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心攜手三十載 共繪渝&新篇章-新華網
新華網 > 重慶 > 正文
2024 09/09 07:53:37
來源:重慶日報

同心攜手三十載 共繪渝&新篇章

字體:

——寫在重慶市台灣同胞投資企業協會成立30年之際

  9月8日,渝中區廣場大廈,第十六屆“重慶·台灣周”——“丹青承文脈翰墨書渝&”書畫筆會交流活動開幕。記者 齊嵐森 攝/視覺重慶

  彈指一揮間,匆匆三十載。在第十六屆“重慶·台灣周”舉辦之際,我們謹以此文回顧重慶市&協30年歷程。

  上世紀80年代,海峽兩岸交流大門打開,一批批台資企業落戶山城,重慶成為台灣同胞求學生活、投資興業的熱土。20世紀90年代初,重慶市台灣同胞投資企業協會(以下簡稱市&協)應時而生。從此,在渝台胞&&&企有了可以依靠的“家”。

  30年來,市&協始終堅持一個中國原則和“九二共識”,秉承“服務會員、搭建橋梁、溝通政府”的辦會宗旨,團結引領在渝&&台胞,以“我是台灣人也是重慶人”的信念,積極開展渝&經貿往來,促進兩岸交流合作,助推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成為重慶經濟社會發展的參與者與見證者,是兩岸融合發展的重要踐行者與貢獻者,更是祖國統一的堅定支持者與推動者。

  發展歷程

  從無到有,從有到強

  1994年,市&協應時而生、順勢而為。

  這一年的6月15日,協會在重慶市民政局民間組織管理局正式登記註冊,並於6月29日宣告成立。

  市&協是由在重慶的台灣同胞投資企業自願結成的地方性非營利性社會組織。成立之初,市&協雖然會員人數不多,影響力有限,但卻鮮明提出了以服務會員、推動海峽兩岸經濟交流與合作為協會宗旨,為後來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在重慶市委、市政府的關懷下,在市政府&&等市級有關部門的支持下,市&協穩步前行、發展壯大,不僅致力於加強會員間的聯誼和交流,還積極為會員提供法律諮詢、經濟信息服務,維護會員合法權益,促進渝&兩地經濟交流與合作。

  隨着時間的推移,市&協的發展從小到大,從有到強,在助力渝&經濟交流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

  如今,協會有會員近300個,永固集團、年代集團、康師傅控股有限公司、遠東百貨、富邦華一銀行等知名台資企業加入協會。

  市&協通過組織各類經貿活動等,為會員企業在渝發展搭建了廣闊的合作&&。同時,幫助調處&&信訪訴求事宜,5名會員受聘台胞調解員,3次參與修訂《重慶市台灣同胞投資促進條例》,為台胞從事渝&經貿合作營造良好法治環境。

  市&協始終秉持“兩岸一家親”理念,熱心參與社會各類公益慈善事業。據不完全統計,協會及會員企業已累計向重慶市兒童福利院、重慶市紅十字會、重慶市慈善總會等機構,捐助慈善款項及物資4000余萬元,踴躍參與脫貧攻堅、鄉村振興等重大戰略實施;在渝北區、合川區等地捐建希望小學10余所;牽頭成立兩岸獻血聯盟,組織4500人次兩岸同胞累計捐獻130萬毫升血量,用實際行動賡續兩岸血脈情緣。

  歲月悠悠,卅年春秋,不僅見證了市&協從青澀到成熟的蛻變,也鐫刻下不懈追求與堅持的印記。

  務實服務

  建設“&&之家”,凝聚在渝&&&企

  “重慶近年來不斷打造親商、富商、安商環境,高度重視對&經貿交流合作,吸引了越來越多的優秀台資企業關注重慶、投資重慶。”不久前,市&協舉辦了一場惠&政策宣講會。活動當天,20余名&&台胞齊聚一堂,聆聽市政府&&相關負責人詳細解讀“渝&58條”政策的制定背景、主要內容及其實施成效,重點介紹了政策中涉及&企台胞關心的稅收優惠、金融支持、就業創業、文化交流等方面的具體措施。

  這樣的活動,協會每年要舉辦若干次。

  如何更好地凝聚在渝台胞&&&企是每一屆&協的必修課,而這一切的基礎是首先能讓&&&企在渝紮下根,發出芽。

  黨的十八大以來,國家有關部門陸續&&“31條措施”“26條措施”等促進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合作的若干政策措施。市&協主動收集會員意見建議,積極配合重慶市&&制定落細落實的“渝&58條”,並邀請市市場監管局、市人社局、市稅務局等有關單位,向在渝&&&企廣泛宣介各類惠&政策措施,幫助&&&企儘早盡快盡享政策紅利。

  永固集團是受益者之一。藉&惠&政策的東風,該公司實現了自身發展的華麗轉身,商品混凝土在重慶市場佔有率高達20%,業務延伸至全國各地,是目前重慶唯一一家返&上市的台資企業。

  促進渝&經貿合作、實現會員更好發展,是重慶市&協的重要服務職能。協會連續15年組織會員單位參與“重慶·台灣周”活動,赴上海、江蘇、廣州等沿海省市參觀交流,廣泛邀約島內各大行業公會來渝投資考察,聯合富邦華一銀行、廈門銀行搭建銀企合作橋梁,牽線台灣永豐金控等金融單位落戶重慶,積極推動渝&經貿合作。

  市&協有關負責人介紹,30年來,渝&經濟合作領域從餐飲、紡織服裝、汽車零部件製造及修理拓展到IT、電子信息、金融業、高端商業等,合作層次從一般産業向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産業拓展,合作區域覆蓋全市80%的區縣。

  除了關注企業發展,協會還充分發揮“&&之家”作用,在權益保障、關懷服務上為台胞&&&企排憂解難。

  “這筆錢不僅解了我的燃眉之急,也讓我感受到了大家的溫暖。”當台胞朱宏文患病臥床的消息不脛而走後,一場愛心接力在重慶的台胞&企中延續。幾天后,市&協會長黃光志將在渝台胞&&&企捐贈的8萬元醫療費送到醫院交給朱宏文家屬。黃光志還告訴朱宏文,待其病情穩定後,協會還將積極協調航空公司幫助其返&治療。

  30年風雨兼程,協會始終堅持以務實為基,服務為魂,凝聚&企之心,共繪發展藍圖。在渝&交流合作中,協會用細緻入微的服務,織就一張張緊密相連的網絡,不僅解決&企的實際難題,更激發企業的創新活力與歸屬感,書寫渝&融合發展的華章。

  橋梁紐帶

  譜寫渝&融合發展的華美篇章

  1997年重慶直轄後,渝&交流迎來新的機遇。

  2008年,兩岸關係實現歷史性轉折,兩岸交流駛入快車道。

  2010年《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ECFA)在重慶簽署,兩岸經貿交流與合作進入了新的發展階段。市&協緊抓時代機遇,圍繞中心工作,發揮自身優勢,推動台資深度參與重慶經濟社會發展。

  市&協密切與各友會溝通協作,配合邀請、接待島內重要人士和台灣商業總會等工商團體多次來渝交流考察,助力集聚形成以廣達、英業達、旭碩、緯創、富士康、仁寶等台資企業為主的電子信息産業集群,使重慶連續十年穩坐全球第一大筆記本電腦生産基地,有力助推重慶加快建設西部陸海新通道。&企廣達電腦重慶基地連續4年産值突破千億元,成為重慶智能終端産業和電子製造業首家産值千億級企業。

  從20世紀90年代初台灣百吉集團董事長李文勳在渝建廠開始,大批&&&企西進開疆拓土、加速發展,重慶作為台資西進橋頭堡的重要地位漸次展現。

  重慶直轄以來,渝&經貿合作展現出強勁的增長勢頭,一組數據可以佐證:截至2024年6月,重慶市累計批准台資企業2205家,投資額1000萬美元以上企業達到225家,累計合同台資323.62億美元,渝&貿易額從2018年的267億元增長至最高年度2021年的近650億元。中國台灣地區已成為繼美國、韓國、中國香港之後重慶的第四大貿易夥伴。

  這些數據背後,是重慶不斷優化營商環境、加大招商引資力度的成果,也有市&協為渝&經貿交流合作做出的積極貢獻。

  青年是國家的希望、民族的未來。協會在協助台胞安穩發展、&企投資興業的同時,還重視引導&&青年一代,培育接續發展的繼承人。

  市&協承辦全國&企聯西南西北片區青委會成立大會,連續5年在渝召開助力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台灣青年企業家交流合作懇談會,舉辦7屆“&協杯”慢速壘球賽。“共享機遇·築夢未來”川渝粵&&年就業創業發展交流會等活動,年代集團、&晶電子等台資企業先後承接800余名台灣大學生在渝實習實踐,吸引上千名台灣青年常住重慶追夢、築夢、圓夢,共同扛起新時代兩岸青年的使命與責任。

  30年的時光,如同一本厚重的書,記錄了風雨兼程的足跡與輝煌燦爛的篇章。在巴山渝水間,市&協如同一座橋梁,橫跨兩岸,以無盡的熱情與堅定的信念,織就了一段段渝&兩地交流、融合、發展的佳話。

  面向未來,市&協將以更加開放的心態、更加務實的行動、更加創新的舉措,持續深化渝&兩地交流合作,為助推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渝&融合發展作出新的貢獻,不斷將在渝台胞&&&企的涓涓之力匯聚成促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磅礡之力。

  新重慶-重慶日報首席記者 周尤

【糾錯】 【責任編輯:李華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