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正文
走過26年的精典書店易主——“3.0版”:實體書店突圍方向?

  7月8日,重慶新華書店沙坪壩書城,一位學生在選購圖書。特約攝影 孫凱芳/視覺重慶

  在實體書店難以靠單純賣書來維持的背景下,文創産品、文化沙龍等業態開始走進書店。圖為精典書店一角。記者 齊嵐森 攝/視覺重慶

  7月1日,酉陽縣新華書店,讀者在選購圖書。通訊員 邱洪斌 攝/視覺重慶

  7月21日,重慶書城,市民在閱讀書籍。記者 鄭宇 攝/視覺重慶

  觀點>>>

  ●實體書店破局,激活跨界能力、持續給讀者帶來豐富的文化體驗很重要

  ●在經歷了只賣書的“1.0版”時代和融入文創、文化沙龍等不同業態的“2.0版”時代之後,實體書店正邁進探索“書店+”更多可能性的“3.0版”時代

  ●書店所具有的“文化分享公共空間”屬性越來越明顯,突破口或許就在這裡

  “聽説精典書店換老闆了?”“是的。”“精典書店不會就這樣消失了吧?”“放心吧,不會的。”這是8月7日,精典書店文學區,一位大學生模樣的姑娘與書店店員的一番問答。

  這位姑娘的神情略有些焦慮,聽到店員説“精典還是精典”之後,方才釋然。“從解放碑到南濱路,精典書店陪伴了我十幾年,要是消失了,還真捨不得。”

  已有26年歷史、被視為重慶文化地標的精典書店,於8月3日完成了交接——精典書店創始人楊一以一元錢的象徵性價格,將精典書店品牌轉讓給新山書屋創始人李暉。

  這一事件,讓實體書店的生存困境再次進入人們的視線。在傳統閱讀遭遇重重挑戰、線上銷售競爭日益加劇的今天,實體書店如何探索突圍之路?連日來,記者進行了採訪。

  困境 實體書店市場份額進一步收縮

  書店為什麼易主?楊一這樣解釋:“一方面是年齡的原因。另一方面,我確實跟現在的年輕讀者有代溝了,時代發展很快,年輕人的閱讀、購書方式都發生了很大變化,而我還沒有完全了解年輕人的閱讀習慣和購書方式,不知道怎麼面向他們做閱讀推廣,這是一個大問題。”

  而傳承者李暉通過調研發現,精典書店品牌在年輕人中的認知度不容樂觀。他直言:“書店的可持續發展出了問題,接手後首先要解決怎麼才能活下去的問題。”

  精典書店的轉手,折射出當下整個實體書店行業所面臨的生存困境。“閱讀習慣和購書方式的改變”翻譯成白話,大致意思就是,買書的少了,書籍線上銷售給實體書店帶來的衝擊太猛烈了。

  “就市場表現來看,實體書店的份額還在進一步收縮。”北京開卷信息技術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最新數據顯示,過去一年短視頻電商已經成為僅次於&&電商的第二大圖書銷售渠道,實體書店的市場份額進一步下降至11.93%。

  線上圖書平均售價比線下低大約20%,尤其是近兩年興起的直播間超低價售書,更是進一步衝擊着實體書店。

  此外有數據顯示,2024年上半年整體圖書零售市場依然負增長,碼洋同比下降6.2%。

  “喜歡逛書店的讀者依然不少,因為他們在這裡可以真實地觸摸、翻閱書籍,但愈發昂貴的定價,卻‘勸退’了越來越多的愛書人。”九龍書城一位工作人員坦言,實體書店要依靠線下服務“説服”讀者買單很難,“於是他們轉向電商,或者只看不買。在這種情形下,書店要維持經營就更難了。”

  嘗試 從單純賣書到“銷售一種生活方式”

  書卷多情似故人,晨昏憂樂每相親。但必須看到的是,如今書店恐怕很難僅靠賣書生存。

  接手精典書店的李暉,其新山書屋在成都和貴陽都發展得不錯。

  在他看來,書店的功能遠不止於賣書,“書店所具有的‘文化分享公共空間’屬性越來越明顯了。我們需要思考一個問題:在獲取知識渠道多元且網上買書更優惠的今天,讀者為啥還要進書店?”

  “新山給我的經驗是,強化書店的社交功能,從賣書轉向‘銷售一種生活方式’,吸引更多人走進書店,把逛書店作為打發時間的一種生活方式,或許是突破口。”李暉説。

  作為集書籍、文創、生活零售、咖啡輕食等多元業態於一體的新型城市文化空間,新山書屋吸引了所在城市的眾多年輕人。但李暉&&不會簡單、機械地複製新山經驗,“我們首先要做的,是通過吸引更多年輕人,解決精典書店的客流問題。”

  而要建立年輕人對精典的認知,就要策劃更多面向年輕人的活動,跟真正有文化同時也有趣的年輕社群合作,將精典打造為一個重慶的青年社區,跟年輕人建立深度鏈結。

  旨在為讀者“帶來更多美好生活可能性”的蔦屋書店,讓許多讀者更充分感受到了實體書店從賣書到“賣生活方式”所做出的努力。

  8月7日中午,記者在重慶蔦屋書店隨機採訪了10位讀者,其中僅有兩人買了書。但這10人都&&,喜歡蔦屋書店的氛圍,“就算不買書,也喜歡來挑選文創産品,或是點杯咖啡,坐下來看書、處理工作事務。”

  “我們非常歡迎讀者來書店逛逛,哪怕你一本書都不買。”重慶蔦屋書店工作人員説,大眾對書店的第一印像是賣書,但作為一家實體書店,蔦屋除了提供線下選書、購書體驗外,還致力於提供豐富、多元的文化消費選擇。

  2023年2月誕生於上海陸家嘴的混知書店,同樣在嘗試書店業態的“變臉”。

  這是一家特別的書店,店主是創作出現象級暢銷書“半小時漫畫”系列、全網坐擁6000多萬粉絲的混知團隊。

  設計師出身的混知文化聯合創始人羅潤洲親自主導了店面設計。

  “圖書經營面積約佔一半,剩餘空間包括小劇場、咖啡、餐飲等區域。在店裏走走,就像逛一個知識展,能輕鬆學到很多好玩的知識。好的書店一定要滿足了人們的需求才能活下來。”羅潤洲説。

  前瞻 3.0版“書店+”將帶來更多可能性

  “書店人的所有努力其實都圍繞着一件事:聯結書和人。”李暉説,實體書店不僅彰顯着一座城市的氣質,也塑造着城市的人文風格,書店因此成為充滿故事的地方,甚至成為一個城市的文化窗口,天然具有了與人親近的基因。

  “如果要給現在的實體書店找一個發展主題詞,我認為是‘創新’。”常年關注實體書店行業發展的百道新出版研究院院長程三國&&。

  他認為,中國實體書店在經歷了只賣書的“1.0版”時代和融入咖啡、文創、文化沙龍等不同業態的“書店+”“2.0版”時代之後,正在邁進探索“書店+”更多可能性、重新定位自身價值的“3.0版”時代。

  在他看來,除了提供閱讀服務以及部分餐飲服務外,越來越多實體書店還融合了博物館、美術館、劇場、音樂廳等文化載體的部分功能,為公共文化服務做了很多實質性工作,“事實上,這在很大程度上,以一種更靈活的方式填補了諸多公共文化服務領域的空缺。在這方面進行更多嘗試,進一步將書店打造成更完善的文化分享公共空間,很可能有助於實體書店突圍。”

  基於此,重慶時光裏書店主理人李柯成提到,“書店+地域文化”,或許也是實體書店可以嘗試的路徑之一。

  “時光裏就是一家立體的重慶主題書店,這裡不光有專屬於重慶記憶的書,還有吃的、聞的、聽的,以及有關重慶的各種‘味道’,讀者進入書店可以‘立體閱讀’重慶這座城市。”李柯成介紹。

  小而美的時光裏書店裏,書籍不過百餘種,但豐富的具有重慶標識度的小面、酸辣粉、沱茶等文創産品,卻讓許多讀者記住了這家特別的書店。

  成都的熊貓主題書店更是將“書店+地域文化”發揮到了極致。

  書店所屬的新華文軒閱讀服務事業部總經理楊柳青介紹,自7月21日熊貓書店亮相至今,每天平均有千餘人到店打卡,書店不僅深受本地讀者喜愛,還吸引了眾多外省甚至海外人士到訪。

  楊柳青認為,實體書店破局,激活跨界能力很重要,“我們正在嘗試全方位、立體化、多層次地挖掘IP價值:一方面是開展跨界合作,推出聯名産品;一方面進行主題書店方面的探索,嘗試通過城市之間的更多聯動,實現品牌輸出,持續豐富書店帶給讀者的文化體驗。”

編輯:陶玉蓮
版權所有 新華網重慶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