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正文
“跨國父女”的友好故事在這裡續寫

 7月5日,江津區聶榮臻元帥陳列館(以下簡稱聶帥館)迎來一批外國客人。他們一邊聽着講解,一邊沿着參觀路線行進。其中有位外賓一直拿着小本認真記錄,還多次舉起手機拍照。

  這位外賓,就是日本駐重慶總領事館領事脇山佳奈。她拍照的內容,與中日兩國交往史上的一段佳話有關。正是這段佳話,讓江津區與日本宮崎縣都城市締結國際友好城市關係,推動了兩地幾十年來的友好交流交往。

  日本友人在聶帥館內

  四次定點拍照

  “來參觀的日本友人幾乎都會在館內拍照合影。”聶帥館講解員黃莉説。

  今年5月23日,日本都城市副市長西田員敏一行來到聶帥館參觀交流,黃莉接待了他們。

  敬獻花籃後,西田員敏一行沿參觀路線前行。不出所料,他們四次停下腳步,請工作人員幫忙合影留念。這四個點分別是聶帥的漢白玉坐像前、聶帥和幼年美穗子的合影前、1980年美穗子攜家人到北京面謝聶帥的照片前、1999年聶帥館開館時的照片前。

  美穗子是誰?她和聶帥又有着怎樣的故事?故事還得從1940年8月説起。當時,八路軍在華北地區發動了以正太路為重點的大規模交通破襲戰,史稱百團大戰。晉察冀軍區第一軍分區3團在進攻井陘煤礦的戰鬥中,救起了兩名受傷的小女孩,其中一名估摸五六歲年紀,另一名還是襁褓中的嬰兒。前線部隊不可能帶着孩子參加戰鬥,隨即就打電話到聶榮臻指揮部請示如何處理。

  聶榮臻聽聞此事後,當機立斷,讓前線戰士把兩個小孩送到指揮部安置。看年紀稍大的女孩滿臉緊張,聶榮臻就叫警衛員做了一盆稀飯,親自給她喂食,還讓警衛員到附近村子找哺乳期婦女給嬰兒喂奶。

  經查證得知,大一點的孩子叫加藤美穗子,嬰兒叫加藤琉美子,父母均在戰火中身亡。兩個小女孩就暫時在聶榮臻指揮部安了家,美穗子很喜歡拽着聶榮臻的馬褲,在他身邊跑來跑去。

  聶帥救孤故事

  震動整個日本

  出於安全考慮,聶榮臻決定把兩個日本孩子送還日方。他安排戰士們找來一個可靠的老鄉,準備了一副擔子,把兩姐妹放進擔子兩頭的筐中,還叮囑在筐裏多放些梨給孩子在路上吃。

  臨行前,戰地記者沙飛看到這令人動容的一幕,按動快門留下了一組珍貴的相片。其中一張是即將離別時聶榮臻牽着美穗子的合影,一張是老鄉挑起裝着美穗子和妹妹的擔子準備啟程,另一張是美穗子坐在筐裏,手裏捧個梨啃得津津有味。

  不久後,兩姐妹被安全轉交到了位於石家莊的日軍司令部。而後年幼的妹妹因故不幸夭折,美穗子則被大伯帶回故鄉日本宮崎縣都城市交由外祖母撫養。

  1980年4月,在接受解放軍報記者採訪時,八十多歲高齡的聶榮臻看到沙飛拍攝的那組照片,過往的記憶如潮水般襲來。很快,四十年前戰火硝煙中發生的那段佳話,隨着通訊《日本小姑娘,你在哪?》的發表公布於眾。

  而後,日本《讀賣新聞》頭版頭條刊載了這篇報道,聶榮臻從戰火中救起日本小姐妹的故事震動了整個日本。在日本友好人士全力尋找下,不出一個星期便找到了美穗子。

  同年7月14日,在人民大會堂新疆廳,聶榮臻元帥親切地接見了美穗子一行。一別四十年,美穗子泣不成聲。

  當時在場的聶帥秘書回憶:“美穗子情緒十分激動,走過去行跪拜禮。聶帥顫顫巍巍地過去想扶她起來,美穗子隨即拉過聶帥的手,用日本的最高禮節,將自己的額頭輕觸聶帥的手。”

  江津都城友好交流合作

  不斷向前發展

  自那以後,美穗子作為中日友好的特殊使者先後6次訪問中國,致力於搭建中日友誼的橋梁,增進兩國國民間的友好感情。

  1986年5月和1989年5月,日本友好代表團兩次訪華時,美穗子都是代表團成員。1999年11月,美穗子來到江津,出席江津與日本都城市締結為友好(交流)城市簽字儀式,並參加聶帥館建成開館儀式,向聶帥銅像敬獻花籃。由此,拉開了兩地友好交流合作的帷幕。

  佳話為引。多年來,江津與都城市在文化、教育、經貿等領域交流密切,雙方政府及民間長期保持友好交往,通過互派訪問團、開展文教活動、組織展出和研討會等形式,互相學習借鑒,強化合作。

  如日本民間組織“地球綠化中心”與江津區農業綜合開發辦公室合作,每年春秋各組織一次植樹活動,持續10餘年,植樹超過60萬株,面積近萬畝。

  聶帥的母校江津中學與都城市學校在兩地間交替開展的友好夏令營活動,也成了兩地文化交流的成功典範。

  2019年,在遙遠的都城市文化大廳,還舉辦了日本都城市與江津締結友好城市20周年典禮。雙方一致&&,希望進一步加強文化交流,加強經濟合作,謀求合作項目,拓展合作空間。江津方面還邀請都城市各界朋友到江津參觀考察、投資興業,推動中日友好睦鄰合作關係不斷向前發展。

  “西田員敏一行來館裏參觀的時候,我還請教了一個問題:都城市之前送給江津的禮物上為何有兩個老人?旁邊的花又是什麼花?”黃莉説,她至今清楚地記得西田員敏的回答:“兩旁的花是都城市的市花——菖蒲。而那兩位白髮老人就跟中國‘白頭到老’的意思一樣,象徵着中日友誼長長久久。”

  “前不久我在重慶舉辦的國際友城大會上也看到過一些相關介紹。”脇山佳奈告訴記者,她很高興在聶帥館看到了更多圖片史料,得以更深入地了解“跨國父女”背後那段感人的故事。

編輯: 韓夢霖
版權所有 新華網重慶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