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正文
璧山農村黑臭水體變成良田和公園

璧山區三合鎮新場村一組,曾經的黑臭水體整治後變成了濕地公園。首席記者 陳維燈 攝\視覺重慶

  夏日,璧山區健龍鎮寨子村一組,一片面積約5畝的稻田裏,水稻長勢良好。稻田旁的人行便道上,時有村民來往。

  “以前這裡是個污水凼,又黑又臭,我們窗都不敢開。”在村民徐廷群的記憶裏,黑臭的污水凼滋生蚊蠅,偶爾路過都要掩住口鼻。

  那麼,污水凼是如何變成稻田的呢?

  “我們創新舉措,將黑臭水體整治後的地塊交還群眾復耕種植水稻,既消除了農村黑臭水體,又恢復補足了耕地約5畝。”璧山區生態環境局副局長趙選亮介紹,當前璧山區已完成全區29條農村黑臭水體中27條的治理工作。

  復耕還田

  黑臭濕地變5畝良田

  “寨子村一組的這個污水凼,原本是塊濕地,叫妍雪姿旁濕地。”健龍鎮副鎮長劉瑞權介紹,妍雪姿旁濕地上游有一條場鎮雨水排洪溝,部分住戶向雨水管網水篦子傾倒洗衣水、洗碗水等生活污水,最後流入濕地。此外,濕地中生長有再力花、鳶尾等水生植物,由於長期無人打理導致水生植物腐爛、水體表觀偏黑、淤泥沉積,周邊群眾反映強烈。

  今年3月,璧山區生態環境局和健龍鎮制定了“截污+清淤+復耕”的策略,對妍雪姿旁濕地黑臭水體進行治理。

  “截污是對上游雨污混流水進行攔截,新建污水截污井一座並配套手自一體控制閥,將雨水溝中少量的生活污水接納進污水管網,從源頭消除雨污混合水外流;清淤是將田塊中腐爛的水生植物全部清除,然後對沉積於田裏的淤泥進行清理,共清理淤泥約30立方米。”劉瑞權介紹,截污和清淤都是黑臭水體治理過程中較為常見的手段,而將整治後的地塊復耕還田,則是綜合考慮地塊的實際情況採取的創新舉措,“如果還是用作濕地,缺少管護主體,時間一長植物腐爛,還是會出現黑臭;此處地塊平整且土壤肥沃,很適合農業耕作,且緊挨着居民區,便於村民管理。”

  如今,經過整治,曾經的妍雪姿旁濕地污染源被截斷,已變為5畝良田,田中水稻長勢良好、水體表觀已恢復正常,周邊群眾對整治結果非常滿意。

  換填土石

  黑臭河塘成休閒好去處

  夏日雨後,璧山區三合鎮新場村一組,一處面積約6000平方米的濕地公園裏美人蕉盛開,睡蓮點點,不少村民在涼亭裏休憩。

  這裡曾是新場村污水處理廠的尾水濕地,因為自凈能力差、水生植物腐爛而成為一處黑臭水體。

  “第一步就是清淤,清除了底泥2600立方米。”三合鎮副鎮長游清華介紹,清淤後,從其他地方拉來1800立方米的泥土換填入濕地,再補植水生植物,又加裝了650米的圍欄,禁止散養家禽進入。

  目前,治理後的濕地水體無刺激氣味和異常顏色,無污水直排、無垃圾亂堆亂放,水體表面無明顯漂浮垃圾和藻類,水生植物長勢良好,已成了一處濕地公園。

  無獨有偶,璧山區青杠街道在治理龍家小河溝青山社區段黑臭水體時,也採取了在清淤後的河道裏換填土石的辦法,消除黑臭水體産生的“溫床”。

  針對龍家小河溝青山社區段黑臭水體的實際情況,青杠街道採取“河外截污、河內清淤、外域調水、生態修復”的整治方法,維修化糞池4個、污水井5個,新鋪設污水管網89米,截斷黑臭污染源。

  在對河道進行疏浚、清淤、除草、拓寬後,青杠街道又在河道清淤形成的低窪處填充混凝土或換填土石,並在河道兩側栽植水生植物,維修及新修人行步道。經過治理後,如今的龍家小河溝呈現出水清岸綠的景觀風貌,成為周邊居民休閒散步的好去處。

  共建共治

  建立長效防護管護機制

  “在農村黑臭水體治理過程中,我們還特別注重動員村民積極參與,共建共治。”趙選亮介紹,比如在治理璧城街道龍井灣村殷家塘黑臭水體時,璧城街道充分調動當地村民一起全面排查周邊污染源,找準水體黑臭成因,有針對性地制定治理方案。

  “我們充分發揮村居幹部與網格員的作用,動員村民協助清理岸邊垃圾、拆除雞棚鴨棚,形成治理黑臭水體社會共識。”璧城街道相關負責人介紹,殷家塘整治過程中,除了常規的截污、清淤等措施外,還在水體周邊新建圍欄、增設警示標誌,並重新修繕取水階梯,方便群眾生産生活取水,“一系列便民措施贏得了民心,周邊村民和我們簽訂了村民公約,共同維護殷家塘水質。”

  八塘鎮在治理獅子橋農村黑臭水體過程中,建立了9名鎮級河長、18名村級河長的河長制責任“樹狀圖”,明確責任區域,同時鼓勵群眾積極參與黑臭治理,建立長效防護管護機制。

  “之前河道上游有不少村民利用河灘種植了蔬菜,我們就上門做思想工作。”八塘鎮相關負責人介紹,經過勸説,7戶村民主動清除了河灘蔬菜。

  在此基礎上,八塘鎮清理了腐爛水生植物約500平方米,清淤1410立方米,改建污水井3處,新建管網約90米,新建涵洞1處,修建河堤約80米,栽植河道沿岸植物4種,提升水體自我凈化能力。

編輯: 李海嵐
版權所有 新華網重慶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