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川區五間鎮3000畝西瓜基地。(受訪者供圖)
水果種植是我市依山就勢發展起來的生態特色農業之一,在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帶動農民持續增收中發揮着重要作用。
但近年來,隨着進口水果的“地産化”以及各地特色水果的異軍突起,全國水果面積不斷擴大、産量不斷提升,行業“內卷”加劇:“藍莓論克賣變論斤稱”“桃李價格腰斬”“西瓜葡萄價格大跌”……各地水果價格坐上“過山車”,成為大家關注的話題。
重慶果業也無法獨善其身——近幾年來,我市柑橘、李子、梨子、枇杷等特色水果,價格波動明顯,有的甚至出現了滯銷。
重慶果業如何應對價格波動,持續健康發展?連日來,記者走進北碚、巫山、九龍坡、開州等地進行採訪調查。
墊江縣長龍鎮龍田村水果種植大戶譚建明很納悶,同樣種的是黃桃,為啥自己的桃子只要兩三元一斤還不好賣,親戚王小林家的桃子賣15元一斤,還供不應求。
土壤條件相似,桃子品種也差不多,巨大的價格差,是因為果子品質的不同。
人有我精
品質是價格的“穩定劑”
7月3日,記者走進位於北碚區東陽街道西山坪村王小林家的桃園,他領着工人在果園施肥、蟠扎枝條,樹上早已沒有桃子的蹤跡。“開園不到半個月,就被一搶而空。”王小林説。
近幾年,種水果的人多了,産量大幅增長,價格跌宕起伏,“要想不受影響,還得靠品質。”他説,走品質之路,也是吃了兩次虧後做出的選擇。
王小林是合川區草街街道桂林村人。初中畢業後,他便跟着父親學種桃子。“那時候,種桃的農戶不多,桃子在當地很暢銷。”
看到效益可觀,王小林把桃園的面積擴大到20多畝。但好景不長,2010年前後,村裏種桃子的農戶增加到10多戶。同時,由於過度施肥、管理不到位等因素,桃子的品質不高,價格也一再滑落。無奈之下,王小林改種枇杷。
與種桃一樣,由於起步早,王小林的枇杷貴的時候賣過40多元一斤。但到了2020年,他家的枇杷價格隨着市場大起大落。“小年一斤能賣20多元,大年只能賣五六元。”
當時,北碚區東陽街道提出了發展精品水果的規劃:打造20個都市精品果園,其中以毗鄰北碚城區的西山坪村為重點。
得知消息後,王小林到西山坪村流轉了60畝林地種植桃子。與過去不同,這次他把重心放在了培育精品上。為了種出高品質的桃子,王小林按照生態桃園生産技術標準,從種植、灌溉、施肥、病蟲害防治、蟠扎修枝、雜草控制、農業廢棄物處理等方面,進行標準化種植。
比如栽培技術上,他採用了技術難度更大的“Y字型”或豎型栽培技術,相比以往桃樹挂果少了80%,但採光更好、營養更均衡,因而果子的大小,口感、品相更好。與此同時,果園採用了經過發酵處理後的有機肥,化學農藥用量減少了90%以上。
經過近2年的培育,今年5月底,桃子初挂果,不到半個月,幾千斤桃子銷售一空。看到效益不錯,王小林更加堅定了走精品水果之路:“今年再好好管理一季,明年爭取賣上20元一斤。”
在巴南區二聖鎮,集體村黨委書記鄭孝前也嘗到了種精品梨的甜頭。2022年,村裏的梨園進行了標準化改造後,長出的果子大小更均勻,口感也更脆嫩多汁。如今,梨園的優果率從過去的30%提升到80%,梨子的均價從四五元一斤提升到七元,且供不應求,一畝梨園的收入增加了500元。
市農業農村委經作處處長詹灝&&,通過連續多年的品質結構調整和綠色生態種植技術的推廣,我市涌現出永川五間西瓜、涪陵睦鄰龍眼、梁平龍灘柚子、璧山七塘櫻桃等一大批精品果園,這些水果價格穩定,很受市場青睞。下一步,全市將鼓勵引導業主,打造更多精品果園,走一條品質賦能産業健康發展的有效路子。
人無我有
品種是佔領市場的“撒手锏”
與“王小林們”不同,江津區龍華鎮燕壩村曹莉則通過不斷對水果品種迭代升級,拓展廣闊的市場。
走進曹莉的渝蜜橙種植基地,漫山遍野的柑橘樹從山腳一直蔓延到山頂,呈現出勃勃生機。
“這些枝條全是去年2月嫁接的,一年時間就長到了一米多高,要是天公作美,今年豐收不成問題。”曹莉介紹。
曹莉曾從事過柑橘國際貿易,2017年她在廣東國家柑橘育種繁育基地工作,其中一項任務是對新品種、新品係柑橘進行選育。
“一般來講,一個品種也就能火三四年。”曹莉介紹,2017年是沃柑的高光時刻,一斤能賣8至10元,但沒多久價格就穩不住了,最低時地産價僅為幾毛錢一斤,“物以稀為貴,種的人多了,價格自然便宜!”
她認為,要持續佔領市場,就必須不斷對品種迭代升級。
江津是我市柑橘種植優勢區之一,其中江津廣柑在全國久負盛名。在此基礎上,當地選育出江津錦橙、長葉橙、長葉香橙等柑橘品種。由於同質化嚴重,當地柑橘逐漸喪失優勢。因此,江津提出了以品種為引領的柑橘振興計劃。
2020年3月,曹莉從當地一種植戶那裏聽説龍華鎮的長葉橙果園發現了一株甜橙芽變,她覺得有可能會從中選育出一個柑橘新品種。於是她來到龍華鎮挑選了10多根枝條做新品種穩定性等試驗。經過三年多的觀察和培育,渝蜜橙新品係成功問世。
“這種柑橘吃起來甜而不膩,還有蜂蜜味。”曹莉説,渝蜜橙作為長葉橙的後代,不僅有無核、多汁、個大、豐産等優點,而且成熟期長,從12月挂果可以持續到次年5月,大大延長了果子鮮食和加工的周期。
由於品質好,曹莉種植的渝蜜橙如今一個均價近10元,今年剛上市就受到沿海市場的搶購。她説,目前,她們正向農業農村部申請柑橘新品種保護,明年有望大面積推廣種植。
九龍坡區西彭鎮真武宮村的“向葡萄”是我市發展較早的葡萄種植企業之一,向權是這家企業的負責人。26年來,向權在全國引種了100多種葡萄新品種,最終大規模推廣種植其中的20多個品種。
“這20多個品種也會不斷優化、更新。”向權説,結合市場反饋,他們淘汰掉“金手指”,新增了“妮娜皇后”等品種。目前,基地僅有8個葡萄品種,但都屬於人無我有的優質品種,受市場影響較小,均價保持在40元一斤。
“下一步,我市將整合科研創新力量,鼓勵‘土專家’、‘田秀才’加強品種繁育,着力解決品種多而不強、有而不大的問題。同時迭代升級一批具有重慶辨識度的小水果新品種、新品係,牢牢掌握特色經果産業發展的主動權和銷售的話語權。”市農業農村委種業處處長白潔説。
打造“爆品”
加工是水果價值的“放大器”
同樣是水果種植大縣的巫山,用精深加工來提升脆李的附加值。
巫山脆李有上百年的種植歷史,經過不斷升級發展,已成為我市一張特色水果“金名片”,帶動超2萬戶果農增收,品牌價值達27.64億元,位居全國李類品牌價值榜第一。
此前,巫山脆李也曾遭遇過“成長的煩惱”。
2021年7月,巫山脆李上市銷售的旺季遭遇了連續暴雨,暴雨打落了不少果子,李子裂果現象也較為突出,影響了産量,果農們損失不小。另一方面,當年貴州蜂糖李大舉進攻重慶市場。面對內憂外患,巫山召開脆李發展專題研討會,其中一項議題便是如何發展脆李的深加工。
作為參會代表的邱立印象深刻。“當年巫山脆李地産批發均價由七塊多降到了五塊,還有十七八萬畝脆李沒投産。如果這些果子全部挂果,脆李價格勢必會繼續下跌。要保證果農的收益,只有靠加工。”
當年,巫山便成立了國有&&公司重慶振興農業集團,開展脆李的深加工,邱立擔任副總經理。公司經過一兩年的研發,借鑒白蘭地的工藝,推出了脆李酒。
今年2月,巫山脆李特色加工産業園成功建成,産業園新建的3條生産線可生産脆李酒、脆李飲料、脆李面膜、脆李月餅和脆李果脯等衍生産品。
邱立告訴記者,一條生産線一小時能“吃掉”10噸李子,平均20斤脆李可釀1斤脆李酒,一瓶500毫升的脆李酒價值400多元,相比過去價值提升了近20倍。更重要的是,有了加工兜底,殘次果也能變廢為寶,同時李子鮮銷的價格也更有底氣,今年地産均價穩定在7塊多,鮮果零售價最高30元一斤。
依託加工,重慶瑞航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也打造了多款藍莓“爆款”産品。
公司總經理向可懷説,為了應對藍莓産業擴張導致的價格“大跳水”,公司投資約1.2億元,上馬了6條生産線和一個最大庫容量為1萬噸的凍庫。如今,藍莓NFC果汁、藍莓酒、藍莓醬等高附加值産品相繼問世,價格較鮮果提高了10多倍。
目前,全市爆款“土特産”已先後具備精深加工能力,比如以梁平柚為原料精深加工的奇爽、柚小仙,檸檬加工的匯達、檬泰生物,柑橘加工的森美橙汁、派森百、新橙元等。
“接下來,我們將鼓勵引導加工企業加快特色水果衍生品的開發,力爭打造一批‘爆品’,提升重慶特色水果尤其是柑橘、檸檬加工在全國的影響力。”市農業農村委加工處處長張新説。
記者手記>>>
種植戶要學會講好水果故事
趙偉平
近年來,隨着直播帶貨的興起,不少種植戶拿起手機、自拍桿等“新農具”,在田間地頭帶貨自家的水果。
好吃的水果滿大街,消費者憑啥選中你家的水果?背後考驗的,不僅是水果的品質,還有種植戶講故事的能力。
處在情感交互時代的我們,不光是消費産品,更注重消費體驗。
江津柑橘種植大戶賀君麗開展果樹認養,定價520元,給果樹賦予了更多愛的意義:經歷春耕、夏養、秋護、冬收,一個個柑橘從小小的枳實慢慢變得圓潤、飽滿,這個過程,如同滿懷愛意期待孩童的成長。最後認養人能收穫果樹上的所有果子,獲得愛的回報。
每個人心裏都有一抹鄉愁,城市居民嚮往田園生活,渴望親近自然,“對他們來説,在乎的也許從來不是那一籃柑橘、一袋米,而是‘詩和遠方’的美好意境。”賀君麗説。
7月8日,網名為“水果匠人·李小滿”的微商,在記者所在小區群發了一則“3斤荔枝158元”的網購信息,很快就有十多人響應跟單。 市場上一斤荔枝最貴也就20多元,為啥消費者會為50元一斤的“天價荔枝”埋單?“李小滿”的秘訣是講清楚産品的來龍去脈:産地是哪,果園環境會發到群裏,還有農殘檢測結果等信息。這款荔枝是他實地考察了多家果園,品嘗了幾十個品種後推薦的。
因此,無論是種植端還是經銷商,要在市場中突圍,講好每種水果的故事,才能讓消費者對待字閨中的“土特産”留下深刻的記憶,才能讓“土特産”有更多的“文化味”,進而滿足消費者心理上的愉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