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正文
“全院一張床” 醫生跟着患者“跑” 重慶這一改革試點讓醫院床位資源有效釋放緩解“住院難”

  8月6日,重醫附二院江南院區,血液內科主任醫師羅雲(右二)帶着護士為安置在心血管科病房的患者檢查病情。記者 李志峰 攝\視覺重慶

  “多虧入院治療,如今感覺好多了!”8月6日,重醫附二院江南院區心血管科病房,61歲的張鄰(化名)即將出院。

  張鄰患有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徵多年,一週前入院治療。按理説,張鄰應該住血液內科,為何住進了心血管內科病房?這得益於該院推行的“全院一張床”改革。

  記者了解到,為了讓醫院床位資源充分釋放,有效緩解“住院難”問題,目前,市人民醫院、重醫附二院、市十三院(市老年病醫院)已在全市率先試點“全院一張床”改革。如何改?醫療質量如何保證?跨專業護理能否接得住?連日來,記者進行了調查。

  為啥改

  各科室床位使用率差異較大,忙閒不均

  “血液內科的床位有點打擠。”張鄰是該科室的“老病號”,按照他的經驗,一般來説,如果住院要排隊一週左右,“運氣好的話,可能第二天能住進來”。

  7月30日,張鄰挂了血液內科主任醫師羅雲的號,被告知“現在血液內科沒有空余床位,如果你同意,可以把你安排到其他科室床位,但你的病還是由我們科室的醫生管”。張鄰點點頭,畢竟入院後就能接受治療,症狀就會得到緩解。

  開好入院單後,張鄰便來到醫院住院準備中心,當天就住進了心血管內科病房。

  當天,羅雲還開了4張入院單,都安排到了別的病區。“我們血液內科有99張病床,‘一床難求’是常態。”羅雲説。

  然而,全院的臨床科室並不都像血液內科這般“打擠”。該院院長何大維介紹,去年,醫院住院總人數超過15萬人次,但各科室床位使用率差異較大,從60%至110%不等,內部常出現床位忙閒不均的情況。

  市人民醫院院長張華對此也深有感觸:每逢季節交替、氣候變化,都是肺炎、支氣管炎的高發期,呼吸與危重症醫學科往往人滿為患、一床難求。如此一來,可能會耽誤治療時機,從而增加救治難度,也極大地影響了患者的就醫感受。

  記者走訪發現,我市大部分公立醫院都存在床位資源分配不均、利用效率亟待提高的尷尬現狀,尤其是在綜合性三甲醫院。

  “‘全院一張床’改革的初衷,正是為了改變這種狀況。”市衞生健康委醫政處處長代茂利説,“全院一張床”是指在保證醫療安全的前提下,打破科室間的床位壁壘,對全院床位進行動態化管理,統籌調配床位資源,實現跨科室收治患者。

  怎麼改

  床位成為醫院公共資源,實行統一調度

  “全院一張床”是如何運行的?

  據了解,相較於傳統的由各科室“掌管”床位調配的模式,“全院一張床”是讓床位成為醫院的公共資源,實行統一調度。在這一模式下,患者仍主要由專科收治,只是病床位置不再固定。目前,3家試點醫院的模式基本遵循“就近原則”,即將患者收住到相似的專科或位置相近的病區,以保證治療質量和安全。

  以重醫附二院為例,首診醫生接診後,對於病情相對穩定的患者,如本科室無床位,該院開發的住院準備中心系統便在患者本人同意的前提下,到其他科室“借床”。

  “在床位調配上,我們盡量選擇近樓層、同一系統、搶救能力相當的科室,找到便於診療的最優配對。”何大維介紹。

  市十三院和市人民醫院則分別成立臨床支持中心、入院準備中心,由中心進行床位統籌和調配,保證住院患者應收盡收。

  如何“接得住”

  建立首診醫生負責制,護理由所在病區護理隊伍統一管理

  如何保證醫療質量?這是試點醫院面臨的最為艱巨的挑戰。

  為此,上述試點醫院基本建立了首診醫生負責制,跨科室收治的患者治療由首診醫生主責,醫生跟着患者“跑”,而護理工作則由所在病區護理隊伍統一管理。

  “誰接誰負責,從查房、查體,到寫病歷、開醫囑等整個診療全流程,都是由首診醫生負責到底。”羅雲説,尤其對收治在其他科室的患者,他會格外上心。

  “保證醫療安全,是每個醫生刻在骨子裏的責任感。”市十三院消化內科副主任醫師孫文靜每天至少會跨科查房2次,還把自己的手機號碼留給患者,方便保持溝通。

  記者了解到,3家醫院在試點過程中,都是按照患者病情的輕重緩急來確定入院排床的順序。以重醫附二院為例,危重症患者救治是保證首先救治併入院的,只有病情較穩定的患者才會“借床”;市十三院臨床支持中心還有專人對每一名跨科收治的患者進行全程跟蹤隨訪,對其主管醫生和病區護士的工作進行監督評價。

  那護理人員又能否接得住非本專科的患者?市十三院護理部主任郭敏介紹,一般病區護理團隊的護士都能掌握常規護理,比如輸液、注射等,但對於專業性較強的護理工作,該院建立了護理會診機制,可以請專科護士幫忙協作。“護理本身就需要終身學習,所以我們還會定期開展培訓。”

  “大家都在不斷適應和學習,護理部還下發了《跨科患者護理手冊》。”重醫附二院江南院區心血管內科主管護師張歡歡説,醫院在收治病人時,會考慮學科之間的相關性,有主專科疾病種和順位專科疾病種。因此,病區在定期組織跨學科的護理培訓課程時,她會更加留心學習並掌握順位專科疾病種的基本知識和護理要點,讓自己能“接得住”跨科患者。

  實行“全院一張床”後,由於患者分散在其他科室,醫生得頻繁跑動,護理人員也增加了不少工作量,如何調動他們的積極性?記者了解到,在績效方面,市十三院醫生的醫療單元和護士的護理單元拆開計算,醫療項目的績效歸主責科室,護理項目績效則歸所在病區的護士團隊,對於醫護人員來説即多勞多得。

  “其實,科室沒床位時,我們也為患者着急。”孫文靜説,能把患者收進來接受規範治療,自己多“跑腿”也沒啥。在她看來,這或許是一種未來的新常態,是很有意義的轉變。

  下一步怎麼辦

  選擇合適的醫院進行推廣

  “短短5個月,我們已累計跨科收治患者423人次。”何大維認為,改革最大的效果在於各科室床位使用率趨於均衡,整體床位使用效率顯著提升,患者就醫體驗得到明顯改善。

  在市第十三院副院長孫海華看來,“全院一張床”改革還可以縮短患者平均住院日,從而減少患者的住院費用。

  但記者了解到,目前,我市大部分醫院仍是傳統的科室支配床位模式,醫院的床位資源掌握在各科室手中,患者的收住情況事關科室績效,進而影響醫護人員收入。一位來自某傳統收治患者模式醫院的醫生&&:“‘全院一張床’初衷是好的,但由於缺乏有效的激勵機制,可能會影響科室參與這項改革的積極性。比如心內科要去普外科借一張床,意味着普外科少了一張床,失去了一個收住患者的機會,會影響科室的獎金。普外科也可能會降低收住院的標準,將本科室的空床先佔上。”

  也有部分業內人士對跨科護理提出質疑:“不同學科對護理等級要求有差異,尤其是一些專科性非常強的科室,外科室很難達到與本科室同等的護理水平。”

  “‘全院一張床’改革對醫護質量、統籌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有不少亟待改進的地方。”張華説,比如,為保障患者就醫安全和質量,必須有更嚴格的制度,從過程監管、結果評價全方位加強,績效激勵機制、人力資源配置也需進一步提升。

  “讓醫生跟着患者‘跑’,是公立醫院服務觀念的轉變和服務效能的提升,體現的是公立醫院的人文精神和精細化管理水平,根本上來源於醫療質量和護理質量的堅實基礎。”代茂利&&,下一步我市將選擇合適的醫院進行推廣,也希望總結出一套可行的經驗,讓醫院能提高管理效能,患者能真正受益。

編輯: 陶玉蓮
版權所有 新華網重慶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