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6日,“第十四屆全國美術作品展覽藝術設計作品展”在四川美術學院美術館開幕,向觀眾展現了藝術設計的豐富多樣性和創新實力。記者 李雨恒 攝/視覺重慶
推動文化繁榮發展,精品是標尺。
7月6日,第十四屆全國美術作品展覽藝術設計作品展在渝開幕。這是時隔5年,繼第十三屆全國美展油畫、雕塑展區在渝舉行後,全國美展第二次走進重慶。
從家喻戶曉的“冰墩墩”、憨態可掬的“金熊貓”到科技感、未來感十足的登月服、月球車,從精美文創、書籍裝幀到地標性美術館、博物館,從顛覆性的服裝設計、建築藝術到有溫度的鄉村設計、無水馬桶……501件(套)高水平、高質量作品參展,見證了中國設計的新高度,凸顯了重慶“全球設計之都”的“智”動力,更彰顯“設計為民眾、為國家、為世界”的情懷。
文明如潮,浩蕩弦歌。作為中國美術“第一展”的全國美展,為何連續兩屆落地重慶?
單日最高接待近9000人
全國美展成為暑期熱門打卡地
7月12日,走進四川美術學院美術館,偌大的展廳內,人群熙攘,觀者如潮:有的抱着畫板,速寫記錄;有的駐足沉思,仔細揣摩;有的手舉相機,拍照留影……
“為了這個展覽,我們特地把暑期旅行安排在重慶,打算逛兩天展,再去洪崖洞、南濱路、磁器口等地,看看夜景、吃吃火鍋。”人群中,兩位拖着行李箱的女孩格外引人注目。她們是中央美術學院大三學生,一下飛機就直奔展廳,行李都沒顧得上放。
“毫無疑問,這個展覽標注了中國設計的新高度,是學設計的人的必打卡點。”其中一位名叫賈婉欣的女孩顯然對此次展覽做足了功課。她説,這個展覽囊括了設計領域中的平面設計、服裝設計、環境設計、工業設計、建築設計、信息與交互設計、書籍裝幀7大類別,其中信息與交互設計、書籍裝幀更是首次入展,彰顯了全國美展在新的時代語境下倡導跨域跨界協作的科學意識與實踐指向。
比起賈婉欣,居住在重慶的李晶已是連續3天“泡”在展廳。他畢業於四川美術學院,開辦了一家設計工程有限公司,已從事品牌和空間設計20年。
“我一半時間自己看展,尋找靈感;一半時間,接待了全國四批次同行朋友前來觀展。”李晶稱,這個展覽代表了中國設計界近年來的最高水平,且涵蓋設計領域的方方面面,作品主題既有對航空航天、鄉村振興、國際國內賽事、文化傳承與創新等方面的宏大敘事,也有對衣食住行、基礎設施等民生日常的具體關注,“整個展覽完整、豐富、質量上乘、年輕化,且具有親和力,呈現出跨領域、跨學科協同創新發展的態勢,展現了設計踐行國家發展戰略、服務人民和社會的當代價值。”
如《北京市2022年冬奧會吉祥物“冰墩墩”》《多彩貴州·活力四射——村超、村BA文化形象設計》《首屆“金熊貓獎”視覺形象識別系統設計》等作品,在國家視覺形象傳播、品牌形象推廣、地域生態文化傳播等方面表現突出;《藏區蹲坐一體式無水便器設計》《智慧社區服務機器人》等作品,在解決生活難題、關注基礎設施建設、災難救援、應急響應等方面有創新創造;《格物鼎新——中國傳統造物方式的當代轉譯》等作品,利用現代手法重新演繹了傳統民族元素;《植覺派對》《長江脈動——長江國家文化公園水生態信息交互裝置設計》等作品,在調動視覺、聽覺、觸覺、嗅覺等全知覺體驗中表現突出。
來自市美術家協會的數據顯示,本展覽開展一個星期,已接待觀眾4.7萬人次,單日最高接待近9000人,該展覽已成為重慶暑期熱門的藝術打卡地。
重慶作品佔進京展20%
“全球設計之都”活力澎湃
走進本次展覽,重慶作品表現十分搶眼。
如四川美術學院教師胡永攀等人創作的《“巡天”登月服系統組件設計》,立足我國載人登月任務,從“工、構、質、飾、色、形”六個角度進行系統化設計,實現了“甲胄形、凌風帶、祥雲紋、中華印”等中華傳統文化元素與高科技的巧妙融合,兼具傳統意蘊和未來美感,在展覽現場“圈粉”無數。
重慶大學建築城規學院建築系副主任田琦團隊設計的《陵江驛渡·三勝車渡服務站》,將坡屋頂、吊腳樓、折形步道等元素,融入車渡配套服務站的設計中,把車渡文化展示與市民活動、船員食宿功能有機整合,讓車渡從單一的交通功能逐步轉向教育、休閒複合功能,吸引大量觀眾駐足。
四川美術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潘召南團隊創作的《重慶美術公園》,以“場域、會面、關係”為設計主題,以重慶電廠遺址為改造核心,集合黃桷坪地區20個重點藝術空間,規劃形成雙核、兩橋、兩帶、兩街、九點的園區結構,設計出了一個集大美景、大美育、大美業於一體的國際化高品質主題公園,同樣吸引眾多觀眾駐足觀看。
數據顯示,在本屆藝術設計展所展出的501件(套)作品中,重慶的作品多達100件套,佔19.9%;在最終遴選的105件(套)進京作品展中,重慶的作品達21件套,佔20%。
“在上屆全國美展藝術設計展中,重慶就入展了51件(套)作品,與北京並列全國第一。”中國美術家協會理事、重慶市美術家協會副主席兼秘書長魏東稱,作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選的“全球設計之都”,重慶有着非常豐富的文化底蘊,以及科技、工業等基礎,為設計師提供了厚沃的土壤,使設計事業發展活力澎湃。
同時,以川美為代表的高等院校,為重慶提供了豐富的人才儲備。如段勝峰的作品《全地形突擊救援車》,就曾獲得第十一屆全國美術作品展暨首屆中國美術獎金獎,是全國美術展覽歷史上第一個工業設計金獎作品。
“國展”接連落戶
重慶設計界的成果令人矚目
推動文化繁榮發展,從“高原”邁向“高峰”,精品是標尺。
作為我國規格最高、規模最大的國家級美術作品展覽,每5年舉辦一次的全國美展,為何連續兩屆落戶重慶?
“與新中國同齡的全國美術作品展覽從1949年舉辦第一屆開始,已跨越了波瀾壯闊的75載春秋。它不僅是國家級綜合性美術大展,更是匯聚最新美術創作成果、展現中國美術發展氣象、引領學術風尚、滋養社會文化的璀璨星辰。”中國美術家協會主席范迪安&&,本次重慶承辦的藝術設計展,以“大設計”為視野,形成了蔚為大觀的成果匯集。作品展現了服務國家、服務人民的使命意識,體現出融合創新的發展趨勢,彰顯了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以大美之藝書寫生生不息的人民史詩,讓設計之花裝點祖國江山和生活家園,作為‘全球設計之都’的重慶,近年來,設計界取得的成果令人矚目。”
中國美協副主席、重慶市美協主席龐茂琨稱,在世界文明交流與互鑒的大格局中,歷經25年歲月的全國美展藝術設計作品展,已成為展示中國設計發展史主線的重要載體,對當代藝術設計創作與理論研究具有不容忽視的建構意義和導向作用。本屆全國美展藝術設計作品展在渝舉辦,體現了重慶藝術設計領域蓬勃發展的昂揚面貌,必將進一步擦亮“全球設計之都”品牌,並對中國藝術設計事業的高質量發展起到推動作用。
文化興則國運興,文化強則民族強。一座城,一場展,正為履行新時代新的文化使命寫下生動注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