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正文
重慶:田野上的流動黨課激發黨員幹事熱情
2024年07月04日 08:35 來源: 重慶日報

六月二十八日,黨員們正在聽智慧農機功能介紹。記者 彭瑜 攝\視覺重慶

  6月28日,“七一”前夕,豐都縣包鸞鎮舉行了一堂生動的黨課,講課的是農技幹部、新農人、村書記等,聽課的是全鎮黨員,講&便是鄉村振興的田野上。

  包鸞鎮是市級鄉村振興示範創建鎮。當天一早,全鎮260多名黨員胸佩黨員徽章,齊聚包鸞鎮包鸞壩鳳凰&,走過12公里繞鎮環線,參加一堂關於鄉村振興的流動黨課。

  包鸞壩涉及龍井社區、花地堡村、包鸞村、飛仙洞村,常住人口上萬人,是包鸞鎮的核心區域。壩周群山環抱,壩中田地密布、河流蜿蜒,農舍散佈其間。鳳凰&就在花地堡村,位於壩中央,是新建的一座觀景&,站在這裡可以環視整個壩區,也是黨課的第一個教學點。

  “鄉村振興,産業發展是關鍵!”包鸞鎮農業服務中心幹部孫銳第一個講課。他介紹,包鸞壩田地面積達9700畝,近兩年圍繞“確權確股統起來、劃好單元用起來、融合發展富起來”的思路,建成高標準農田5266畝,引育42名新農人,發展起了“水稻+”和“玉米+”兩大主導産業。

  “大家都外出打工了,光靠新農人就能種這麼多地?”有黨員發出疑問。話音剛落,孫銳就將黨員們帶到位於花地堡村的豐都智慧農場試驗示範基地。

  一片綠油油的稻田裏,幾架無人機正在精準噴施葉面肥。孫銳指着一塊展板告訴大家,現在種地都是遙控、北斗導航雙模式操作,耕田機、漂浮式插秧機、小型智能收割機等智慧農機,耕種質量好、效率高、成本低。

  孫銳講得頭頭是道,黨員們聽得津津有味。白果園村老黨員蔡世凡耕種了鄰居們10余畝閒置地,每年收穫玉米1萬斤、洋芋5000斤。老人感嘆,要是有這些新玩意兒,自己還能種10年莊稼。

  “實踐證明,在這裡種地,務農收入高於務工收入。”孫銳趁機發出邀請,“歡迎老輩子們動員兒女回家流轉土地耕種。”

  在第二個黨課教學點,包鸞村4組火龍果基地,新農人華玉書就現身説法講起了自己的返鄉創業故事。早在7年前,父親華斌就流轉土地種植火龍果。去年,老人生病,華玉書辭去醫生工作,返鄉打理父親的火龍果基地。

  “光賣水果收入太單一。”一年來,華玉書按照“新農人+村集體+農戶”利益聯結機制,修建了生態大棚實驗區、美食長廊、音樂草坪、農耕文化活動體驗區、非遺傳承教學區、愛心食堂等,將火龍果基地打造成了鳳鸞園研學基地。他告訴大家,“我帶動了30多位村民就業,年接待游客1萬人,實現産值248萬元。”

  隨後,流動黨課來到了第三個教學點——蔡正卒創辦的飛仙驛站農家樂。走進庭院,整個院落乾淨整潔,前面是紅磚分隔的菜園子,房屋底樓擺放着餐桌,樓上設置有客房,屋後是廚房。

  “産業有了、游客來了,整治人居環境成了村民的自覺行為。”飛仙洞村黨支部書記杜均梅講解道,去年以來,他們變“包建包管包終身維修包不滿意”為“自選自建自治自強”,群眾自選院落、自選設計、自選材料,互相幫建、師傅代建、農戶自建,推動黨建引領下的院落自治模式,打造“飛鸞稻香居”。她説:“我們‘為群眾而建,讓群眾自建’的做法被國家住建部推廣。”

  參觀完飛仙驛站,受到 啟發,青杠坪村黨支部書記宋明華與副書記付培文,就農房改造陽&是否加蓋的問題現場爭論了起來。

  走進包鸞村書院,別具一格的建築風貌引人注目。這座書院是黨課第四個教學點。這裡最讓黨員們感興趣的就是“鸞媽媽”家庭教育互助會。

  “讓在家的孩子免受害、不變壞;在外的父母安好心、創好業。”包鸞村黨支部書記曾祝介紹,“鸞媽媽”家庭教育互助會創新探索出在家父母服務、在外父母捐資、社會力量參與的家校社協同育人模式,推出四點半課堂與學校作息時間有效對接。“既保證學生安全全時段監管,又落實了專業人員輔導學習。”

  現在,“鸞媽媽”家庭教育互助會已吸納孩子238人,其中留守兒童148人,深得家長孩子的喜愛。2022年,“鸞媽媽”家庭教育互助會獲評市家庭教育創新實踐基地,會長還當選第十三次全國婦女代表大會代表。

  “‘一老一小’問題都解決了。”老黨員隆厚福稱,去年,包鸞鎮還成立愛心食堂,通過義務換餐、物資換餐,解決老人吃飯難的問題。

  最後,黨員們齊聚剛剛建成投用的豐收館,余淑媛、杜均梅、張茂凡3位黨員分享了自己的入黨故事,包鸞鎮黨委書記譚明權為全鎮黨員集體授課。

  譚明權介紹,市級鄉村振興示範鎮創建以來,包鸞鎮累計實施66個項目,總投資超3億元,建成了5266畝高標準農田、12公里繞鎮環線公路、四大鄉村書院等,人居環境整治改造1000余戶,成功創建石裏紅楓國家AAA級景區,各村集體經濟持續壯大。

  “要身體力行助力鄉村振興”“包鸞壩的變化讓我們更有信心”“發展産業壯大村集體經濟”……

  一路走來,黨員們欣喜不已,就在12公里繞鎮環線上,他們感受到了包鸞鎮的變化,看到了鄉村振興的模樣,臉上洋溢着笑容,心中澎湃起熱血。

編輯: 李海嵐
版權所有 新華網重慶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