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正文
找準“問題眼” 用活“穿針法” 下足“繡花功” 重慶基層書記積極探索基層治理走出新路子取得新成效

  基層治理是國家治理的基石,基層強則國家強,基層安則天下安。為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視察重慶重要講話重要指示精神,廣泛宣傳學習貫徹《習近平關於基層治理論述摘編》和基層治理典型經驗,重慶啟動“百名基層書記話基層治理”活動。

  6月28日,市委社會工作部、市委組織部,重慶日報、當代黨員雜誌社、華龍網組織開展“‘民生為大’基層書記話基層治理媒體見面會”,5名來自農村、山區、庫區、城市的基層書記深入淺出地分享了對基層治理工作的認識、感受和探索,他們的生動實踐充分展示了重慶基層治理勇於突破的創新之路和取得的最新成效。

  從貧困到致富,改革求變是真出路

  石柱縣中益鄉華溪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王祥生在農村生活了61年,見證了華溪村改革求變的方方面面,也切身體會到村子從貧困到致富的幸福轉身。

  “黨的領導是鄉村振興的靈魂,是推動基層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根本保障。”他介紹説,華溪村始終將黨的建設貫穿於基層治理全過程,通過一系列創新模式,着力強化幹部隊伍理論武裝,切實提高黨員幹部的思想覺悟和行動力。

  “如何治理?改革求變才是真出路!”王祥生介紹,華溪村地處武陵山深處,曾經村民依靠在“雞爪地”“巴掌田”裏種植玉米、洋芋、紅苕勉強度日。這些年來,通過“三變改革”試點(資源變資産、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他們積極組建和壯大村集體經濟實體,成功調整了産業結構,發展特色産業經濟,村集體經濟五年累計收入達到3049.6萬元。他們還進一步完善了“兩不愁三保障”機制。如今,華溪村是“全國脫貧攻堅考察點”,也是“全國基層治理示範村”“全國鄉村旅游重點村”“全國民主法治示範村”“全國一村一品示範村鎮”,還入選第一批“全國農村集體經濟發展村級典型案例”、全國2023“和美鄉村百佳範例”。

  “如今的華溪村,村民保障一年更比一年好!幸福生活更托底了。”言語中,王祥生充滿了底氣。

  “三找五必到”,切實幫居民解決麻煩事

  南川區東城街道灌壩社區黨委書記、居委會主任楊勇從事基層工作32年。他所在的社區,位於南川老城區和農村的接合部,屬於典型的老舊無物業管理社區,社區治理難度大。

  “社區是基層基礎,‘小社區’關聯着‘大民生’。”楊勇在訪談中分享了一套“三找五必到”工作法。“三找”,就是充分發揮社區&&作用,一找骨幹力量,二找群眾需求(設置“鄰里匯”心願墻、意見箱等居民需求“氣象站”,廣泛蒐集居民需求,破解社區服務不聚焦的瓶頸),三找措施辦法(設立“民情懇談日”)。“五必到”,就是矛盾糾紛必到、困難訴求必到、大病住院必到、“微家”需求必到、突發事件必到。比如,要求困難訴求必到,是把居民困難訴求按“大事、小事、私事”分類處理。政府公共服務之類的“大事”,由小區“吹哨”部門合力解決;樓道衞生等“小事”,由“微家”骨幹共商共解;贍養老人等“私事”,由鄰里互幫互助解決。通過這一工作機制,有效提升了基層精細化治理、精準化服務水平。

  “落腳點就是幫居民切實解決麻煩事和疑難問題。”他説。

  基層治理創新,居民滿意度是檢驗標準

  九龍坡區謝家灣街道民主村社區位於萬象城和楊家坪步行街兩大商圈之間,是“百年兵工”重慶建設廠家屬區。2022年以前,民主村社區配套不足、功能缺失、交通擁堵、環境臟亂,居民生活面臨諸多不便。如今,上述問題解決了,還成了人氣打卡點。

  在推動城市更新進程中,民主村是老舊小區改造的典範,有哪些經驗值得借鑒?

  “基層治理創新,一定是在結合社區的歷史沿革、地理位置、人員構成等因素的基礎上,因地制宜&&相應的治理舉措,其檢驗標準就是居民的滿意度,最終的落腳點是提升居民幸福指數。我們社區幹部要把居民當家人,要想辦法激活居民參與基層治理活力,聚眾智合眾力,推動基層治理‘向陽’而行。”民主村社區黨委書記、居委會主任伍成莉説。2022年初,在市委、市政府支持下,民主村社區啟動了更新改造項目,通過“問需於民、找準定位”,廣泛聽取居民意見建議,形成“三師進社區”和“五議聚民意”常態化工作方法,按照“留、改、拆、增”思路推進社區更新改造,全面解決社區房屋老舊、停車困難、配套缺失等痛點問題,讓社區成為居民放心、安心的港灣。

  “金邊銀角”智囊團深挖城市“邊角余料”

  探索超大城市現代化治理新路子是奮力譜寫中國式現代化重慶篇章的必答題。

  渝中區上清寺街道轄區企事業單位眾多、流動人口大、建築密度高,具有超大城市的普遍特性,存在訴求多樣、隱患較多等問題。在基層治理實踐中,上清寺街道如何探索超大城市現代化治理新路子?

  “我們傳承紅岩精神,以新時代‘紅岩先鋒’變革型組織建設為抓手,不斷增強街道社區黨組織的領導力和組織力,構建區域統籌、共建共享的新格局。”該街道黨工委書記楊沁説,在治理實踐中,他們組建了“金邊銀角”三師智囊團打造完整社區。踐行“一切空間皆可産生效益”理念,聯動規劃師、設計師、建築師,挖掘城市“邊角余料”57處,完善橋下停車場、崖邊游樂園等7處“金邊銀角”,破解老舊小區配套不全、功能缺失等難題。同時,打造“銀發生活”助理團破題居家養老。街道整合專業養老、轄區醫院資源,推進7個社區醫護站點全覆蓋,建起社區食堂、老年大學社區站點,形成社區“看病+護理+吃飯+交友娛樂”全鏈條的居家養老服務供給,獲評“全國示範性老年友好型社區”。

  理順“線頭”後再“落針”“穿針”

  奉節縣夔門街道因“巍巍夔門”而得名。轄區既有農業生産,也有城市管理、景區服務,同時還是重大項目的“主戰場”,在基層治理中面臨着工作體量大、歷史遺留問題多等突出問題,如何下足“繡花功”,有針對性分類施策?

  奉節縣夔門街道黨工委書記彭燏介紹,近年來,夔門街道不斷整合資源、匯聚力量,聚焦居民群眾及游客朋友所需,有效提升服務與治理水平。首先,理順“穿線頭”。建立社區“大黨委”,在職黨員實行雙報到;劃細社區小網格,配備網格長及網格員86人;統籌用好N大員,即能人鄉賢、紅白喜事總管、群眾自治組織成員、業委會委員等,參與社區治理。接着,找準“落針點”。在基層治理方面,把群眾反映的熱點難點問題找準找實,堅持有解思維,不推不拖不躲。最後,用活“穿針法”。強化大數據、雲&&等信息技術在基層治理中的結合和運用,聯動公安、應急、景區&&等多個單位,加強游客車流量擁堵預警、長江三峽地災危岩風險監測等隱患分析和應急處理能力,增強基層治理效率。

編輯: 陶玉蓮
版權所有 新華網重慶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