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正文
他們讓AI從“小白”成長為“全能王” 人工智能訓練師未來有望來自各行各業

  8月2日,雲從科技研究院産品總監孫進(右二)和人工智能訓練師進行真偽人像數據採集。記者 張錦輝 攝/視覺重慶

  如今,“遇事不決問AI(人工智能)”正成為越來越多人的習慣,而AIGC(生成式人工智能)産品,還能根據要求,自動生成視頻、文案、PPT等,堪稱“全能”。

  其實,AI並非天生就這麼全能,它的這些本領,來自人工智能訓練師的“教導”。這群專業人才能讓AI從啥也不懂的“小白”,成長為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全面手”。

  7月30日,記者來到重慶人工智能行業的頭部企業——重慶中科雲從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雲從科技),對這一新職業一探究竟。

 訓練不易

  集眾人之力“教”AI思考

  人工智能訓練師,是指使用智能訓練軟體,在人工智能産品實際使用過程中進行數據庫管理、算法參數設置、人機交互設計、性能測試跟蹤及其他輔助作業的人員。

  AI沒有生命,不能用常規的方式去交流。它能執行的,是一串串由0與1組成的二進制代碼。因此,人工智能訓練師要用智能訓練軟體,把人類的意圖“翻譯”成代碼,再傳遞給AI。

  根據工作內容的不同,人工智能訓練師又可分為數據工程師、算法工程師、産品經理、測試工程師等。AI的各種能力,就是他們“培養”出來的。

  這是一個怎樣的過程?

  “對AI應用來説,‘訓練’更類似於‘調試’。”雲從科技研究院産品總監孫進告訴記者,AI的核心是算法,可以理解為AI的“大腦”。“大腦”懂得越多、轉得越快,AI的能力就越強。

  “教”AI的任務主要由算法工程師承擔,其過程可以簡單理解為“做題”。

  開始“做題”前,數據工程師會為AI找來“教材”。這些“教材”來自數據工程師們採集的各個場景和行業的大數據,並且他們會對數據進行標注,便於AI理解。

  題目從約等於小學難度的數學題開始,當AI在反復訓練中學會解法,算法工程師就會調整各項參數,提高題目難度。

  讓AI“做題”,目的是訓練其人工神經網絡。人工神經網絡是對人類大腦的模擬,網絡越發達,AI的“大腦”就越好使。

  “AI的‘刷題量’是人類難以匹敵的。”孫進説,以大家熟知的ChatGPT大模型為例,GPT-3(即第三代)的模型參數量達到1750億,其中凝聚的知識量遠超人類的“最強大腦”。

  經歷海量“刷題”,具備解決問題的能力後,AI還只是停留在代碼層面,不能直接使用。這時,就輪到人機交互工程師登場了。他們要從産品設計的角度,為AI設計一套“皮膚”,便於用戶向AI下達指令,獲取結果。

  最後,測試工程師和産品經理分別從技術層面和用戶層面出發,對AI進行評審。評審通過,代表着AI通過“期末考試”,從啥也不懂的“小白”成為掌握知識的“專家”。

  目標不低

  培養會思考能決策的AI

  上述流程,快則幾個月,慢則需要幾年。其間,雲從科技的研發團隊日夜“連軸轉”,隨時準備攻克技術問題。

  記者在雲從科技看到,大部分工作人員都在電腦前忙碌。會議室裏,落地玻璃和白板上密密麻麻排列着手寫的公式、關鍵詞和各種示意圖。

  “AI的訓練和數學密不可分,所以我們經常開着會就把墻壁當成了演算紙。”孫進笑稱,團隊的大多數頭腦風暴,都伴隨着信手涂寫和計算。經常是一個人寫完了思路,另一個人又提筆上去“對戰”。

  不過,人工智能訓練師的工作,並非只是坐在辦公室裏就可以完成的。他們還需要跑現場、記場景、採集數據。在一次次奔忙中,他們也會變成半個人工智能行業的專家。

  如今,雲從科技的AI大模型已在多個行業落地。今年3月,雲從科技自主研發推出國內首款AI原生數據分析産品DataGPT,可實時分析會議對話,最快1秒生成報表。7月,雲從科技又發布了智能審查大模型,3秒內可以檢查法律文書中的460多項監督點,還可高效糾錯。

  孫進&&,雲從科技正從單個AI産品研發轉向培養能思考、會工作的AI智能體。

  也就是説,人工智能訓練師此前是把AI産品從懂得少的“小白”培養成知識淵博、術業有專攻的“專家”,而培養AI智能體,則是打造一個懂得多、能幹事的“全能王”。

  比起AI應用,AI智能體更像一個全能助理。例如,用戶向AI智能體提出“我要買火車票”的要求,AI智能體就會調用日曆、購票&&、工作安排、用戶個人信息等應用接口。當AI智能體發現購票指令的信息不夠,還會反問用戶“您想去哪”,再根據目的地提供購票選擇。

  在培養AI智能體的過程中,人工智能訓練師又出現了一個新的細分崗位:提示詞工程師。他們會把用戶需求分解成若干個提示詞(即指令),讓AI根據提示詞進行下一步應對。

  門檻不高

  未來各行業人才都可以擔任

  成為人工智能訓練師,門檻高不高?

  孫進&&,人工智能訓練師可以是學習人工智能專業的人才,也可以由其他相關專業人才“跨行”而來。例如,學習計算機、自動化、軟體等相關專業的人才,可以在經過培訓後成為人工智能訓練師。

  不僅如此,未來,人工智能訓練師還有望來自各行各業。

  為啥這麼説?因為每個行業對AI的需求不一樣。比如,車企需要懂汽車的AI,金融機構需要能當客服的AI,礦山需要能抓安全生産的AI……

  要做一個深度融入行業的AI産品,項目工期可能只有幾個月,只懂AI技術的人工智能訓練師很難在這期間真正摸透行業需求。

  但如果從該行業中找一個具備計算機、自動化等知識背景的人,把他培養成行業的人工智能訓練師,他就能訓練出最符合行業和企業需求的AI。

  目前,雲從科技已開發出可以訓練AI的AI産品,猶如“教練”。今後,行業人才只需指揮AI“教練”,就能對AI進行算法訓練。

  基於這一原理,雲從科技還開發了AI中&,可以布局在企業,由員工來操作。不同企業也可以根據各自需求,通過AI中&“定制”AI産品。

  目前,重慶正在人工智能人才培養領域不斷發力。重慶大學、西南大學、重慶郵電大學等高校都開設了人工智能專業。同時,校企合作也越發緊密。例如,近年來,兩江新區持續推進哈工大、中軟卓越等“滿天星”人才超級工廠建設,採取“機構教學+企業實訓”等模式,開發人工智能、大數據等專業“課程包”,培育實用型人才超2000人;又如,百度智能雲(重慶)人工智能人才産業基地與上百家企業、院校建立合作關係,培訓數字技能人才1600餘人。

編輯: 陶玉蓮
版權所有 新華網重慶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