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正文
那裏,不止有行船
2024年07月05日 19:46 來源: 瞭望東方周刊

  文丨周文衝 編輯丨金明大

  詩與奉節的相遇,常起於行船時。與詩相遇,這些你讀的書、相逢的人、背過的詩篇,都可能影響着你,讓你變成理想中的樣子。

  “船行三峽,兩岸懸崖峭壁,風像穿越而來的低語,在耳畔迴響,仿若先輩送來的訊息。”7月4日,董宇輝在重慶奉節縣,游瞿塘峽,登白帝城。

董宇輝與嘉賓在長江遊船上談奉節、聊詩詞(重慶市文旅委/供圖)

  奉節有詩。古稱夔州的奉節,位處三峽要衝,為水路入川出蜀的必經之路,夔門形勝,大開大闔的山水在此聚合為關塞極天、高江急峽。千百年來,上千文人墨客在這裡登臨感懷,吟咏長嘯,留下萬餘詩篇,賦予了這座峽江小城“詩城”之名。

  船行瞿塘峽,兩岸壁立千仞,山頂雲霧繚繞。“雄、奇、險、峻”的峽谷綿延8公里,是三峽中最短、最窄、最險的一段。

長江瞿塘峽風光(重慶長江黃金游輪有限公司/供圖)

  “雲霧籠罩群山,此刻的瞿塘峽有了古詩中的味道。”董宇輝感嘆,“李白寫過、杜甫寫過,這裡有大唐最閃耀的兩個人,還有很多詩人都曾留下過他們珍貴的回憶和歷久彌新的詩詞。”

  詩與奉節的相遇,常起於行船時。

  公元759年春天,一個彩霞滿天的清晨,李白乘一葉輕舟,辭別白帝城,兩岸猿聲回蕩。

  此時,58歲的李白剛剛經歷了人生的一段絕境逢生。在流放夜郎船經三峽時,一紙赦書趕到,讓他重獲自由,登船再啟程,不覺“輕舟已過萬重山”。

重慶奉節夔州博物館內的“李白登舟處”

  60年後,又是一個春天,一條小船飄飄搖搖“夜入瞿塘峽”,一時“逆風驚浪起”。船上的白居易在貶官之地被提拔為忠州刺史,急於上任建功的他連夜入峽,可一進峽就後悔了,發出“瞿塘天下險,夜上信難哉”的慨嘆。

  又過了240年,弱冠之年、已中進士的蘇軾,隨父親蘇洵、弟弟蘇轍,由蜀地走水路出三峽。“余泊舟乎瞿塘之口,而觀乎艷滪之崔嵬”,蘇軾語出驚人,將瞿塘峽口的巨石艷滪堆視為挽狂瀾於將傾的中流砥柱,並悟出“物固有以安而生變兮,亦有以用危而求安”的人生哲理。

重慶奉節瞿塘峽觀景&&(重慶市文旅委/供圖)

  而這裡更是“詩聖”杜甫的療愈之地,也是他的創作高峰之地。在李白“朝辭白帝”的幾年後,年過半百的杜甫從成都草堂乘船東下,漂泊路上疾病發作,在夔州休養。

  寓居夔州不滿兩年,杜甫留下了400多首詩,佔其傳世詩作的七分之二,數量與水平都達到了杜詩的巔峰。重陽時節,“風急天高”,生活潦倒的杜甫登高抒懷,壯志未酬的悲憤在胸中激蕩,寫下“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的千古名篇。

白帝城杜甫雕像(重慶市文旅委/供圖)

  “杜甫的詩有種時間與空間的交錯感,‘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寫出了空間的縱深,‘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寫出了時間的跨度。”董宇輝説,此時的杜甫已垂垂老矣、骨瘦如柴,但在他的詩中,我們仍能看到他對心境的闡述、對人生的追問。而就在這一時期,杜甫還寫出了《又呈吳郎》這樣的詩,“堂前撲棗任西鄰,無食無兒一婦人”,他心懷悲憫,如話家常,懇切樸實地惦記着昔日鄰人老婦是否餓着肚子,“民胞物與,杜甫能理解所有人”。

  行至白帝城竹枝園,劉禹錫的《竹枝詞》膾炙人口。

董宇輝游覽奉節白帝城竹枝園(重慶市文旅委/供圖)

  公元821年冬,劉禹錫被任命為夔州刺史。在夔州兩年多時間內,他採集整理三峽一帶流行的民歌“竹枝歌”,倣其風格,創作出《竹枝詞》,開風氣之先。

  《竹枝詞》以口語、方言入詩,通俗易懂,清新活潑,充滿生活氣息。“楊柳青青江水平,聞郎江上踏歌聲”,一名少女聽到情郎歌聲,陷入一段情思——“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

  “起步就衝刺,出道即巔峰。”董宇輝講述着劉禹錫的故事,他年少成名,卻高開低走、一路被貶。在憂患相仍的謫居年月裏,劉禹錫不曾絕望,饒有豪猛之氣,迸發出強大生命力,而他的詩也盡展閱透滄桑後的超然與沉思。

  “你所讀的書、見的人、背過的詩篇,都可能影響着你,讓你變成理想中的樣子。這些靈魂豐富的人,會在精神上感染着你。”董宇輝説。

  歷經滄海桑田,如今的奉節,早已換了新顏。但我們“需要一個地方可以緬懷、可以憑吊、可以思考、可以感受。”董宇輝説,希望能在一條江水旁,為大家找到關於詩詞的記憶,讓書中所學變得鮮活靈動。而這也是此次“與輝同行”選點的“秘訣”,找到那些讓人想要發現它的歷史故事、它的美食、它的風物之地。

重慶奉節白帝城瞿塘峽一帶風光

  看過了重慶的山水之秀、都市之奇、文化之厚、詩詞之美、性格之勇,這一天走過奉節,“與輝同行”重慶行結束了。正如在天生三橋,董宇輝望著北橋洞透出的光所説,“萬物皆有裂縫,那是光照進來的地方”,那麼,就讓我們在讀詩中道聲再會,在向光而行的路上,繼續同行。

  好了,就寫到這裡吧。下一程“與輝同行”再見!

編輯: 陶玉蓮
版權所有 新華網重慶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