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正文
潼南:按下改革創新快進鍵 種好城鄉融合試驗田

重慶(潼南)農科城

“慶油3號”油菜品種

“數字農業大腦”系統

涪江壹村“時光街區”

農民正在潼南蔬菜科技示範基地大棚內打理蔬菜 攝/崔力

小渡鎮檸檬基地

  核心提示

  暑期以來,今年2月才建成開街的潼南區“幸福街花兒巷”,成了全市最火的中小學生研學地之一:一批接一批的學生前來開展人文研修、農技研修、鄉村種養、紅色精神傳承、非遺手工製作、泡菜手工製作、樹屋建造等實踐活動。

  近年來,潼南區以國家城鄉融合發展試驗區為牽引,實施推進數字鄉村、強村公司、種業創新等系列改革創新舉措,為推進城鄉融合發展注入強勁動能。

  全市率先建成“數字農業大腦”

  加快構建數量、質量、效益三位一體耕地保護新格局

  2023年10月,在全市區縣書記和部門一把手例會上,潼南區作了耕地保護的經驗交流發言。當年前9個月,該區制定耕地恢復補足、耕保審計整改、非糧化處置和違法違規專項整治4張清單,完善責任傳導、監管獎懲、佔用補足、問題整改、過程督導、考核追責6項機制,處置存量問題400余個、完成耕地恢復補足4776畝,提前完成全年任務。

  潼南能在耕地保護上取得如此效率,得益於該區於當年建成運行的“數字農業大腦”,這也是我市首個建成投用的“數字農業大腦”。

  該區“數字農業大腦”共設置有土地資源、農情監測、生産經營、社會化服務和監管審批5大核心應用場景,實現了全區農業數字一張圖。

  在土地資源場景方面,潼南“數字農業大腦”聚焦農村土地資源精準化管理,首創性實現了區縣級全域260萬個地塊,27個土地圖層,35億個地塊屬性數據的無縫疊加及智能分析,實現了丘陵山地細碎化地塊精準調控。首創了劃區智能識別功能,實現項目用地智能核查和項目智能用地選址合規性有效監管,可使産業項目落地更快捷。

  在這個系統中,輸入任意一個農戶姓名,就能在地圖上搜索出他名下的承包地和宅基地,實現對每個農民承包地和宅基地情況精準定位和智能分析,實現了每塊土地位置、權屬、面積、地力、作物和交易流轉數據“多合一”管理,使農民權益保障更完善、土地盤活更高效。

  在生産經營場景方面,“數字農業大腦”將引入銀行、農擔、保險等金融機構,實現一站式銀行、農擔、農業保險、小額貸款等在線服務。

  在産業服務上,“數字農業大腦”可為各産業主體提供政策扶持、涉農領域專家隊伍、農民技術人才和社會化服務等農業全産業鏈資源,有效為農業經營主體提供生産經營技術支撐。

  在業務管理端,“數字農業大腦”提供農産品質量安全監管、宅基地審批管理、農村三資監管、農業綜合執法、行政許可等監管審批內容,可提高職能部門數字化管理水平,實現政策及時傳達、信息互通、源頭可控、過程可溯、區域可統計、風險可預警的全程一體化數字監管體系。

  潼南“數字農業大腦”的建成投用,為該區強化川渝重要農産品保供功能,加快構建數量、質量、效益三位一體耕地保護新格局,提供了重要支撐。

  在數字鄉村改革上,該區近年還首創了“首席數字官”制度,運行了“檸檬産業大腦”、太安奉民菜園“1+6”AI系統模型,投用魚菜共生AI工廠、“慧養雞”等智慧項目25個,建成智慧農業試驗區4個。

  今年6月,潼南區成功申報第二批全國數字鄉村試點。

  統籌“強村”帶“民富”

  創新探索聯村抱團、“電商+”、土地入股分紅等“強村公司”

  潼南區“幸福街花兒巷”是該區推進強村公司改革、城鄉融合發展的示範項目,也是涪江壹村“時光街區”首個投用的項目。

  涪江壹村“時光街區”項目位於潼南區大佛壩街道,涉及前進村、新生村、豐産村、勝利社區等3個村、1個社區。為推進這個項目,大佛壩街道組織四個村(社區)黨組織組成聯村黨委,成立聯村集體經濟組織——合之緣農業綜合開發有限公司。該公司一方面作為合之緣農場運營主體,已建成公社食堂、共享菜園、鄉情陳列館等設施;另一方面收儲農民閒置農房,流轉耕地。

  2023年,潼南區旅投集團與聯村集體經濟組織合資成立公司,利用其收儲的農房與流轉的耕地,對外招商引資,共引入11家企業,協議引資12億元,當年完成投資1億元。

  根據規劃,“時光街區”以穿越時光為主線,將街區建設劃分為四個時代,即“憶往昔阡陌花香民國街區”“看今朝社會主義建設時代街區”“新時代新征程幸福街花兒巷”“懷舊時改革開放老院子街區”。項目按不同時代元素將傳統文化、時代印記、時尚新潮、田園輕奢等多元化的內容融入街區風貌、特色業態、藝術裝置等各個方面,用設計和藝術為鄉村空間注入精彩和活力,以歷史的軌跡創造平行世界,把時光記憶定格在當下,打造新晉網紅打卡點,文旅新地標。

  今年春節,“幸福街花兒巷”正式開街並率先開放,春節8天共接待游客200多萬人次。

  近年來,潼南區支持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充分利用自身資源條件、經營能力,探索資源發包、物業出租、居間服務、資産參股等多樣化途徑發展新型農村集體經濟,整合資源、資金、項目、服務等,打造“強村公司”,發展壯大集體經濟。

  目前,該區強村公司主要有聯村抱團、“電商+”、土地入股分紅等三種模式。

  其中,雙江鎮整合21個村(社)資源,成立聯耕農業,今年上半年經營性收入超過800萬元,帶動873戶村民務工,人均增收7700元,入選農業産業化市級龍頭企業。

  寶龍鎮創新打造集體經濟電商産業園,通過提供良種、技術指導,帶動古溪、崇龕、群力、新勝等鎮200余戶村民發展産業,提供統一代銷,今年上半年代銷農産品産值達190萬元。

  古溪鎮通過土地入股發展佛手加工基地1萬餘畝,上半年帶動170余戶村民務工,人均增收9000元以上,預計今年産量達1.5萬餘噸。

  截至目前,潼南已建成“強村公司”25家,發展通訊合作社62個、土地合作社58個,上半年村集體經濟經營性收入5萬元以下村實現清零,全區村均集體經濟經營性收入達到9000萬元以上。

  創新“科技載體引擎+高質量主導産業”潼南模式

  加快建設成渝中部農業科技創新“硅谷”

  今年4月,由市農科院和潼南區政府共同投資建設運營的重慶市現代種業創新基地在潼南區桂林街道八角村正式啟動建設。該基地圍繞全球前沿、國家急需、重慶所能,重點開展主要糧油、蔬菜等農作物種質資源鑒定、評價、創制和新品種培育,開展現代農業産業體系亟需的新技術、新産品、新模式研發,同步推進成果展示、科普教育和人才培訓,為該區加快建設成渝中部農業科技創新“硅谷”,進一步提升“科技載體引擎+高質量主導産業”發展優勢提供了又一重要&&。

  “科技載體引擎+高質量主導産業”是潼南持續提升農業産業優勢的重要發展模式。

  在科技創新方面,潼南迭代國家農業科技園區等10個國家級農業&&,共建全市唯一農業科技城,以全國第二好成績率先獲批全國農業科技現代化先行區。

  目前,該區在重慶(潼南)農科城共建主體上,以國家現代農業産業園、中新食品加工園、重慶市現代種業創新基地“三大科創核心區”為陣地,以項目為牽引,整合南昌大學、浙江工業大學、湖南省農科院、重慶市農科院等在潼其他14所科研院所、12個科研&&、39家規上企業、100余個標準種養基地等協同資源,建立“1+N”科創協同體系,構築資源開放、共享創新成果的協同創新生態。在技術隊伍建設上,已組建跨行業、跨領域、成建制的院士創新團隊1個、全産業鏈研發團隊3個、科技特派團6個、農技推廣隊伍23個、産業村支書(主任)2批,擁有科研專家117人、推廣人才692人。

  在打造高質量主導産業品牌方面,該區無縫銜接重慶(潼南)農科城産出的成果,發力推進蔬菜、油菜、檸檬“一主兩輔”主導産業産業鏈和創新鏈融合,持續推動實現價值有效溢出。

  一是打造“潼南有好種”品牌。成功入列國家級油菜制種大縣,建設油菜種子實驗室、農産品質量安全檢驗檢測雙認證中心等共享&&,引進福樂種業、中一種業等5家骨幹種業企業落戶,油菜適宜制種面積達3萬畝,“慶油3號”連續兩次獲得長江中游油菜新品種區試第1名,“慶油8號”含油量高達51.54%,在長江流域9個省(市)大面積推廣應用。

  二是打造全國檸檬第一品牌。成功創建以檸檬為主導産業的國家農村産業融合發展示範園、檸檬産業集群,種植面積達到32萬畝,鮮果産量達到35萬噸,綜合産值達到75億元,檸檬標準園建設率達到25萬畝、佔比78%,檸檬深加工量、鮮果出口量均位居全國第一。擁有國家發明專利100余項,檸檬“一果六分離”檸檬全果梯次加工技術國際領先,開發生産飲料、綠色食品、美容護膚品、生物醫藥及保健品等5大類350余種産品,附加值平均提升6倍至20倍,參與檸檬全産業鏈發展的從業人員10萬人、人均增收6000元/年。

  三是打造“潼南綠”蔬菜公用品牌。成功獲批蔬菜産業集群,種植面積達到100萬畝,産量達到230萬噸,綜合産值達到60億元。建設市級區域性良種繁育基地(蔬菜)、蔬菜科技小院,研製全國最具影響力加工型辣椒“艷嬌425”、國內首個單性結實茄子“渝早茄九號”等一批突破性新品種。建設部級蔬菜標準園8個、萬畝蔬菜標準化産業片12個,“西園甘藍”“渝糯玉米”等多個拳頭系列優新品種示範展示面積超過100萬畝。認證綠色食品、有機食品、地理標誌産品162個,培育重慶名牌農産品29個、區域公用品牌3個、全國名特優新農産品2個,産品出口韓國、新加坡、中國香港等國家和地區。(王靜 劉廷 圖片除署名外由潼南區委宣傳部提供)

編輯: 葛琦
版權所有 新華網重慶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