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船鎮葛口村的蔬菜基地種植面積逐年增大。(受訪者供圖)
石船鎮葛口村蔬菜基地,村民正在將采收的蔬菜運到車上。
6月29日凌晨5時,渝北區石船鎮葛口村蔬菜基地,前來運送蔬菜的貨車一字排開,每裝滿一輛車,葛口村黨總支書記胡平就在賬本上記上一筆應收貨款。
“5月份葛口村蔬菜銷售收入就有10.2萬元,佔當月村集體收入的70%。”胡平翻着村賬本説,這份新收入是“背簍專線”帶來的。
胡平所説的“背簍專線”,是重慶軌道交通4號線,其石船站就設在葛口村村口。兩年前4號線開通後,石船鎮菜農開始背着背簍乘車進城賣菜,於是這條線就被老百姓親切地稱為“背簍專線”。
近水樓&先得月,4號線的開通讓石船鎮沿線村莊發生巨大變化——兩年來,村集體收入漲了,閒置地減少了,越來越多人返鄉創業。
“一增”
村集體年收入增至400萬元
葛口村是石船鎮蔬菜産業村,全村蔬菜種植面積佔耕地面積80%左右。早在2019年,村裏為了發展集體經濟,就成立了葛口村股份經濟合作聯合社(以下簡稱聯合社),胡平為理事長。
“我們先是將村裏的菜農組織起來,統一育苗、管理、銷售,以爭取議價權。可那時村子交通不便,上門的商販常借此壓價,村集體也沒什麼收入。”胡平説。
後來,聯合社又主動&&市內各大超市、農貿市場,這種銷售方式雖然價格有保障,但需要次日或更晚才能拿到蔬菜款,菜農們嫌回籠資金慢,自然不願意拿菜來賣,還是選擇單幹。
銷售成難題,村集體也難為“無米之炊”——聯合社成立幾年來,葛口村除了與鄰村合作租用了幾&挖掘機承包工程外,便再無其他收入。
“背簍專線”開通後,葛口村的村集體經濟迎來發展機遇。
2023年,重慶菜都鮮農業發展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菜都鮮公司)看中葛口村的蔬菜産業發展潛力,流轉了村裏300畝閒置土地用於打造蔬菜基地。
根據協議,菜都鮮公司每年為葛口村提供2萬元土地租金,並提供10%純利潤保底分紅,“菜都鮮公司不僅承擔了300畝蔬菜的種植成本,還負責蔬菜銷售。”胡平算了筆賬,300畝閒置土地打造成蔬菜基地後,按照正常市場價格銷售,每年村集體就有30萬元左右保底分紅。
2023年,葛口村村集體收入達271萬元,純收入達36萬元。今年,全年村集體收入預計將超過400萬元。
類似的情況也發生在相鄰的石龍村。“去年我們村集體純收入達到43萬元,其中最大的一筆增項來自於閒置校捨得租賃,達到10萬元/年。”石龍村書記、主任王亮告訴記者,這個校捨已經閒置了幾年,過去無人問津,如今有了軌道交通的“加持”,實現了“變廢為寶”,也為村集體增收。
“一減”
閒置土地全種上了蔬菜
蔬菜好賣了,閒置的土地迅速被利用起來,除了菜都鮮公司流轉了300畝土地種植蔬菜之外,村民們也紛紛擴大種植面積。
“背簍專線”開通前,葛口村菜農樊自華賣菜的首選是趁趕場日,把菜運到石船鎮上賣,但鎮上對蔬菜的需求不多,也賣不起價。
樊自華知道城裏的蔬菜價格要高得多,但進一趟城,單程公交就需要3小時,票價也要10多元,還容易錯過賣菜的“黃金時間”。
“背簍專線”開通後,樊自華背上自家蔬菜到觀音橋、復盛等地售賣,沒想到收益不錯,“比如糯玉米,在鎮上1斤只能賣1元左右,到了城裏1斤可以賣到三四元,還經常供不應求。”樊自華笑着説,“這買賣划得來。”
過去由於蔬菜不好賣,樊自華只種了幾畝糯玉米,每年收入也不過2萬多元,但隨着“背簍專線”開通,樊自華的種植面積已擴大到近20畝。
這樣的案例,在葛口村並不鮮見。40歲的村民鄢平,原來在外做建築生意,眼看家鄉的發展形勢好,他立馬回到村裏流轉土地種植空心菜。“每天下午五六點,我就開始組織村民摘菜,一直持續到晚上十一二點,裝車後我就開車把蔬菜送到海領農産品交易中心和人和市場,到早上五六點一天的工作基本結束。”他告訴記者,每天他至少要送約3000斤蔬菜,按照1元/斤計算,每天的毛收入為3000元,除去人工、租地等成本外,“比過去收入高。”
正因為生意不錯,短短兩三年鄢平的空心菜基地已經擴大到60畝,僅今年就擴大了12畝。
記者了解到,石船鎮下轄21個行政村、3個社區,目前已有近一半行政村的菜農依靠“背簍專線”進城賣菜,由於銷路順暢,許多村子的閒置地都利用了起來:葛口村的耕地面積為2100畝,原來就有500畝閒置,如今全部種上了蔬菜;石龍村原來有近千畝土地閒置,如今基本都復耕復墾。
“一多”
越來越多的村民返鄉創業
“背簍專線”不僅將村民的菜賣出去了,還帶着更多人回到鄉村。
兩年前,石船鎮石龍村村民楊小祥有了返鄉開農家樂的想法,可那時弟弟楊松一個勁兒地勸他,“村裏一年到頭都沒幾個人,不要白白浪費錢!”而到了去年,楊松卻改變了想法:“哥,咱們一起回家開農家樂!”
楊松改變想法,便是因為“背簍專線”的開通:石龍村鄰近軌道交通4號線黃嶺站,有10余個社可乘公交直達地鐵站,石龍村菜農將當地蔬菜運輸出去的同時,也為村子積累了一批“鐵粉”,不少城裏人因為石龍村蔬菜新鮮、品質好,開始主動乘地鐵到村裏買菜。
人流帶來了商機。楊松觀察到,來村裏買菜的顧客以退休老人居多,他們除了到鄉村買菜,還有觀光休閒的需求。
兄弟倆説幹就幹,搭夥投入積蓄在自家院子裏建起幾處供游客圍爐煮茶、品嘗農家美食的亭子,還推出地鐵站包接送服務。一切準備妥當後,去年10月,兄弟倆打造的“泥土香”農家樂正式對外營業。
“開業第一個周末訂單就排滿了,第一個月我們收入就有幾萬元,預約的單子也排到了幾個月後。”楊松説。
有人回鄉開農家樂,也有人搞直播掙流量。51歲的村民徐偉過去開出租車,去年他辭職不幹了,回到村裏搞養殖,並以“重慶大偉”為名開號直播賣貨。“大家對鄉村生活很感興趣,一年來粉絲就漲到了6萬多。”他告訴記者,隨着粉絲越來越多,自家的土雞和土雞蛋越賣越好,僅去年他就賣了600多只土雞,流量變成了現錢。
一條“背簍專線”,正源源不斷地為村子帶來人氣。“我們正計劃圍繞軌道交通站建設一處農貿市場,方便市民前來買菜,還打算建設一塊共享菜園,發展研學游,為村集體和村民開闢新的增收路子。”石船鎮相關負責人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