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正文
重大革命題材電視劇《走向大西南》在央視熱播

  首播前三日收視率全國第一,這是重慶出品的電視劇《走向大西南》交出的成績單。

  8月23日,由中共重慶市委宣傳部聯合中共四川省委宣傳部、中共貴州省委宣傳部等聯合攝製,中央電視台、四川京成影業有限公司、重慶星光書影文化傳媒等出品的37集重大革命題材電視劇《走向大西南》在CCTV-1黃金時段播出。

  記者了解到,該劇播出3天來,憑藉恰到好處的敘事節奏、有血有肉的人物塑造、意蘊深厚的歷史內涵,迅速吸引了廣大觀眾的視線,熱度居高不下。

  《走向大西南》為何能獲得如此高的關注?哪些場景在重慶取景拍攝?在創作過程中,該劇又有哪些新的表達?8月28日,記者對《走向大西南》編劇、製片人、後期導演李康進行了線上專訪。

  編劇團隊多次到重慶求證采風

  組織文史專家交流研討

  1949年4月23日,南京解放,毛主席寫下“鍾山風雨起蒼黃,百萬雄師過大江”雄偉詩篇。我軍勢如破竹,於1949年5月27日解放上海。黨中央隨即布局大西南,決定由鄧小平和劉伯承率二野入川,解放大西南。劉鄧二人再次攜手,回到闊別多年的故鄉,百感交集。《走向大西南》的故事就從這裡講起。

  “這部劇讓我看到了自己所生活的城市那段不同尋常的歷史,真的很有共鳴。尤其今年是鄧小平同志誕辰120周年,在這樣的節點播出這部劇,讓人們對歷史有了更多的回顧。”市民周忠&&,劇集才播放到第6集,但已迫不及待想要看到後面的劇情。

  “我們的創作團隊大都來自西南地區,可以説解放大西南的故事深深烙在了我們的成長記憶中,這也給大家提供了更多創作靈感。”李康&&,自己是土生土長的重慶人,後來又回到西南大學任教,編劇團隊多次到位於北碚縉雲山上的中共中央西南局舊址求證采風,組織文史專家交流研討。

  在重慶取景拍攝

  讓重慶觀眾更有親切感

  “重慶人對於中共中央西南局的歷史是熟悉的,當初西南局發出‘建設人民的生産的新重慶’的號召,建設了重慶人民大禮堂、重慶體育館、大田灣體育場、重慶市勞動人民文化宮等,為區域建設和治理奠定了基礎。”李康介紹,為了在劇中呈現出這樣的歷史厚重感,劇組在北碚中共中央西南局舊址、舉人樓,重慶工商大學融智學院裏的紅樓(原重慶第二機械工業學校第一教學樓),江津夏公館以及兩江影視城、成渝鐵路等處取景拍攝。

  “可以説劇中超過八成戲份都是在重慶拍攝的。”李康&&,這也讓重慶觀眾更有親切感,更能沉浸式追劇。

  寫實與寫意相結合

  唱響“三首歌”

  《走向大西南》是紀念鄧小平同志誕辰120周年、新中國成立75周年獻禮劇,並被列入中宣部和國家廣播電視總局“與時代同行 與人民同心”電視劇展播活動重點推薦劇。這樣一個重大革命題材,對於劇本創作有更高的要求。

  李康&&,編劇團隊在創作過程中秉承的宗旨就是寫實與寫意相結合。寫實方面,充分尊重歷史事實,講好中共中央西南局在新中國成立初期陸續完成了恢復工農業生産、發展社會經濟、剿匪反特、修建成渝鐵路、團結民族同胞、和平解放西藏等歷史故事。寫意方面,則聚焦塑造更生動、鮮活的人物,以打動更多的年輕觀眾。

  李康介紹,整部劇作實際上唱響了“三首歌”。首先是波瀾壯闊的史詩頌歌。電視劇聚焦鄧小平和劉伯承、賀龍同志帶領的中共中央西南局,展現了如何在艱難險阻中開創西南地區和平穩定、蓬勃發展的新局面。

  其次是撥開迷霧、成長奮鬥的青春之歌。電視劇聚焦由萬餘名高校學生、年輕幹部組成的中國人民解放軍西南服務團,展現了如何將自己的青春歲月奉獻給西南熱土。而這首歌的勾勒,也與李康大學教師的身份有關,他希望劇集能給更多的年輕人帶來關於理想與奮鬥的感悟。

  最後是詮釋人間煙火的幸福歡歌。電視劇聚焦大西南地區翻天覆地的變化,展現了充滿煙火氣的幸福生活狀態。

編輯: 韓夢霖
版權所有 新華網重慶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