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記者在涪陵區珍溪鎮杉樹灣村採訪時看到,成片的水稻田綠浪滾滾,在藍天下盡顯蓬勃生機。很難想象,幾年前,這裡還是一處落凼深溝,四週山石裸露,寸草不生,還有滑坡、崩塌等地質災害風險隱患。
2020年,涪陵區啟動礦山綜合治理,負責礦區開採的重慶恒昇大業建築科技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恒昇大業”)邊開採、邊修復,邊造田、邊造景,建設全生命周期安全綠色智慧礦山,最終與高校聯動,運用“力學治沙”技術修復礦坑,打造出適宜發展現代農業的高標準農田。
早在2016年,涪陵區便對長江岸線進行了統籌規劃,劃定了礦石開採區、禁採區。被納入定點開採範圍的杉樹灣村,吸引砂石龍頭企業恒昇大業進駐打造全生命周期安全綠色智慧礦山,總投資20多億元,礦山年産能達1850萬噸。
“原來這都是雞窩地、巴掌田,農業種植産量低,效益差,村民收入結構單一,大多只能外出謀生。”村支書張彥介紹,恒昇大業在此開礦時,村民也擔心礦山開産會破壞當地生態環境。
然而,恒昇大業自2020年起對生産礦山制定了全生命周期礦山生態重塑方案。通過清理危石、分級放坡、修理高陡邊坡,施工隊對礦區進行地形重塑,在實施了大大小小數十次“手術”後,一塊塊寬闊平整的良田被平整出來,工人們種上莊稼,復墾還林。
2021年初,佔地面積約20畝的1號礦地完成修復,曾經的“亂石窩”變作大片平整的耕地,恒昇大業聘請周邊村民栽種水稻,開墾出礦區裏第一塊試驗田。儘管修復效果不錯,但算下來,每畝地的修復成本高達十幾萬元,高昂的成本讓開發企業犯愁。
“如果不購買覆土,修復成本不會這麼大。”恒昇大業相關負責人史炯直言。
解題思路的打開,始於一場校企間的“雙向奔赴”。2022年4月,重慶交通大學團隊帶來了“沙漠土壤化”技術,在2號礦地修復中,他們運用這項技術,將礦山開採産生的廢渣改良成土壤。
礦山開採的廢渣原是一把把松散的石粉,輕輕一捏就散開了。“沙漠土壤化”技術的“密碼”,是使用植物黏合劑給沙子之間施加某種約束關係,從而讓沙子獲得土壤一樣的力學特性,擁有存儲水分、養分和滋生微生物的能力。在此之前,重慶交通大學的這項技術,就先後在內蒙古烏蘭布和沙漠、新疆塔克拉瑪幹沙漠、四川阿壩州等地取得成功。
“運用這項技術,每畝地的改造費用不到原來的1/4,而且改造周期短,對場地、自然環境要求不高。”史炯説,幾年來,他們將礦坑變作良田,累計治理面積達500余畝。
目前恒昇大業註冊了自己的農産品品牌,推出了生態大米、榨菜禮盒等農特産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