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呈印在查看魚塘漂浮板種稻長勢。
葉紅梅正在開展助農直播帶貨。
越來越多的新農人運用新農具開展田間管護。
(本版圖片均由受訪者供圖)
秦紅霞在田間地頭采摘新鮮蔬菜。
“大家好,我是重慶雲陽的助農達人小葉片,今天來到了雲陽縣高陽鎮海壩村,助力銷售這裡的青脆李和紅脆李……”
6月18日,2024重慶6·18電商購物節,在抖音的直播間裏,雲陽助農達人“小葉片”葉紅梅身着清爽的白色體恤衫,賣力地推銷當地的農特産品。短短4個小時,銷售脆李5800余單,粉條7000余份,金額超20萬元。
“6·18”不僅是購物節,對於每個重慶人來説,每年這個時刻都有着特別的意義。這一天,迎來重慶直轄27周年。時光荏苒,城市發展日新月異,廣袤的農村也越發和美詩意,因為有像葉紅梅一樣的青年人才,接續奔赴炊煙嫋嫋、生機盎然的農村,奉獻青春與熱情,助力鄉村振興。
轉換“賽道”,奮鬥的青春轉角遇到“三農”
今年36歲的葉紅梅本科畢業於福建師範大學國際貿易專業。在雲陽小有名氣的她,有一個響亮的名號:電子商務師。“説得直白點,我是一個穿梭在田間地頭的助農主播。”葉紅梅説。
葉紅梅本科畢業時,來到江蘇無錫就業。頭腦靈活、口才極佳的她從事強電器材銷售,很快嶄露頭角,還組建了自己的銷售團隊,三年就在當地買房安家。2016年,銷售行業“內卷”厲害,她也感受到了大城市生存的壓力。
2017年冬,她的同學徐元軍在雲陽建起了千畝桃園,想到葉紅梅在銷售領域的專業實力,打電話力邀她加盟:“紅梅,我負責種,你負責賣。”
農村的孩子好不容易考出去後在城市安家,對返鄉的邀請,葉紅梅有些猶豫。此時,同學發來照片,桃園裏的桃樹已栽下一年多,枝頭已在慢慢挂果,生機盎然。葉紅梅認真上網查詢了“三農”的資料,了解到雲陽有“萬人返鄉、百億創業”的人才政策,她感覺這是人生的一個機會。
“那時候我還不能算是人才,不太清楚回來能做什麼事情,只想先把桃子賣好。”2018年初,她帶着家人回到雲陽。
同樣選擇轉換“賽道”的還有潼南人周呈印。2016年大學畢業,他來到重慶主城打拼了一年。大城市節奏很快,周呈印還是嚮往比較自由的生活,於是決定回到家鄉潼南龍形鎮,投身農業。
選擇農業的哪個細分領域,周呈印未曾多想,先承包了300畝土地嘗試種植高品質水稻。相比其他經濟作物,稻穀利潤雖低,但價格卻很穩定,種植面積越大利潤越高。他一邊逐步擴大種植面積,一邊參加農業技術培訓,總想著能不能在稻田裏再養些什麼增加收入。
今年34歲的秦紅霞是果琳星球·火星美莓東升都市農業園總經理,2022年她在北碚區柳蔭鎮東升村流轉土地380余畝建起了草莓採摘基地。東升村是重慶市民體驗鄉村野趣的“後花園”,每逢周末人流如織。基地所在的這片土地原栽種有獼猴桃,後來獼猴桃種植項目發展得不好,但形成了一定的産業基礎。
秦紅霞告訴記者,之所以選擇發展草莓種植,是因為自己有40多家直營水果門店,可以讓新鮮草莓直達消費市場。而草莓是家庭的日常消費水果,市場需求大,“我本人也喜歡吃草莓,算是一種情懷吧。”該基地運行以來,不光從事草莓的生態種植,還以草莓為主題打造休閒生活農場,同時幫助周邊農戶銷售綠色糧油産品。
面對質疑和風險,需要頂住壓力迎難而上
“沒想到真的好苦好累。”桃園離新縣城較遠,又沒有住宿條件,葉紅梅在桃園工作時間晚了就在車裏將就睡,一張空調被整個夏天都擱在車裏。早上不到6點,她和工人們就到地頭上割草、修枝、給桃子套袋子……到了8月,第一批桃子終於成熟準備上市。
“雖説我專業搞銷售,嘴巴也還會説,但突然之間幾萬斤桃子堆在面前讓你來賣,這壓力實在太大。”為了在短時間賣掉桃子,葉紅梅和同事跑萬州、雲陽等水果批發市場,“最低時喊價每斤1.2元,而中間商嫌桃子沒名氣,只願意出每斤8毛。”實在沒辦法,他們在縣城裏擺攤賣桃子。
“第一年的桃子大概虧了幾千塊錢。”讓葉紅梅更感壓力的,是家人和朋友對她選擇從沿海回到農村發展的質疑。“曾想過放棄,但如果我一走了之,同學的桃園怎麼辦,那些來桃園務工的農民怎麼辦?”
雖然第一年沒掙錢,但當地黨委、政府非常關心桃園的發展,黨員幹部經常來幫忙,解決生産和技術等難題。這多少鼓勵和溫暖了葉紅梅。看著這片養育自己的土地,她決定頂着壓力再試試。
“做農業其實隨時都面臨兩個風險。”周呈印説,一個是市場風險,農業的種子肥料、人工機械等成本都是自己投進去的,如果當年市場行情不好或銷售渠道沒打開,就要面臨産品滯銷的危機。另一個是自然風險,天寒暑熱旱澇不均等極端天氣,對農産品産量和品質有着直接的影響。“我隨時都在面對這兩個問題,隨時不斷想辦法解決。”
栽種草莓,最缺乏的是懂得專業技術的管護工人。秦紅霞説,草莓的秧苗長勢好不好、水分和營養足不足夠,需要技術工人每天巡場,加強管護。現在他們雇傭的是周邊的農民,除了土地流轉的收益,還有打工的收入,人均每月增收在4000元左右。
兩年多來,採摘基地吸引很多游客前來,周邊農戶又可以賣些土雞、土鴨、土雞蛋,再增加一部分收入。但即使有這樣的條件,基地時常還是缺少人手,當地的年輕人都在城市務工,回流農村尚不明顯。
瞅準市場風口,在廣袤的土地上大展拳腳
2018年,在參加西南大學農學院的農業技術培訓後,周呈印了解到一種“種養循環”的生態農業模式,後來他又在江蘇盱眙考察時親眼見到了“稻魚共生”生態農業。
回到龍形鎮,在農業專家的指導下,周呈印首次嘗試“魚塘種稻”,每畝稻田可産稻花魚400多斤,每斤市場售價在30元左右,市場效益可觀。2019年,他又陸續開發了“潼周”品牌紫米、富硒米等特色米,通過線上電商帶貨矩陣銷售和線下向學校、政企單位食堂供貨以及開發禮品市場,建立了穩定的銷售渠道,承包土地也由300畝擴展到1200畝。
現在,隨着種養規模和市場銷售的不斷擴大,資金周轉回籠有些小挑戰。好在已熬過初創周期,項目發展的大方向是正確的,周呈印對他的生態農業項目充滿信心。
江浙一帶從2016年開始,電商配送發展迅速。為什麼不能走電商銷售渠道,把桃子賣給曾經在江浙一帶的大客戶?葉紅梅決定在網上開店。2019年6月,她把網店的鏈結發到淘寶、微信上,及時分享産品信息。北京的一位網友買了一件覺得好吃,帶動了單位的其他同事來買,一下銷售出好幾十件。當年的8月和10月,葉紅梅又陸續在各大&&開了幾十個網店,結果當年賣出了約10萬斤桃子。盤點下來,賺了10多萬元!“錢到手,大家都覺得更有信心了。”
2020年,葉紅梅無意中接觸到直播帶貨,這給她帶來新的 啟發:“身邊的人都知道我勤快、不怕吃苦,為人正直、耿直,能不能讓更多的人了解我、進而關注我們的桃子?”她嘗試自己拍視頻,其中一條視頻有100多萬人觀看,5000多人點讚,五六百人評論,“其中100多條是在問我桃子怎麼賣,多少錢一斤。”最後,這條視頻居然幫她賣了1000多件桃子。回到家鄉的第3年,葉紅梅憑藉自己的堅持和努力,賣出了40萬斤桃子。
從那時起,葉紅梅發現自己站在了直播帶貨的風口,也有了新目標。她組建自己的電商團隊,成為一家電子商務科技公司的總經理。銷售的品類也從桃子,逐步擴展到雲陽紅橙和當地各種農特産品。“只要有農民的産品不好賣、銷售難,我們就幫助他們賣。根據産品的不同品質,走差異化的市場路線。”對於一些負擔重、經濟比較拮據的農戶,葉紅梅不收佣金,免費提供銷售幫助。去年,她的團隊幫助雲陽全縣賣出了220萬斤柑橘。
秦紅霞現在最渴望的,是自己的草莓採摘基地能帶動當地農戶擴大種植規模,然後由公司進行統一收購。“我們可以提供技術指導確保品質,通過成熟的銷售網絡銷往各地。”她希望以此帶動更多年輕人回鄉創業,為當地鄉村振興注入源源不斷的活力。
給政策給&&給榮譽,吸引青年人才投身鄉村
什麼樣的青年人才能夠在農村綻放光彩?
在葉紅梅看來,青年人能夠在鄉村紮下根來,一定是對鄉村有大情懷,而且不怕吃苦、願意學習。她的團隊經常會遇到一些農場和種植園請求代銷的求助。再苦再累,葉紅梅也要幫他們把貨賣完,“不是説想要多掙些銷售的佣金,而是想把這樣的經營者留在農村。”這幾年,她看到一些返鄉人士投身農業,但苦於沒有銷售的渠道又離開了。在她看來,如果不能解決銷售問題,經營者很可能第二年就不做農業了,經營者身邊做生意的朋友也不會碰農業了。在葉紅梅內心,電商直播帶貨助農這份職業,有着一份助力鄉村産業振興沉甸甸的責任。
“光有情懷還不行,農村很考驗一個人吃苦的能力。”每年有好幾百個學員來葉紅梅的團隊學習,絕大部分都是年輕人。她帶着學員們在坡上勞作,好多都喊苦,“20個人中可能有1個人能堅持得下來。”
如何吸引青年人才投身鄉村振興?
葉紅梅認為,黨委政府的充分肯定和積極引導起着重要作用。“行情不好,大家都在放棄,你還在堅持,哪怕是頒發一張榮譽證書,都是精神上的鼓勵和支持。”這幾年,葉紅梅獲評“新雲陽人才”“巴渝巾幗新農人”等榮譽,更加堅定了她投身鄉村的信心。
周呈印説,從國家到地方,都&&有各種政策舉措鼓勵年輕人到鄉村創業。希望進一步強化兌現落實,研究如何把優惠政策、綠色貸款等資源精準“滴灌”到人、到項目,讓真心實意想在農村發展的年輕人得到實惠。
“城市的就業創業成本越來越高,難度越來越大,鄉村創業的門檻相對來説要低一些。”在秦紅霞看來,吸引青年在農村創業,發展空間是關鍵。對於服務鄉村的青年,應從金融、培訓、項目等多個維度予以政策扶持。除給予一定經濟補貼外,還應該設立榮譽機制,讓青年在鄉村振興中獲得更多的價值認可。此外,還可以開展類似“新農人·新青年”等青創交流活動,為青年人投身鄉村創業搭建交流&&,讓他們在農村也能感受到濃厚的創業氛圍。(記者 張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