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川區福壽鎮優質稻基地推出“私人定制”模式。通訊員 汪新 攝/視覺重慶
唐科忠操作旋耕機耕地,農業機械化減輕了勞動強度,提高了效率。通訊員 陳珊 攝/視覺重慶
汪文奇用手機在“私人定制”的稻田裏拍攝,向客戶展示水稻長勢。(受訪者供圖)
蔣麗英(右)給無人機裝入水稻植保藥劑。特約攝影 劉輝/視覺重慶
核心提示
倉廩實,天下安。糧食安全,既是“國之大者”,也是“民之關切”。
為了保障糧食有效供給,確保國家糧食安全,提高防範和抵禦糧食安全風險能力,維護經濟社會穩定和國家安全,《中華人民共和國糧食安全保障法》自今年6月1日起施行。
確保糧食安全,生産是重要環節。但是農民願不願意種糧、願意種多少糧,關鍵看種糧能給農民帶來多少收益。換言之,只有農民種糧能掙錢,糧食生産才有根本保障。
但傳統糧食生産與種植經濟作物、外出務工等相比,收益差距比較明顯。如何提高種糧比較效益?近日,記者採訪了我市幾位種糧“達人”,聽他們講述種糧的心得體會。
“鐵牛”是個好幫手
但種田規模必須適度
面朝黃土背朝天的傳統種糧模式很難賺錢,梁平區碧山鎮龍橋村黨總支書記、重慶田中秧農業合作社理事長蔣麗英深有體會。
2009年,她因為要照顧家庭選擇返鄉,在當地流轉70余畝土地,種植了黑花生、玉米、水稻等作物。
由於黑花生售價是普通花生的一倍以上,蔣麗英逐年擴大種植面積,2012年時種了200余畝。
此時,問題出現了:面積大了,用工量也變大,農忙季節花錢請不到人,錯過農時就要減産。
她算了一筆賬:一畝地的效益大約在1700元至2000元之間,人工成本為每天每畝80元左右,基本佔到效益的一半,再除掉土地流轉費以及種子、化肥等農資開支,辛辛苦苦種一年地,最終也只是收支打平。
“不賺錢不説,還請不到人幹活,減産了還會虧錢。這地不能這麼種了!”在2013年春播期間再次遭遇用工難問題時,蔣麗英果斷投入30萬元購置了2&旋耕機、2&播種機、1&收割機,決心走上農業機械化之路,同時解決掉用工難、用工貴兩大難題。
“鐵牛”下了田,效率確實大大提高,但賺多賺少,這裡面大有門道!
這10年裏,蔣麗英在年復一年的生産中測算、比較,得出結論:她一個人進行水稻機械化作業,最合理的種植面積是300畝至350畝之間,按每畝産1200斤稻穀算,可收入10萬元。
“種200畝水稻時,插秧4天能完成,感覺我還有點空閒,若增加到500畝,這個環節就要6天時間,又有點來不及。”蔣麗英説,按照種植技術要求,插秧後7天就要開始給水稻追肥,所以種200畝時明顯工作量不飽和,而種500畝時則是手忙腳亂、顧此失彼。
而一旦“踩”不上下一生産環節的時間點,就是一步遲步步遲。“基本上到控草環節,就要晚上20天。那時草已長壯,秧苗還很弱,除草劑的劑量就要增加近一倍,而且效果還不好,最終每畝産量要少上100斤,這算下來豈不是虧了?”蔣麗英説。
所以,蔣麗英總結的經驗是,農業機械化效率高,但也要做到適度規模。至於多大的規模才叫適度,這就要根據農機操作的熟練度、對技術環節的把控等因素綜合判斷。
最近兩年,隨着無人機裝備的升級,加上對農機作業流程的優化,蔣麗英的最大作業能力已經提升到500畝,效益隨之增加到近20萬元。“比如,以前播種時,當天作業才開始拌種,現在我們就會提前一天拌好,這樣一來,效率就能提高不少。”蔣麗英説。
所以,農業機械化種植的適度規模,就是要在種植技術流程執行規範到位的基礎上,根據農機操作的效率來制定作業面積。而這一規模,也會隨着裝備升級、作業流程優化等環節有所增加。
“不管怎麼説,農業機械化是種糧節本增效的重要手段。”蔣麗英説,若一個人承包300畝地,購置幾&播種機、收割機、無人機,就能輕輕鬆鬆種好地,且5年內能收回成本。
種糧必須“精打細算”
一點一點把效益“摳”出來
在南川河圖鎮中圖村,村支書唐科忠則走出了一條“精打細算”的種田路。
夏至時節的中圖村,一片豐收景象,村民正在加緊收割毛豆、紫蘇,緊接着糯玉米、高粱、水稻也將進入收穫期,村民們的勞作“日程表”已被安排得滿滿當當。
作為一個再普通不過的村莊,中圖村沒有任何優勢,但也談不上有什麼不足。前幾年,返鄉的包工頭唐科忠接任村支書時,村集體賬上只有500多元。
與此同時,他面臨的現實是:全村共3000余畝土地,但65歲以下的勞動力僅70餘人,還以婦女為主。
“土地可以説是村裏為數不多可利用的資源了。”唐科忠説,可要把這一資源盤活,發展産業,算下來一個人就要種40畝左右的地,這簡直是不可能做到的事,“大家都覺得種糧不賺錢,辛辛苦苦忙活一年,一畝地也就千把塊錢,所以寧願閒置也不願種。”
怎麼辦?2021年,唐科忠帶頭成立了中圖村股份經濟聯合社,將村裏的土地全部流轉,決定帶領村民一起種地。
他先拿出其中1800畝,引入兩家農業公司發展茶葉和藍莓産業,對於剩下的1200多畝土地,則開始了“精打細算”,不僅要把土地都利用起來,還要提高利用效率,把地種出效益!
為此,熟悉農情農時的他,制定了周密的生産計劃表,根據海拔高度、農事茬口,規劃了水稻、高粱、大豆、玉米、油菜、蔬菜、漁業等多種産業。通過套種、輪作等複合種植模式,應種盡種,把土地的價值“吃幹榨凈”。
“比如發展稻田養魚,水稻産量會略少一些,但每畝可以多收200斤魚,實現增收3000元。”唐科忠説,2021年,他試着發展了186畝稻田養魚,每畝收入在5000元以上,成為他帶領聯合社種糧打贏的第一仗。
這一仗讓村民對唐科忠心服口服,開始跟着他一起種地。而唐科忠仿佛又做回了“包工頭”,每天帶着村民種玉米、種水稻、收菜籽、種大豆……從年頭到年尾,這1200多畝土地上的生産幾乎一刻不停歇,不少鄰村的村民都被吸納前來務工。
唐科忠還在加工端動起了腦筋。“大米加工總有些碎米,這些損耗是無法避免的,丟了也是浪費。”唐科忠説,他就將碎米拿來加工成米酒,把米糠加工成飼料,折算下來,中圖村每斤稻穀的“身價”就漲到2.75元,在傳統稻穀銷售的基礎上能再多賺1塊多。
這樣的嘗試還有很多,比如一畝高粱産值為1600元,加工成高粱酒,産值就翻一倍;油菜籽每斤3.5元,加工成菜籽油每斤可以賣15元,不僅增值還省去加工費,折算下來每斤油菜籽價值就提高到4.3元。
“我還建了個凍庫,糯玉米、毛豆這些作物,我收穫後可以放進去,通過觀察市場動向錯峰銷售,價格又能提高不少。”唐科忠説。
就在這樣的“精打細算”下,中圖村精準踩上了每個農時的節點,把每一項資源都用到了極致,一點一點把種糧的效益“摳”了出來。雖然都是傳統糧食作物,去年,中圖村種地毛收入有140余萬元,利潤約37萬元,令當地人都感到驚奇。
種得好還要賣得好
個性化定制是潮流
除了生産環節,銷售也是影響農民種糧積極性的重要因素。
“2016年之前,我們村上的水稻就存在賣不掉的問題,對村民種糧積極性打擊很大。”南川福壽鎮大石壩村康茂水稻種植專業合作社理事長汪文奇説,大石壩村土壤中有豐富的硒元素,大米的口感更好,品相也很好,但看不見的“硒”卻對銷售幫助不大,消費者很難直觀認識到它的價值。
2016年,汪文奇聯合27戶村民聯合成立了合作社,大家“抱團”闖市場。
當年年底,在去成都的考察學習中,汪文奇看到當地不少果園通過果樹認領的方式開展預售,市場反應很好,他很受 啟發。
“就像‘開心農場’一樣,很有意思,那時候重慶這邊幾乎還沒有這種模式。”2017年,汪文奇就拿出合作社150畝稻田“試水”,推出“私人定制”模式,每畝預售價格分別為1780元、2180元。很快,這一模式被市、區兩級媒體報道宣傳了出去,合作社收穫了近20畝的訂單。
由於“私人定制”比傳統模式效益更高,汪文奇也在思考,怎麼與消費者建立信任,讓他們覺得這錢花得值。
在水稻生産季節,汪文奇不定期下田拍攝水稻的圖片及視頻向客戶展示,告訴他們當下的長勢情況,跟客戶緊密互動,建立信任。水稻收穫後,他會將産品送去專門的機構進行品質檢測,並將出具的檢測證明隨産品一起郵寄給顧客。
作為首批定制客戶,在水稻種植期間,市民陳彤還專程到大石壩村參觀。“地裏有寫了我名字的標識牌,還安裝了太陽能殺蟲燈、誘捕器等進行防蟲,即使發生了病蟲害,他們也是選用低毒低殘留農藥進行防治,大部分施用農家肥,水稻長勢很好。”陳彤説,她對這種從“生態農場”到“家庭餐桌”的定制消費模式十分認同,第一年水稻豐收後,全家人給予“定制大米”一致好評,她也因此成了“回頭客”。
如今,合作社“定制水稻”已發展到2000畝,推出了有機生態稻米、綠色精品稻米、優質稻米3個等級,每畝費用依次為3680元、2880元、2380元。
其中,有機生態稻米完全不施農藥和化肥,面積僅有12畝。“這12畝地最近7年都沒施過化肥農藥,土壤裏沒有相關物質殘留。”汪文奇説,因為不打農藥化肥,産量很低,每畝不足400斤,但消費者認購熱情最高,在插秧時就被搶購一空。“這也體現出市場上對高品質農産品的需求,接下來還要繼續擴大面積。”
隨着“定制水稻”的發展,合作社還建立了大米加工廠,以每斤高於市場收購價0.1元的價格收購周邊村民的大米,帶動了福壽鎮種植水稻超過1萬畝。
“為提高大家種糧積極性,南川區農業農村委和我們合作社共同出錢,每年免費發種子給村民,還提供免費技術指導。所以,在我們鎮,種一畝水稻就比其他地方能多賺上三四百元。”汪文奇説。(記者 栗園園 實習生 石楚園)
相關鏈結>>>
種糧有道賺錢有方
在具體生産中,到底要怎樣才能讓種糧有賺頭?記者從産中、産後兩個部分,梳理了目前能夠提高種糧效益的一些方法,供種植戶參考。
産中
節本 生産機械化、採用綠色防控技術、購買農業社會化服務、購買農資服務
增效 挑選優質高産抗病品種、提高復種指數(稻油輪作、大豆玉米帶狀複合種植等)、嚴格執行種植技術要求
防災 提升防災減災能力、購買農業保險
産後
延長産業鏈 加強産品認證和品牌打造、發展精深加工、拓展線上銷售渠道、配套倉儲及凍庫
多元化經營 定制農業、農業研學、農業觀光旅游、農業科普、農事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