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正文
重慶:60℃停機坪上的堅守

八月八日下午四點,重慶江北國際機場,廈門航空機務人員正圍繞飛機進行檢查。  記者 羅斌 攝\視覺重慶

  盛夏三伏,熱浪逼人。

  連日來,重慶江北國際機場停機坪地表溫度最高時超過60℃,但為保障航班正常進出、旅客安全出行,熱浪滾滾的停機坪上,仍然有一群人堅守着,他們揮灑汗水,幹勁十足……

  8月8日,記者走進停機坪,見證了這群無懼“烤”驗,永不服“暑”的機場人。

  當天下午4點半不到,重慶江北國際機場裝卸班小組長李川和組員們就提前到達進港337機位,等待飛機到達。

  此時的停機坪被烈日烘烤得像一塊巨大的“鐵板燒”,陽光反射在地面,晃得人睜不開眼。

  下午4點40,一架波音737-800客機向航站樓駛來,李川和組員陳林、王治友立馬列隊迎機。待飛機對接廊橋,擺放好反光錐後,裝卸工作正式開始。李川一手放在眉毛上遮擋刺眼的陽光,一手拿着對講機指揮行李平板車準確停靠在飛機貨艙門口。

  艙門打開,李川雙手撐起身體,熟練一跳,便進入貨艙。貨艙空間狹小,高度不足1.3米。他半彎着腰,王治友單膝跪地,兩人協作把艙內行李搬移到艙口,再由陳林搬到平板車上,整齊碼放。

  記者用隨身攜帶的溫度計測量,地表溫度已接近60℃。此時的貨艙如同一個狹小的“蒸籠”,三人汗如雨下,面龐通紅。

  “我特意戴了個袖套,不是為了防曬,是更方便擦汗水。”53歲的陳林是三人中年齡最大的,從事該項工作已經20年了。他告訴記者,當前正值暑運,大家都攢足了力氣。每個裝卸小組平均每天要保障25—30個航班,搬運貨物和行李30噸左右,最高峰時可達到50噸,工作服上結出白花花的鹽漬是常事。

  裝卸工作完成後,幾人的衣服早已濕透,豆大的汗珠順着臉頰滑落到地面。

  “這麼曬,你們怎麼不戴個帽子呢?”面對記者的提問,陳林解釋説,“單位其實給我們發了帽子的,但是戴着不好幹活,而且在艙內會更悶。”

  “每逢酷暑時節,公司也給我們準備了很多清涼飲料和藥品,我們也會多吃幾支冰糕,多喝幾瓶‘小可樂’防暑。”陳林所説的“小可樂”,就是藿香正氣水。

  在裝卸工忙碌的同時,兩位身穿藍色工作服的工作人員也環繞飛機仔細檢查着。

  原來,他們是廈門航空機務人員。機務也被稱作“飛機醫生”,主要任務就是對進出港飛機進行“全面體檢”,決不允許飛機“帶病”飛行。

  29歲的葉磊從事機務工作已經7年了,夏季高溫他已逐漸習慣,但從他濕透半背的工裝可以看出,最近重慶的天氣還是讓他有些吃不消。

  擺放輪擋、標誌桶……一系列工作行雲流水地完成後,葉磊開始繞機檢查。“我們主要採取目視檢查的方式,看飛機外表有無鳥擊、凹坑、漏油、輪胎扎傷等情況。”葉磊告訴記者,檢查從機頭開始,到右側機身、發動機、輪艙、機翼、機尾再到左側機身……繞一圈下來,他們的衣服就濕透了。

  “這還是飛機一切正常的情況。”葉磊説,如果檢查中發現故障,就要立馬上報,機務人員們將開啟一場“熱辣滾燙”的維修大戰。

  與葉磊同組的機務人員董均德,是本次航班的放行人員。他在進行繞機檢查的同時,還將手伸入機翼兩側的發動機內,手動旋轉發動機葉片。“通過旋轉發出的聲音,我們就可以憑經驗判斷發動機是否有故障。”37歲的董均德已經從業13年了,他説,機務人員檢查發動機和輪艙位置是最熱的時候,體感溫度會超過70℃。

  “再熱我們都不能有絲毫馬虎,必須仔細檢查,保障旅客和機組人員生命安全。”董均德説,“健康”的適航飛機,他會在記錄本上簽下自己的名字,允許放行。

  從提前15分鐘到達機位準備到工作結束,通常情況下,一趟過站航班的保障要一個小時左右。“期間不能喝水,實在太熱了就輪換着到廊橋陰涼處站一會兒。”董均德説。

  下午5點55分,隨着飛機發動機的渦扇捲起滾滾熱浪,飛機緩緩推出。揮手目送飛機離開後,機務班組的此次航班保障任務順利結束。

編輯: 李海嵐
版權所有 新華網重慶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