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書記,前不久區裏的文化惠民集市走進了青山社區,節目豐富得很,啥時候也來我們這裡?”“好的,我們會向相關部門提出申請,盡量滿足大家的精神文化需求。”
這是8月5日上午,璧山區青杠街道雲湖景苑小區居民劉發琴和區人大代表、雙路社區黨委書記謝聯林之間的對話。
讓謝聯林感到欣慰的是,最近一年多來,居民的各種抱怨、投訴越來越少,而對共建美好家園的建議和支持則越來越多。
有200多家住戶的小區成為“三無小區”
改變,還得從兩年前説起。
早在上世紀90年代,青杠街道就成為全國首批57個小城鎮綜合改革試點單位之一——由於早期土地規劃、房屋建設、公共設施相對滯後,這裡公共資源不足、基層治理難度較大等現實矛盾突出。
“像我們社區就有18個無物業管理、無業委會、無大修基金的‘三無小區’,它們主要修建於1990年至2000年之間,‘小散亂’特徵明顯。”謝聯林告訴記者,這既是雙路社區面臨的問題,也是整個青杠街道存在的共性矛盾。
為了提升基層治理效能、發展壯大集體經濟,街道組織轄區13個村(社區)召開聯席會,決定各村(社區)按照相同出資比例,以130萬元註冊資金,於2022年8月成立了璧山區青親相和物業服務有限公司,由區人大代表謝聯林、林靜分別擔任董事長和總經理。
雙路社區雲湖景苑小區由9棟樓梯房組成,有200多家住戶。由於物業經營管理、日常維護不善,物業費收繳率一度只有10%,物業服務公司最終離場,整個小區也成為“三無小區”。
“這個小區有物業基礎,圍合式布局也便於管理,我們決定以此為突破口,作為集體經濟公司成立後第一個進場服務的小區。”謝聯林介紹。
然而,他們的入駐過程並非一帆風順。不少居民擔心自己繳了物業費之後小區還是老樣子。
“軟硬兼施”讓居民感受真變化
要改變居民的想法,就要讓大家看到真正的改變。謝聯林和同事們“軟硬兼施”——公司在承諾每平方米0.5元的物業費價格維持不變的基礎上,決定將小區每年産生的數萬元公共收益交由業主自行支配。
“公司是集體的,負責人又是人大代表、社區幹部,應該不會讓我們失望吧?再這樣下去,小區的生活環境只會越來越糟糕!”雲湖景苑小區謝壽洪、劉發琴等居民告訴記者,大家抱着這樣的想法,同意了這家公司入駐。
2022年底,青親相和物業服務有限公司入駐小區後,立即着手整修道路、置換路燈、安裝門禁、增設監控,還結合居民需求,建起停車棚和充電樁。同時發動小區志願者,調動居民自治熱情,補栽綠化、美化環境數百平方米。
短短一個多月時間,小區面貌煥然一新,治理效果立竿見影。
“在改善硬體設施的同時,我們還尤其注重打造小區‘軟環境’。”謝聯林説,公司與社區黨委、小區黨支部聯動,積極為小區爭取更多公共資源,增強居民歸屬感;針對困難居民群體,不僅採取減免物業費等措施,還在節假日登門看望慰問送溫暖。
一舉多得,共繪基層治理“同心圓”
去年10月,一位住在底樓的居民向林靜反映家中下水道堵塞、污水四溢的問題,要求及時解決,並&&“解決不好的話就不交物業費”。
林靜當即上門查看,第二天就帶着兩名工人開始施工,徹底解決了問題。對方深受感動,主動交了一年的物業費。
數據顯示,入駐一年多來,雲湖景苑小區的物業費收繳率已從過去的10%提升至現在的80%。
而青親相和物業服務有限公司的服務對象,也由最初的這一個小區,迅速增加至現在的5個小區,預計2024年全年營業收入接近300萬元。
在璧山區青杠街道黨工委委員、人大工委主任葉蘭看來,創新探索“人大代表+社區治理”,讓人大代表成為社區多元共治的一支重要力量,有力推動了人大制度優勢更好轉化為基層治理效能。“既激活了社區多元共治力量,提升了基層治理效能,還有助於發展壯大集體經濟,共繪基層治理‘同心圓’。”葉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