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8日,市氣象&發布紅色高溫預警,當日全市最高溫度突破40℃,這也是今年我市發布的第四個紅色高溫預警。根據市氣象局專家預測,今年整個主汛期(6至8月),重慶氣候狀況總體偏差,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偏多,暴雨洪澇偏重,高溫日數略多。6月以來,我市經歷了多輪強降雨過程以及持續多天的高溫天氣。
在極端天氣考驗下,我市智慧城市應用“大展身手”,城市各類基礎設施保持平穩運行,保障着城市的安全有序運轉。
城市之“眼”提前感知風險
“巴南區渝南大道宗申動力城管網水壓異常,請前往現場處置!”8月7日下午3點,重慶水務集團渝南自來水公司調度&&供水管網智能監測發出警報。
值班人員黃新桐立即查看了壓力曲線。“宗申動力城管網水壓突然下降到了0.43兆帕。”黃新桐立即下達調度指令,魚洞營業管網所維修班組人員隨即趕赴現場。原來烈日暴曬導致自來水管爆裂出現異常,維修人員很快修復了水管。
在水管爆裂之前提前感知風險,靠的是供水管網內大大小小的傳感器,它們就像一雙雙“眼睛”把水量、供水管網壓力值、進出廠水質監控等實時數據傳到自來水公司的後&,確保城市供水體系平穩運行。
“220千伏金家岩變電站255斷路器壓力逐漸降低,趨勢分析已經告警。”近日,國網重慶市南供電公司茶園集控站運維人員陳婭指着電腦前設備巡視結果告訴站長張彬。
茶園集控站距離金家岩變電站近30公里,遠程感知風險靠的是部署在變電站裏大大小小的攝像頭。“斷路器相當於變電站的開關,攝像頭可以監測設備外觀是否正常,還有微距鏡頭可以測得斷路器壓力錶的讀數。”張彬稱,檢修人員很快補充了氣壓,避免故障範圍擴大,造成停電。
目前,我市變電站啟用了智能巡視系統,攝像頭、無人機、機器人與人工巡檢相結合,空地一體化保障夏季正常供電。
防汛決策指揮系統自動化科學化
今年入汛以來,全市已經歷10多次強降雨過程。提前處置、轉移災民必須爭分奪秒,目前正在推廣的防汛決策系統成為打贏防汛“主動仗”的關鍵。
8月8日在沙坪壩區磁器口古鎮,沿街小攤商品琳瑯滿目,游客打卡游玩,一片熱鬧的景象。在古鎮低窪處,寫着“汛期後修復施工中”的商鋪,以及留有洪水水位印記的便利店,提醒着這裡剛剛經歷了一次洪水。
磁器口常遭嘉陵江洪水侵襲。今年,沙坪壩區氣象、應急管理、大數據、水利等部門聯合研發了“知天·沙坪壩區防汛決策指揮系統”,上線沒多久就發揮了重要作用。
7月12日,嘉陵江今年首輪洪峰過境中心城區,但在洪水到來的前一天,磁器口古鎮所有臨災的攤位和物資全部轉移完畢。
“系統預判水位會到181米,我們利用系統內的電子圍欄技術,對183米以下範圍的商鋪進行監控,向4.6萬餘人發送了預警信息。”磁器口街道應急管理崗負責人胡海軍稱,系統還自動生成撤離指令,發送到居民手機上,一部分居民主動撤離,剩下的居民大部分也配合工作,極大減輕了應急救援人員的負擔。
胡海軍坦言,依託“知天·沙坪壩區防汛決策指揮系統”這個“智慧大腦”,防汛決策指揮更加科學化、扁平化,指揮、調度、救援的時間縮減了50%。
目前,“知天·沙坪壩區防汛決策指揮系統”已正式在重慶三級數字化城市運行和治理中心上線運行,未來更多區縣將結合自身實際建設防汛決策指揮系統。
打造水電氣橋隧軌綜合場景
城市是一個有機的生命體,無論是迎峰度夏期間水電氣等“城市生命線”的安全,還是“七下八上”關鍵期面臨的防汛壓力,重慶目前正打造水電氣訊橋隧軌等多元應用場景,接入全市三級數字化城市運行和治理中心,系統性地建設智慧城市以應對極端天氣。
“由市城市管理局牽頭建設的設施運行板塊前期已接入應用系統27個、事件50件、數據810項、物聯感知設備37.94萬個。”市城市管理局科技信息處相關負責人稱,下一步智慧城市應用場景將更加豐富。
例如在橋隧方面,計劃引入特大橋梁底巡檢機器人,並模擬夏季我市易發的災害,例如山體崩塌、滑坡、泥石流、洪水等發生後的場景,探索橋梁在不同危險狀態下的安全保障;在軌道交通方面,重慶軌道集團正打造綜合運營協調指揮中心,集合軌道交通全線網行車、設備、客流等海量生産數據,可進行運能運量匹配分析、各維度客流預測等科學分析……
在應對極端天氣的最前端,重慶正在完善數字氣象“四天”系統,提升了預報、預警能力,為全市安全度夏提供數據支撐。
另據了解,今年我市將新建294個自動氣象觀測站,新建4部天氣雷達,強對流天氣預警時間將由42分鐘提前至63分鐘,2小時內強降水預報時間和空間分辨率提高到5分鐘、500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