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正文
告別“好山好水好無聊” 讓“冷資源”變成“熱經濟”

  7月31日,豐都南天湖旅游度假區,游客正在湖邊草坪上享受音樂會。

  7月31日,武隆區雙河鎮木根村蔬菜育苗場,工作人員正在搬運培育好的菜苗。

  8月2日,石柱黃水鎮中心衞生院,醫生正在為前來避暑的老人看病。本版圖片由記者尹詩語攝/視覺重慶

  8月1日,不少游客來到豐都南天湖旅游度假區,欣賞美景,享受清涼。

  核心提示

  7月上旬以來,隨着氣溫的逐步攀升,大量市民選擇到高山鄉村避暑。一時間,我市石柱黃水、豐都南天湖、武隆仙女山、城口亢谷、南川金佛山、巫溪紅池壩,以及鄰近的湖北蘇馬蕩、貴州桐梓等高山鄉村,又一次迎來如織的人流。

  近些年,隨着鄉村交通條件的改善和鄉村振興的全面推進,中心城區的“熱辣滾燙”,和高山鄉村的冷涼氣溫,催生了“避暑經濟”的興起。而“避暑經濟”從它誕生那一刻起,就面臨着“好山好水好無聊”的窘境,市民不再滿足高山鄉村的涼快,而對消費業態有了更多需求。

  如何才能把“冷資源”真正變成“熱經濟”?近日,記者來到武隆、石柱、豐都等地高山鄉村進行了調查採訪。

  黃國堯開了13年農家樂,終於在家門口等來了他夢寐以求的“流量”。

  8月8日至9日,中國園藝學會番茄分會2024年學術年會暨2024武隆高山番茄文化節,將在武隆區雙河鎮木根村舉行。

  得知這一消息,3日下午,他急忙招呼家人,打掃房間、清洗窗簾、採購食材……忙得團團轉。“這是一筆難得的生意,千萬不能錯過!”黃國堯一邊忙,一邊不停地向大家強調。

  為何中國番茄的“高端局”,會選擇在一個小山村召開?這要從當地發展“避暑經濟”説起。

  特色路——

  高山村靠種菜成“網紅打卡地”

  木根村平均海拔1300米,屬典型的高山村,夏季平均氣溫20℃。2008年,村民見自然資源相似的仙女山通過賣“冷資源”賺了錢,便紛紛效仿,開辦起農家樂,吸引市民來避暑納涼,黃國堯便是其中之一。

  “本來發展的勁頭很足,沒想到當頭一瓢冷水,根本沒有多少生意。現在想來,當時上馬很衝動,因為我們這裡不像仙女山位於景區,除了涼快,沒得任何耍事,很難把游客留下來,生意做不走,也是情理中的事。”黃國堯回憶説。

  “黃國堯們”的苦惱,很快引起了雙河鎮的注意。經過鎮村幹部到多個高山避暑地調研,他們發現:仙女山等地發展“避暑經濟”是依託當地景區的引流,它們推出的“高端”玩法,木根村根本學不了,只能靠自己探路!

  正當大家為此發愁時,市農科院武隆高山蔬菜研究所(以下簡稱蔬菜所)來到木根村落戶。

  武隆是重慶四大蔬菜保供基地之一,木根村是其中的核心基地。為了助力高山蔬菜産業發展,蔬菜所從2008年起,來到木根村進行高山蔬菜品種的篩選和種植技術的推廣。近年來,隨着科普研學的興起,2020年底,蔬菜所把研學作為了業務拓展的主要方向。在當地政府的支持下,蔬菜所順利完成了擴建搬遷,修建了40畝番茄研學基地,完成了農業科普館的提檔升級。目前,科普基地收集有全國100多個番茄品種,包括用於鮮食採摘的水果番茄、製作番茄醬的加工番茄等,來基地科普研學的團隊也越來越多。

  看到蔬菜研學游升溫,包括知名“新農人”姜國強在內的投資者在雙河鎮木根村、蕎子村流轉了600畝土地,興建了集番茄種植、採摘、觀光、認養、科普於一體的番茄谷,並於去年4月成功開園。同時,武隆鴨江鎮的王合興,在當地建立了一座高山蔬菜集約化育苗基地。看到進村來採摘、研學的游客越來越多,一些網紅主播也把直播間搬到了木根,為當地的農特産品“吆喝”。

  漸漸地,木根村從一個高山蔬菜村變為遠近聞名的“網紅打卡地”。在蔬菜親子研學、採摘游、私人定制等業態的加持下,一批批研學、旅游團隊來到木根村。得益於此,木根村90%的村民順勢辦起了農家樂或民宿,一年接待游客4萬餘人次,人均增收約5000元。

  市農業農村委相關負責人&&,為了豐富高山避暑旅游,今夏,我市推出紅色鄉村精品線路、採摘休閒體驗線路、民俗文化經典線路等90余條夏季旅游精品線路。同時推出了一大批具有濃厚“文化味”的“研學游”,比如銅梁舉行“我是小小文物修復師”研學活動;彭水蚩尤九黎城景區推出“畢業季尋寶記”等創意活動。這些線路體現了農耕文明韻味濃、鄉土生活風貌美、鄉風民俗風尚新,成為重慶夏季高山避暑旅游的打卡之地。

 時尚感——

  南天湖用“文體游”留住年輕消費者

  與木根村不同,豐都南天湖則通過不斷推出文體活動,吸引了一大批年輕消費者。

  “台下的帥哥美女,有沒有人願意和我一起演唱這首《聽海》。”8月1日19時30分,豐都南天湖國家級旅游度假區音樂廣場,一場高山避暑露營音樂會正在進行。儘管還是工作日,但草坪上,1000多名游客揮舞手中的熒光棒,與歌手一起放聲歌唱,音樂聲、歡呼聲相互交融,直衝雲霄。

  “浪漫,刺激,好耍!”這是南天湖高山避暑旅游帶給游客的直觀感受。然而,在這之前,它也和木根村一樣,經歷過“成長的煩惱”。

  南天湖度假區海拔在1400—2000米之間,夏季平均氣溫21℃,素有“天然氧吧、避暑勝地”的美譽。2018年,度假區開門營業。

  “其實,我們在2019年就開辦過一些音樂節,但在節目組織上,不符合年輕人口味,因此也沒能獲得成功。”南天湖度假區相關負責人王偉宇説。經過反復調研討論,他們對音樂節進行了優化調整,比如與重慶音樂家協會等單位合作,將重慶青年歌手大賽決賽現場放到南天湖。今年音樂狂歡季將舉行12場形式多樣的周末晚會和30場風格各異的周內音樂會,活動融合露營、音樂、自然、非遺等多種元素,積聚了極高的人氣。

  同時度假區還針對年輕消費者推出了一系列游樂項目:山地軌道滑車、七彩滑道、山地卡丁車、射擊體驗館等體育項目;四個不同主題的露營基地;沿南天湖打造了圍爐煮茶、創意集市、浪漫沙灘等20多個景點。

  王偉宇告訴記者,南天湖度假區在“文體游”的加持下,入夏以來,共接待游客53.08萬人次,同比增加近八成,實現旅游綜合收入2.76億元。同時在“避暑經濟”的影響下,當地有1500多名村民在景區務工,帶動當地農産品銷售4000多萬元,近1000戶3700多人實現增收。

  市文旅委相關負責人&&,近年來,參加一場音樂節、觀賞一場體育賽事,已成為年輕人高山避暑的新風尚。為了讓“避暑經濟”迭代升級,我市各地不斷探索“音樂+避暑”“體育+避暑”文體旅融合新玩法,比如,北碚金刀峽國際溪降精英賽、武隆世界女子馬球賽、巫溪紅池壩第十一屆山地自行車賽、巫山長江三峽·三峽龍脊山地戶外徒步大賽等體育賽事,將旅游避暑、競技娛樂深度融合,成為“避暑經濟”的“新引擎”。

  健康牌——

  黃水用康養迎來“回頭客”

  作為重慶老牌高山避暑旅游地,石柱黃水則把醫療、康養,作為佔領市場的一張“王牌”。

  經過10多年的發展,在“避暑經濟”的帶動下,黃水鎮公園、農貿市場、商超、公交車站、學校、醫院等基礎設施、公共配套服務得到快速發展。相比過去,場鎮面積“長”大了10多倍,場鎮人口從常年的5000多人增長到夏季避暑的近30萬人。

  “來避暑的人多了,接待起來自然就會力不從心。”石柱縣黃水鎮工作人員邵和毅解釋説,比如公共服務能力跟不上,無法滿足游客對醫療、康養等方面的需求。黃水鎮中心衞生院提供的數據顯示:2015年之後,避暑季的就醫人數,每年保持50%以上的增長。

  與此同時,黃水還必須面對周邊避暑旅游市場的激烈競爭。黃水拿什麼來留住游客?

  “通過研判,我們發現黃水發展‘避暑經濟’在醫療和康養上有一定的基礎和優勢,這可以留住中老年游客。”邵和毅説,在發展“避暑經濟”後不久,黃水便引進了重慶醫科大學附屬康復醫院,為游客和當地村民提供醫療服務保障。同時,黃水是中國黃連之鄉、莼菜之鄉,有深厚的歷史文化和豐富的中藥資源作支撐。此外,當地有太陽湖、月亮湖和10多個空氣優良的公園,非常適合康養。

  目前,一套完整的醫療、康養服務體系已在黃水建成。如今,僅黃水中心衞生院就有就醫床位近300張,一般的健康需求,在這裡都能得到滿足。而且,根據市場需求,場鎮的針灸艾灸館由10多家增長到40多家。據統計,入夏以來至7月底,到黃水避暑的游客同比增長了30%。

  重慶理工大學管理學院教授張鳳太&&,重慶不少避暑地,不同程度存在産品同質化、公共服務能力不足等問題,從而造成過路客多、常住客少,回頭客更少的現象。因此,重慶各地發展“避暑經濟”,就必須充分突出自身優勢,補足短板,才能具有持久的生命力。

  記者手記>>>

  要讓城鄉居民都有獲得感

  發展“避暑經濟”,一方面,能滿足城市居民對納涼避暑的需要,另一方面,又能滿足農村居民發展旅游産業增加收入的需要。

  經過10多年的發展,重慶的“避暑經濟”已從幼兒期進入成長期,不可避免地會面臨“成長的煩惱”。而要讓“冷資源”持續地成為“熱經濟”,最重要的是要讓城市居民和農村居民有都要有獲得感。

  對城市居民來説,高山避暑地必須為他們提供必要的公共服務和豐富的旅游産品,讓他們“進得來”“住得下”。

  比如,石柱黃水鎮不斷布局完善公園、中醫院、商超、博物館、學校、農貿市場、鄉村圖書館、文化館、電影院、劇場、鄉村民宿、特色餐廳、咖啡館等公共設施和業態,讓城市居民享受到和城裏差不多的消費環境。

  又比如,武隆仙女山針對不同年齡階段的游客需求,在避暑季舉辦採摘節、音樂節、藝術節、文化節、體育賽事等各類活動,提升游客的體驗感。

  對農村居民來説,要加快推農村“三變”改革,盤活閒置資産,讓林地、農房等在“避暑經濟”中被盤活。比如,石柱黃水的避暑房,有相當一部分由農戶改建,增加了當地農村居民的財産性收入;

  還要在分配機制上,把更多的産業紅利留給農村居民。比如,武隆雙河鎮打造的番茄谷,起初由業主進行基礎設施建設和總體投資,等産業走上正軌後,業主逐步從一産轉到三産銷售上,把更多的收益留給村民,從而調動起大家發展産業的積極性。

  總之,只有讓城市居民和農村居民都有獲得感,才能調動他們“雙向奔赴”,才能讓“避暑經濟”真正成為高山鄉村産業發展的“新引擎”。

編輯: 韓夢霖
版權所有 新華網重慶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