了拍照留念的人。送別的人群中,70歲的王奶奶在一堆年輕人裏特別顯眼。她眼眶泛紅,有些哽咽地説:“鐘書,顧名思義‘鍾情於書’。雖然有不捨,但終有一別。”

  近年來,網紅書店退場並不鮮見。消費者真的不需要實體書店了嗎?答案是否定的。連日來,記者走訪重慶書店消費市場發現,一邊是網紅書店“黯然退場”,另一邊是不少中小型獨立書店活得有滋有味。

  看上去很美的網紅書店

  9月17日下午,記者在位於九龍坡中迪廣場的鐘書閣看到,前來打卡的人絡繹不絕,宛如開業時的門庭若市。

  不少人是聽説要停業的消息後專程趕來。“開業初期,排隊兩小時才能在最佳機位拍張照,沒想到短短四五年就要停業關門了。”市民周芳有些唏噓。

  2019年,鐘書閣書店在重慶高調亮相,因極具個性的空間設計吸引年輕人爭先打卡,最火的時候還要限流。

  李輝(化名)曾在重慶鐘書閣當過兩年店員。他説:“與其説是書店,不如説是‘景點’。大部分人走進書店不是為了消費,而是為了參觀。看著滿墻的書,找個角度拍照打卡發個朋友圈,一切結束。”

  “重慶鐘書閣有接近1400平方米的營業面積,必須要靠消費才能支撐龐大的運行成本。”李輝説,初期靠着“顏值經濟”吸引一波客流,但實際上顧客到店消費的並不多,進來十幾個顧客,實際消費的客人估計不到一半。

  “網紅書店看上去很美,可並不能解決核心痛點——商業模式問題。”重慶工商大學應用經濟系主任李然説,實體書店從來不缺網紅,這類書店的通病是佔據較大面積,成本高、效益低。這導致曾經大量進入該行業的資本泡沫很快破滅。

  此外,面對電商&&的低價衝擊,實體書店的生存空間越來越逼仄,全國近一半的書店在虧本。《2022年圖書零售市場年度報告》顯示,2022年實體店渠道零售圖書市場同比下降37.22%,降幅超過2020年。

  “除了賣書,還要提供更多元的消費選擇”

  面對疲軟的市場,實體書店是不是真的毫無退路?

  9月10日中午12點,記者在解放碑協信星光商場刀鋒書酒館看到,門口不少人正在排隊,其中很多人是到這家書店來吃飯。

  “實體書店想要存活,光盯着‘賣書’早就行不通了。”刀鋒書酒館創始人江凌介紹,這裡有400平方米的經營面積,其中300平方米用作書籍陳列,剩餘的空間用於餐飲和咖啡。

  江凌給記者算了筆賬:如今書店整體銷售額,賣書只佔到30%,剩下70%全靠餐飲。從利潤來看,圖書貢獻率更少,只有不到10%,“除了賣書,給顧客提供更豐富多元的消費選擇,是當下所有書店不得不思考的問題。”

  “一書”書店主理人呂作熠對此也有同樣的看法,不過,他選擇了另一條路——不求做大,但求做精。

  2022年6月,呂作熠在重慶九龍意庫文創園開了一家不足50平方米的書店,取名“一書”。店如其名,這家書店每週只賣一本書。

  “店內的書和電商走出了差異化道路,我們販售的都是簽名本或者珍藏本,定價通常在50元到100元左右。然後會圍繞這本書舉辦共讀會、朗誦會,甚至邀請作者來開簽售會。”呂作熠説,開業兩年多,書店經營一直不錯,社群會員超千人。

  這樣的模式,背後自有其商業邏輯。呂作熠介紹,每週賣一本書並不是簡單地把店內的書目更新,而是整個書店空間圍繞這本書做氛圍呈現,策劃與這本書相契合的活動。這幾乎等同於“開發新産品+小型策展方案+活動策劃”的綜合體。

  “大型網紅書店強調空間體驗感,通過顏值吸引消費者,這種模式往往伴隨高昂的成本。”呂作熠説,像他這樣的小書店,通過在書的內容上做文化體驗、衍生消費,增強社群黏性,反而還能穩定地運轉。

  從賣書轉向賣一種生活方式

  實際上,除了“刀鋒書酒館”“一書”這樣小而美的書店,重慶也涌現了許多不錯的獨立書店品牌,比如“新山書屋”“精典書店”等。

  在李然看來,這些案例充分説明,實體書店要生存,關鍵是探索業態組合,更好滿足消費群體的實際需求。開書店,首先要明白,消費者去這家書店到底是幹什麼?是看書、買書,還是休閒喝咖啡,甚至小酌幾杯酒?

  “強化書店的社交功能,從賣書轉向銷售一種生活方式,吸引更多人走進書店,讓他們把逛書店作為一種新的生活方式,或許是突破口。”李然説。

  “書店概念被解構,是時代發展的必然性。”江凌説,文化消費被網絡媒體挖走了很大一部分受眾,實體書店應該探索如何在一個空間裏呈現文化類的東西,書只是其中一個載體。

  呂作熠&&,文化消費發展到今天,單一渠道幾乎不可能打開市場,實體書店要學會和網絡社交&&、電商&&共存,“‘一書’書店依靠小紅書等&&創造了不少銷量,未來也會積極擁抱電商。”

  此外,李然建議,書店要與文化娛樂産業合作,例如電影院、話劇院、音樂廳等,推出聯合文化套餐,吸引更多消費者。同時,實施會員制度,通過積分、折扣、會員活動等方式增強客戶黏性,提高顧客回頭率。

【糾錯】 【責任編輯:陶玉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