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月31日,重慶悅來國際會議中心,2024年“一帶一路”記者組織論壇開幕式暨主論壇舉行。圖為“媒體使者”講故事環節。記者 齊嵐森 謝智強 攝/視覺重慶
記者即使者。
共建“一帶一路”這條成就無數幸福的陽光大道,記者是見證者、參與者、推動者。來自各個國家的記者,在用心用情,挖掘有廣度、有深度、有溫度的絲路故事,凝聚“只有合作共贏才能辦成事、辦好事、辦大事”的國際共識。
8月31日,在2024年“一帶一路”記者組織論壇開幕式的“媒體使者”講故事活動環節,來自中國、保加利亞、埃及、阿根廷等國家的記者分享了自己在參與“一帶一路”採訪中的動人故事。
人民日報國際部編輯宦翔:
絲路上的幸福故事
宦翔是一名90後記者,他深入巴基斯坦、埃及、希臘,採擷共建“一帶一路”第一現場的“浪花”。
“巴基斯坦瓜達爾港,曾是一個方圓數公里內找不到一所小學的小漁村,長期受到貧窮困擾。2016年,中國捐建的當地第一所小學——法曲爾小學落成,350名兒童從此獲得了學習的機會。”宦翔説,為支持建立學校,當地一位老人穆哈邁德捐獻了自己價值900萬巴基斯坦盧比(約合人民幣55萬元)的土地。
穆哈邁德告訴宦翔,以前孩子們不得不走很遠的路去上學,既不方便也不安全。他説:“我很感謝中國為我們建設了一座很好的學校,這將為孩子們創造光明未來。”
這樣的幸福故事宦翔在採訪中還遇到很多。他介紹,人民日報社組織了“共建‘一帶一路’”主題採訪,分別與東南亞、中東、中亞、非洲等國的69家主流媒體開展聯合採訪,深入報道共建“一帶一路”重大標誌性工程和“小而美”民生項目,展現共建“一帶一路”的壯闊圖景。“參與採訪,我深深感受到,共建‘一帶一路’給相關國家帶來發展,也給當地許多人帶來滿滿的獲得感和幸福感。”
保加利亞《言論報》國際部主任塔尼亞·格魯赫切娃:
我在中國學到重要一課
2023年2月,格魯赫切娃受邀到中國國際新聞交流中心參加為期四個月的記者交流項目。在此期間,她撰寫了《四個月零二十二天》一書,詳細描述了她在中國的所見所聞。
格魯赫切娃坦言,在中國學到的重要一課是,並不存在“小國”一説。“世界上每一個國家,無論發展水平、種族或宗教背景如何,都非常重要。正如習近平主席所言:‘人類生活在同一個地球村裏。’因此我們都應懷有同一個願望——讓世界變得更美好。”
在格魯赫切娃看來,共建“一帶一路”正是讓世界變得更美好的舉措之一。她介紹,過去11年間,越來越多的國家和國際組織參與共建“一帶一路”,數不勝數的公路、鐵路、港口、機場、醫院、學校因此而建成,服務當地的人民。來自不同大陸的人們緊密相連,享受着他們從未想象過的生活。
她認為,在給予方面,中國無疑是最好的老師——不僅僅是物質,還有在政治和改善生活方面的智慧。
新華社國際部記者鄭開君:
礦山上開出鬱金香花海
鄭開君通過分享過去幾年中他在許多國家看到的美好變化,展現“一帶一路”倡議推動中國與其他國家取得了眾多務實合作的成果。
今年5月,他在塞爾維亞一個叫博爾的城市拍了一張照片——一片鬱金香的花海。這不是在花園或公園裏拍的,而是在一座礦山邊。
六年前,那裏根本不是現在這樣。彼時,這座百年礦山因污染和管理問題陷入困境,當中國專家向當地人展示“現代化綠色礦山”運營的圖片時,員工克裏斯蒂安和他的同事們半信半疑地説:“這是不是軟體‘修’出來的?”
鄭開君説:“六年後,他們自己就站在這仿佛‘修圖’一樣的環境裏。”
過去幾年裏,鄭開君在印度尼西亞、哈薩克斯坦、盧旺達等地,見證了很多這樣的變化。他認為,“一帶一路”倡議給記者們提供了用更具同理心的方式看世界的機會,讓大家去發現更多美麗的事物,呈現更多可能性,講述更多相融相通。
埃及中東通訊社執行主編、編委、內閣新聞部主任艾曼·卡迪:
“在中國,延續的壯志和夢想從來沒有邊界”
艾曼·卡迪是一名埃及記者,他在過去32年裏走遍了世界眾多國家。在他心中,擔任中東通訊社北京辦事處主任那段時期的經歷尤其精彩。
“我曾經和世界上的大多數人一樣,受到帶有偏見的西方媒體的影響,對中國的認知刻板單一。”艾曼·卡迪説,直到2011年4月4日,他第一次來到中國才發現,“你聽到的、讀到的和你親眼見到的大不同。”
他&&,中國的每個城市都有自己的特點和生活方式,外國人在北京、上海、成都、義烏等地的感受都不相同。比如在江蘇的華西村,農民擁有工廠、船隻、酒店,他發出感嘆:“中國充滿奇蹟”。
在艾曼·卡迪看來,中國式現代化體現了對中國夢的不懈追求,這個夢想中的每個人都在追求更加美好的明天。
“在中國,延續的壯志和夢想從來沒有邊界。”艾曼·卡迪説,他希望中埃之間的友好合作及互惠互利能夠長長久久。
中央廣播電視總台CGTN記者周迦昕:
在衝突報道中展現中國媒體立場
中央廣播電視總台CGTN記者周迦昕,曾在俄烏衝突、巴以衝突和美軍撤離阿富汗事件中參與一線報道。活動現場,他分享了如何在衝突報道中展現中國媒體立場。
“美軍撤離一周年之際,在喀布爾最大的一處難民安置點,讓我真切體會到美軍及其盟友給這個國家和當地人民帶來的深重苦難。還沒走進納烏祖拉家的院子,你就會聞到酸臭的泔水味兒,這其實就是兩個敞篷的牛圈。納烏祖拉就靠每天開三輪車收集泔水喂養兩頭租來的牛,一個月賺大概400塊錢人民幣來維持全家六口人的生活。”周迦昕説,牛圈正是納烏祖拉一家逃避戰亂住了七年的地方,也是千萬阿富汗難民生活的一個縮影。
“關於人權的敘事長期以來被西方媒體控制,與西方黑白顛倒的媒體敘事抗衡、用真實構建中國話語體系、爭得話語權是CGTN國際傳播擔當的重要使命。”周迦昕説。
俄烏衝突爆發後,周迦昕作為首批抵達基輔的總台記者,一方面真實記錄老百姓的苦難,一方面更加關注歷史敘述與和談的現實意義。
周迦昕説,他將繼續堅守國際傳播使命,在新聞一線為觀眾提供全面的真實的世界和不同於西方的中國敘事。
阿根廷《關鍵中國》節目記者、出品人西爾瓦娜·勞拉·雷迪沃:
我是聽着中國故事長大的
西爾瓦娜·勞拉·雷迪沃製作了專門介紹中國和亞洲的視聽節目,以廣播形式通過《關鍵中國》節目放送。
“我是聽着中國故事長大的。”西爾瓦娜·勞拉·雷迪沃講述了祖父加斯頓·雷迪沃與中國之間的友誼佳話。“他是一名共産主義戰士,後來擔任阿根廷共産黨中央委員會委員。1954年,他自願來到中國,想要親眼看看革命勝利後新成立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是什麼樣子。”
她説,在當時的冷戰背景下,不少國家還不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邀請世界各國知識分子、記者和活動家組成代表團來中國訪問,讓世界了解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國“人民外交”的成功經驗,讓其祖父深受 啟發。
“此時此刻,我就在中國,這個不斷努力消除貧困、建設世界人民共享的未來的國家。拉丁美洲飽受貧困之苦,極右翼政策正以令人擔憂的方式抬頭。追隨祖父足跡,我致力於傳播關於中國的真相。”西爾瓦娜·勞拉·雷迪沃説,將進一步致力於促進兩國之間的商業交流,並對中國發展進行評論。
中國日報社新媒體中心記者徐潘依如:
冰川上的友情故事
徐潘依如是名年輕的網紅調查記者。她深入挖掘新聞背後的故事,揭示事件的真相,為觀眾提供更加全面和深入的信息。她在海內外擁有超過百萬的粉絲,製作的節目曾被兩百多家西方主流媒體引用。
活動中,她分享了自己展示真實信息,消除誤解,增進中阿友誼的故事。
“阿根廷是一個能源和外匯短缺的國家。為此,中阿雙方達成共識在聖克魯斯河上共建水電站,為阿根廷及它的鄰國提供重要的電力。”徐潘依如説,然而像許多“一帶一路”建設項目一樣,它遭到了西方媒體的猛烈攻擊,西方媒體聲稱它會對環境造成破壞,尤其是對當地冰川來説將是一個災難。
徐潘依如飛越半個地球,前往電站和冰川所在地,目睹和記錄了當地冰川及周邊環境得到了很好保護的真實情況,粉碎了西方媒體的歪曲報道帶來的惡劣影響。
在這裡,她還遇到了“一帶一路”建設項目的一名當地僱員穆索。穆索説,中國建設電站的資金讓氣候科學家能夠近距離研究冰川、保護冰川,這是幾十年來的第一次。用他的話説,“中國不是破壞者,而是建設者。”
徐潘依如&&,新聞記者在塑造世界觀方面肩負着巨大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