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正文
千年古鎮的“數字味道”

  8月6日晚,沙坪壩區磁器口古鎮燈火通明,夜色絢麗,吸引眾多游客前來感受千年古鎮風采。特約攝影 孫凱芳/視覺重慶

  坐落於沙坪壩區磁器口街道的磁器口古鎮,集4A級景區、商業街區和新老社區於一體,既承載了“小重慶”的美譽,也面臨着大城市的治理難題,還承擔着社區治理、旅游秩序維護、防汛避災等重要任務。

  “我們選擇以數字化變革為抓手,統籌破解共性問題與個性難題,帶來一份獨屬於磁器口的‘數字味道’。”8月6日,磁器口街道黨工委書記吳超介紹。

 多跨協同

  速解日常糾紛

  今年3月28日16時,古鎮一商戶門前一陣喧囂,引來游客圍觀。街邊的智能攝像頭捕捉到這一異常情況,立即通過系統向磁器口街道基層治理指揮中心(以下簡稱指揮中心)和正在附近巡查的網格員吳依妮發送預警。

  1分鐘內,吳依妮就趕到了現場,發現是一游客因家人食用該商家真空包裝食品後出現身體不適,與商家發生爭執。

  吳依妮隨即將核實情況錄入街道“141”基層智治&&,指揮中心經分析研判,啟動重大旅游消費糾紛處置應急預案,並同步向城市管理、綜合執法等6個工作崗位派發跨板塊協同處置任務。

  工作人員前往現場處理後,指揮中心又將食品質量鑒定、後續處罰認定等工作上報至沙坪壩區數字化城市運行和治理中心,提請相關部門協同處置。不到24小時,糾紛就完全化解。

  “此前,多部門協同很難做到如此迅速。”吳依妮感嘆道。

  轉變來自數字化建設。去年9月,磁器口街道主動承接全市第二批“141”基層智治體系建設試點工作,有效實現板塊、部門間的多跨協同,讓問題能夠就地解決,處置能夠真正見底。街道黨工委還創新實施“四盯”工作法,堅持24小時聯合備勤,確保重點事件5分鐘、一般事件15分鐘響應分撥,降低協同處置任務時間。

  通過“141”基層智治&&,磁器口街道工作人員開始習慣線上處理日常工作:領導班子靈活調度相關事項;基層幹部明確自身工作任務,多與群眾面對面;群眾有事就找網格員……實現“實戰管用、基層愛用、群眾受用”。

  強化支撐

  化被動為主動

  磁器口古鎮由於地勢較低,汛期常常面臨洪水考驗。

  “此前一直都有‘十年九淹’的説法。”吳超介紹,在長期與洪水的鬥爭中,磁器口街道總結出一本自己的“防洪經”——堅持做到“四早”,即早預報、早預警、早預演、早預案。

  然而,過往經驗始終不足以應對未知的風險,“141”基層智治&&的出現,讓吳超看到了轉機。該&&可以接入區裏開發的防汛決策指揮系統,讓工作人員直觀看到轄區受淹情況,還能針對不同情況生成智能預案,輔助工作人員決策。

  具體來看,汛前,&&可通過聯通流域自動氣象站、水文站等大數據資源,接入氣象衛星影像等的信息,推進12個部門防汛業務數據“雲”上集成,動態提取41類數據,弄清楚“什麼時候下雨、雨下多大、水什麼時候到達某地點”,自動生成“誰出場、幹什麼、怎麼幹”的整體應急處置方案,通過手機信號精準錨定臨災群眾,自動靶向發送預警信息。

  汛中,通過收錄基礎數據信息,&&形成防汛應急預案,自動生成“哪些人需要避險、什麼時候避險、從什麼路線避險、到哪去避險”等指令,並分發至網格、明確到人,讓基層一線明確應該做什麼,實現從發現到推送、處置、完成的全流程閉環式管理。

  汛後,&&還將對洪水進行分析報告,自動生成風險點安置方案,明確需轉移的人員數量、後勤保障、安置點位置和安置責任人,實時更新救災資源儲備,確保受災群眾有飯吃、有衣穿、有乾淨水喝、有房住、有病能醫。

  “街道由打‘被動仗’轉變為打‘主動仗’,防汛工作有了托底,心裏也更有底。”吳超自信地説。

  感知預警

  守護群眾安康

  今年5月1日,磁器口街道磁建村社區三千城小區,86歲的獨居老人游自君拉着網格員龍江明的手,笑瞇瞇地説:“我一切都好,謝謝你們的關心。”龍江明懸着的心這才真正放下。

  事情回到15分鐘前,磁器口街道“141”基層智治&&推送了一條預警信息,“游自君老人已24小時未出門”,並自動生成“關愛工單”推送給網格員。“我第一時間撥打了游奶奶的電話,並趕往游奶奶家中確認。”龍江明説。

  老人告訴龍江明,這幾天陰雨連綿,她就沒有出門。見游奶奶中氣十足,龍江明笑着一邊與老人話家常,一邊將情況反饋至&&,解除預警。

  網格員是如何精準感知預警的?這得益於磁器口街道設置的“智慧門磁”傳感設備。

  “‘智慧門磁’是一種物聯感知設備,經居民同意後,將其安裝在居民家門口,若出現24小時未開門情況,‘141’基層智治&&就會發出預警。”吳超介紹,“智慧門磁”的主要受眾是獨居老人,這既能讓他們多一份安全感,又能讓他們在外的子女減少擔憂。

  磁器口街道將“智慧門磁”“智能煙感”等各類傳感設備接入“141”基層智治&&,實時追蹤、動態感知、即時預警推送火情煙情、老人緊急狀況等信息,實現動態感知預警與社區快速響應處置的實時聯動。目前,磁器口街道共計安裝物聯感知設備2000余個。

  “下一步,我們將持續推動感知資源接入‘141’基層智治&&,更好服務群眾生活,不斷推進超大城市治理探索實踐。”談及未來,吳超語氣堅定。

編輯: 陶玉蓮
版權所有 新華網重慶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