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正文
西部科學城重慶高新區 積極融入共建“一帶一路”

自貿區西永片區 攝/雷鍵

  2024年“一帶一路”記者組織論壇活動正如火如荼在重慶舉行。境外50個國家和地區的記者組織負責人和媒體代表近百人齊聚重慶,同80余名中國媒體代表圍繞“拓展機遇之路,共享美好未來”展開深入交流,深化“一帶一路”共建國家和地區記者組織的交流合作,促進各國人民友好往來。

  絲路傳佳音,合作促相通。作為共建“一帶一路”的參與者和推動者,在共建“一帶一路”倡議從謀篇布局到推動發展的過程中,西部科學城重慶高新區積極融入共建“一帶一路”——依託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自貿試驗區、中歐班列等多個開放&&和通道,全力打造科創新高地,已與多個共建“一帶一路”國家建立合作,共同構築全方位、多層次、廣領域的合作新格局。

  大開放&& 助力“科學城造”出海

  8月28日,天光剛亮,中歐班列(渝新歐)貨運樞紐,一列搭載“科學城造”的商品列車,整裝待發,即將奔赴歐洲市場。

  在共建“一帶一路”倡議下,中歐班列首趟列車於2011年自重慶始發,13年間,中歐班列作為跨大洲、跨國別、長距離、大運量的新型國際運輸方式,架起了連接亞歐的友誼橋梁,開創了亞歐陸路運輸新格局。

  身處內陸腹地的科學城,不靠海、不沿江,大量本地生産的筆記本電腦需運往歐洲。“當時,貨物要麼經東部沿海城市出海,到達歐洲至少需要2個月;要麼空運發往世界各地,但費用很高。”回憶起當年中歐班列的誕生,惠普重慶公司物流部經理岳毅至今印象深刻:“中歐班列的開行,最初就是為解決惠普重慶生産基地的物流運輸問題。”

  2011年3月19日,首列渝新歐班列(中歐班列)發出,這是一趟惠普專列,由此揭開中歐班列發展的序幕。

  2010年11月,全國第一個內陸綜保區——位於科學城的西永綜保區封關運行,着力打造全國最大的筆記本電腦生産基地。重慶自貿試驗區、跨境電商綜試區等開放政策在西永綜保區疊加,催生了中歐班列(重慶)國際鐵路聯運、西部陸海新通道、國際航空物流樞紐、渝深鐵路等通道,改寫了內陸地區不沿邊、不靠海打通對外開放通道的歷史。

  從生産第1&到第1億台,惠普在科學城用了8年,從生産第1億台到第4億台,惠普只用了7年。目前,中歐班列形成“東南西北”多點擴散的國際鐵路聯運大通道網絡,干支網絡基本覆蓋亞歐大陸全境。

  隨着物流通道的快速發展,科學城已匯聚惠普、蘋果、谷歌、思科、宏碁、華碩、富士通、聯想、小米、華為等20余個全球知名品牌,聚集富士康、廣達、英業達、新普、輝燁等世界知名ODM生産企業,形成筆記本電腦、智能大屏電視、3D打印機、顯示器、智能穿戴設備、智能家居等10多類智能終端産品體系,構建起從核心部件到品牌整機,從硬體生産到軟體研發的智能終端全産業鏈,全球每四台筆記本電腦就有一台“科學城造”,已成為全球重要的電子信息産業基地。

  走進西永綜保區淘寶倉,上千種展示、交易的進口商品讓參觀者目不暇接。食品、酒類、日用品、化粧品、高檔服飾、珠寶等應有盡有,來源地超60個國家和地區,自動分揀機高速運轉,它們將被送往全國各地的電商客戶手中。

  重慶絲路廣序國際物流有限公司副總裁吳濤説,中歐班列開通運營成熟以後,公司倉庫歐洲的商品增加了500%,西部陸海新通道使澳新線和東南亞線的商品進入重慶,進入公司倉庫的時效和經濟性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此外,今年以來,科學城積極培育跨境電商主體,培養人才,完善配套服務,跨境電商發展迅速,成為全國首批跨境電商試點區域之一。目前,包括全國最大的電商&&淘寶網以及天貓國際、考拉、快手、小紅書、美團、拼多多等近百家電商企業入駐科學城,跨境電商倉儲規模達8萬平方米,商品出口到100多個國家和地區,今年1至7月,科學城跨境電商實現進出口業務量近66.75億元。

金鳳實驗室裏,科研人員正在開展試驗 攝/雷鍵

  科創成果漂洋過海 造福共建“一帶一路”國家

  青蒿素類藥物在世界抗瘧運動中的作用,備受矚目。如何穩定地獲取足夠的青蒿素原料,仍是擺在人類抗擊瘧疾面前的世界難題。

  科學城種質創制大科學中心(以下簡稱“種質創制”)的青蒿團隊,通過多基因轉化策略,已成功培育出高産青蒿素改良品種,其含量高達葉片幹重的3.2%。

  過去,非洲地區瘧疾頻發,對青蒿素的需求量極大。為改善非洲青蒿素供應不足的情況,種質創制青蒿團隊已經與非洲獲WHO認證的相關公司達成合作,將部分高産青蒿素的代謝工程品種在馬達加斯加試種。

  “在非洲當地種植青蒿素含量較高的青蒿品種,能夠有效降低人們感染瘧疾的風險。”青蒿團隊學術帶頭人唐克軒教授説。同為學術帶頭人的廖志華教授也&&,“相信很快,該高産青蒿素品種就能在非洲大規模種植,到時候就可大幅提高青蒿素産量,有效降低青蒿種植成本,攻破原料就近供應難題。”

  據了解,該團隊還聯合上海交通大學研發出以青蒿提取物為基礎成分的膳食補充劑。這種膳食補充劑,可以每天服用,而且成本低,可以有效減輕瘧疾爆發區患者的經濟負擔。

  正因為有了共建“一帶一路”倡議,不僅讓這“城”的科技成果,從“遠水”變為合作夥伴解決實際問題的“近水”,實現了“解近渴”,且推動了共建“一帶一路”國家種質資源的現代化進程。

  這一切的源頭,與科學城積極引進重大科創&&舉措密不可分。截至目前,科學城引進落地重大科創&&43個科創重點&&加速“實體化”運行;集聚院士20余名,國家級人才超300名,研發人員達2.5萬人;建成市級以上孵化器眾創空間23個,其中國家級7個,孵化培育近3000家企業。

  金鳳實驗室副主任徐輝&&,目前已有“一帶一路”國家的科研團隊入駐金鳳實驗室,他們也在推進和“一帶一路”國家的科研機構,以共建聯合實驗室等方式深入合作。中國科學院院士、西南醫院病理科主任卞修武説,“推動川渝地區病理檢驗影像融合診斷的創新技術誕生,對全國的輻射有影響力,同時也希望用這樣的&&和技術創新能夠對其他友好國家服務。”

  隨着超瞬態實驗裝置、中子源科學裝置等系列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的提速建設,科學城高能級科創&&將加快成型,成為高質量發展新動力,造福更多共建“一帶一路”國家。

  科學城智能製造在30多國遍地開花

  近日,在重慶摩爾水處理設備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摩爾水處理”)車間,制藥用純水、血液透析配套用純水、灌溉用等設備陸續下線打包,即將運往俄羅斯、科特迪瓦和烏拉圭等國。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中國智造深耕共建“一帶一路”國家市場,合作不斷“升級”。其中,科學城的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摩爾水處理就乘着“東風”,找到了新的航向。

  搞科研、做檢測……都離不開水,而且是超低雜質的高純度水。獲取這種水的方式一般有兩種,一是用超純水製作設備造,二是通過燒蒸餾水來獲取。經過長期鑽研,摩爾水處理不僅掌握了高純水設備的製作技術,更是研發出了多款不同應用場景的配套設備。 

  從成立之初到現在,摩爾水處理的産品已更新至第15代,前後調整了1200多個環節,累計投入研發資金超過3500萬元人民幣,綜合指標達到國際品質。

  乘着共建“一帶一路”的東風,摩爾水處理自主研發,貼着“UN”標識的純水製備設備,已在東南亞泰國、印度、馬來西亞和南美洲智利、巴西等30多個國家遍地開花,同時成為聯合國水系統産品配套供應商,應用於非洲大陸。産品應用於制藥、醫療、電子、手機、棕櫚油生産等多個領域。截至今年上半年,該公司累計實現外貿出口額4500萬元人民幣。

  一筆筆國際訂單的背後,是摩爾水處理對科技創新的高標準、嚴要求。摩爾水處理每年都將營業收入的6%—7%用於新技術、新産品的開發,這一數據遠超行業平均水平。持之以恒的創新,讓摩爾水處理拿到了104項專利,其中發明專利12項。

  事實上,摩爾水處理只是科學城智能製造走向世界的縮影,它的成功也離不開這座“城”持續推動的多領域科技創新與成果轉化的具體舉措。

  譬如,針對科技成果轉化難題,科學城探索實施“先投後股”方式,支持科創企業成果轉化,今年上半年,登記技術合同成交額超50億元人民幣;此外,深入開展職務科技成果賦權改革試點,調動科研人員成果轉化積極性,讓越來越多科技成果走出實驗室、走向市場。

  “之前我們就享受過科學城此類貸款産品,不光幫我們解決了資金周轉的問題,更重要的是獲得了一種認可,這讓我們備受鼓舞。”摩爾水處理總經理馬兵説。

  摩爾水處理的成功出海源於自己的技術優勢,更離不開科學城一直以來對於外貿出口、轉型升級配套的惠企政策。

  “科學城的好幾個相關部門都很鼓勵我們走出去、尋發展,多項惠企政策,是我們的信心源泉。”馬兵説道。科學城在組織企業全球參展、宣傳、專項國際認證、研發投入等方面都制定了相應的補貼政策。“這些政策讓摩爾在出口産品研發創新,拓展上更有資金和信心去大力發展。”

  如《重慶高新區加快建設西部陸海新通道五年行動實施方案(2023—2027年)》,就全面部署推動加快科學城基礎設施建設,主動融入“通道”物流體系、推動通道規則“軟聯通”,協同推進體制機制創新、培育通道經濟體系,着力構建陸港經濟區、加快數字化轉型,積極打造數字智慧通道、深化國際交流,激發多領域協同合作活力5項行動,共18項任務。

  科學城相關負責人&&,這片科技創新高地充滿無限可能,未來,科學城還將不斷深化與共建“一帶一路”國家的科技合作,促進跨區域文化交流,高質量共建創新驅動發展,謀求共建“一帶一路”合作夥伴共同發展、合作共贏。

編輯: 韓夢霖
版權所有 新華網重慶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