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南岸區法院法官在“勞動糾紛一站式聯處中心”訴前調解一起涉勞動糾紛。(南岸法院供圖)
這段時間,在南岸區長生橋鎮某電子公司上班的朱強(化名)又有了幹勁。
朱強和101名同事被公司拖欠工資,遲遲要不回來。沒想到,他們在尋求南岸區勞動糾紛“一站式”聯處中心的幫助後,只用了不到一星期時間,就和公司達成了調解協議,並陸續收到了法院扣劃的工資款。
據了解,南岸區依託區法院和區人力社保局共建的勞動糾紛多元化解聯動機制,讓勞動糾紛化解關口進一步前移,勞動者不必上法院打官司,就能“一站式”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
曾經困擾很多勞動者的維權路難找、門難進、時間長等“老大難”問題變得不再困難。
勞動糾紛“一門清”
公司搬遷員工們拿到補償金
“公司突然要搬到40多公里遠的江津,我們怎麼和以前一樣上班?”
“他們説搬就搬,這不是變相逼我們離職嘛!”
“我們都有家庭孩子,不是提供宿舍能解決的。”
……
走進近300平米的南岸區勞動爭議一站式聯處中心(以下簡稱“聯處中心”),多個功能室裏,調解工作正井然有序地開展着。
記者注意到,其中一個調解室內,37名勞動者圍坐在桌旁,你一言我一語地訴説着公司突然要搬遷的情況,言語中滿是擔憂。
重慶南岸區某環保材料公司,因企業實際經營狀況發生變動,擬整體搬遷至40余公里外的某工業園區。胡華(化名)等37名員工得知該消息後,不願變更工作地點,要求繼續在現址工作或給予高額賠償。
雙方協商未果,胡華等人集體到聯處中心求助。
“突然搬遷對於員工來説意味着通勤時間和成本的增加,如果要求不願意去新址的員工自行解除勞動合同,應當向員工支付經濟補償金。”
“公司也是為了節省成本,而且願意提供通勤補貼、通勤大巴和員工宿舍,還是很為大家考慮的,你們也要體諒一下公司的難處。”
為了解決矛盾,前來進行訴前調解的南岸區法院立案庭法官胡凱文耐心勸導雙方換位思考,通過充分釋法説理,讓雙方均認識到了其主張和立場的局限性及片面性。
最終,在聯處中心調處下,企業和員工達成調解,37名員工中,有8名員工與公司協商一致繼續履行勞動合同,其餘29名員工就解除勞動合同及支付經濟補償金等內容與企業達成一致。
而此時,距胡華等人向聯處中心求助僅僅過去了4天。
“中心成立以來,我們始終堅持前端化解、關口把控、一站服務,力爭快速高效化解糾紛。”胡凱文介紹,為運用新時代“楓橋經驗”提升基層治理效能,一站式化解勞動糾紛,2022年7月,南岸區在全市率先建立區級勞動糾紛一站式聯處中心,集勞動監察、勞動仲裁、人民調解、法律援助和司法確認等多項職能於一體,實現“勞動維權一門進,糾紛化解一門清”。
據統計,截至今年6月30日,聯處中心共計開展先行調解3969件、調解成功3008件,成為全市勞動人事爭議多元化解體系建設的示範。
專業隊伍“管到底”
農民工當場拿工資
收到法院劃扣的工資款時,朱強正在公司上班,“我是幾位同事裏最早簽領款申請的,所以工資很快就到賬了。”看著拖欠已久的工資終於到賬,朱強有些激動。
一個月前,他因為公司持續拖欠員工工資,和一百餘名同事共同到聯處中心求助。“南岸區法院的法官和聯處中心的工作人員組織我們和公司進行了多次協商。”朱強説,在他們和公司達成調解協議後,又及時對公司相關款項採取了執行前保全措施,讓大家這麼快就拿到了工資。
“到賬了!到賬了!”和朱強一樣,南岸區法院“老馬工作室”調解室內,收到轉賬短信的劉旭剛(化名)很是激動。
劉旭剛等在內的24名農民工是某建設項目的施工人員,由於項目負責人與實際施工人未簽訂書面的建設工程施工合同,導致實際施工人劉旭剛等人施工後,與項目方在價款結算上産生了分歧,影響了對劉旭剛等人工資的發放。
劉旭剛等人本以為領到被拖欠的工資遙遙無期,沒想到,南岸區法院在接到聯處中心通報的案情後,第一時間指派在建設工程、勞動爭議領域具有豐富調處經驗的調解員廖有龍組織各方開展訴前調解,讓他們當場就拿到了被拖欠的工資。
“勞動就業是矛盾糾紛易發多發的重點領域,對調解員的專業化要求比較高,加強此類重點領域的調解工作,能及時把問題解決在基層、化解在萌芽。”廖有龍説。
為有效推動解紛關口前移,助力勞動爭議實質化解,南岸區法院建設了一支專業化、職業化、高素質的勞動爭議調解前置工作隊伍,除有豐富審判經驗的員額法官和骨幹幹警之外,還廣泛吸納法學專家、仲裁員、律師、勞動關係協調員等專業力量做為調解員參與糾紛化解,並常態化開展培訓活動,不斷提高調解員化解新形勢下勞動糾紛的能力和水平,築牢糾紛化解“第一道防線”。
全流程“網上辦”
她一分錢沒花把工資要回來
“我們每個人才千把塊錢,我們不懂法,到法院起訴還要花時間請律師,太麻煩了……”
“我們掙的都是辛苦錢,就希望公司盡快兌現承諾。”
胡應蘭(化名)等35人是某公司聘用的清潔工人,大多是超齡勞動者,因為被公司拖欠工資來到了聯處中心。
考慮到勞動者們年紀大,案件標的額小,為了降低大家的解紛成本,南岸區法院立案庭副庭長謝義克在完成訴前調解後,手把手指導當事人在線申請司法確認,還教勞動者們如何通過手機實時查詢案件信息、流轉節點。
在手機上查看到自己案件的法律文書那一刻,胡應蘭很高興:“沒想到,一分錢沒花就把工資要回來了。”
“該案從立案受理、同步審核、電子送達,全流程網上辦理。”謝義克説,時間長、程序繁瑣曾是勞動者討薪普遍面臨的難題,為不斷拓展司法便民服務的邊界,在解紛成效上做“加法”,在解紛成本上做“減法”。
具體來講,南岸區法院積極推動信息技術與調解工作的深度融合,將全渝數智法庭新模式延伸至基層人民調解組織,依託各關聯單位設立的網絡&&進行信息共享、網上辦理、在線調確、在線指導等,有效降低了當事人往來交通費用、縮短了辦案時限。
“下一步,我們將繼續深化與人社部門的合作,探索委託調解、人民調解、仲裁審查和司法確認的深度融合,實現一&&多跨協同化解勞動爭議,推動糾紛化解向源頭預防延伸、向類案治理延伸。”謝義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