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正文
一張借糧證 秀山老人珍藏了70多年
2024年06月25日 07:50 來源: 重慶日報

——到洪安鎮,聽劉鄧大軍嚴守黨的紀律那些事兒

 沉浸式情景劇演繹西南服務團解放建設秀山的紀律故事。

  (本欄圖片由秀山縣紀委監委供圖)

  西南服務團陳列室。

  洪安廉潔文化主題長廊。

  前不久,記者來到秀山洪安老街的清水江畔時,一座刻有“走向大西南”字樣的紀念碑,吸引了記者的注意力。

  “這是為紀念西南服務團成立40周年而建的,記錄了75年前西南服務團緊隨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野戰軍,勝利完成黨中央作出的‘進軍大西南’的重大戰略決策部署任務的情況。”跟隨講解員的講述,西南服務團參加解放、建設秀山的場景仿佛就在眼前。

  位於秀山縣東北角的洪安鎮,是沈從文小説《邊城》的原型地,因其“一腳踏三省”的地理特點而聞名。其實,洪安鎮還是劉鄧大軍解放大西南的第一站。70多年前,劉伯承、鄧小平率領的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野戰軍和西南服務團,在解放、建設秀山期間,留下了人民軍隊嚴格執行“三大紀律八項注意”鐵規、軍民魚水情深的故事。

  近年來,秀山縣尤其注重從歷史文化、紅色文化、文學作品中深入挖掘紀律故事,讓“清風邊城、紅色洪安”煥發出了新的活力。如今,西南服務團陳列室與劉鄧大軍挺進大西南司令部舊址一併獲評全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重慶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重慶市國防教育基地,全市首批清廉文化試點示範單位。

  邊城的廉潔清風,從70多年前一直勁吹到現在。

  “他們説‘不拿群眾的一針一線’,硬是要給借糧證”

  在司令部舊址裏,陳列着一張借糧證的照片。借糧證正面正中印有“米票”“伍拾斤”字樣,上方則是“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野戰軍借糧證”字樣,下方還蓋有野戰軍戰地行政委員會章。

  這張借糧證,見證了秀山土家兒女與劉鄧大軍的軍民魚水情,也包含着一個觸動人心的黨風廉政故事。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時,戰事並未結束,還有上百萬國民黨軍隊盤踞在西南、華南等地負隅頑抗。1949年11月,劉鄧率領的二野司令部先頭部隊從湖南花垣縣城直抵茶峒。國民黨軍隊為阻止劉鄧大軍入川,燒燬了連接洪安和茶峒的唯一大橋——洪茶大橋,並四處散播“共産黨的部隊所到之處燒殺搶掠”的謠言,嚇得不明真相的洪安百姓紛紛躲藏。

  但很快,洪安百姓就從河對岸茶峒鎮的親戚口中,聽聞劉伯承、鄧小平帶領的部隊紀律嚴明、吃苦耐勞,挖野菜充饑,睡石板街,對老百姓客氣謙和,便暗中奔走相告,把藏起來的8隻“娘娘船”(可拖帶小船的大船),拼湊成兩艘簡易渡船幫助解放軍渡河。

  11月6日下午,在兩岸百姓的協助下,劉鄧大軍第三兵團十二軍三十六師一零六團先頭部隊以破竹之勢發起猛攻,不到半小時就擊潰了守敵,解放了洪安。

  為迎接劉鄧大軍入川,洪安當地百姓把家中的門板、柱頭都拆下來,幫助解放軍在河面上搭建浮橋,方便後續部隊源源不斷地渡過河向秀山挺進。

  劉鄧大軍進入洪安後,老百姓還把藏在地窖中、山洞裏的米麵、紅薯等“保命糧”拿出來捐獻給解放軍。據統計,當時為劉鄧大軍捐獻的“保命糧”,達1萬多斤。

  劉伯承、鄧小平兩位首長知曉洪安老百姓的義舉後,下令部隊把群眾捐獻的糧食一一做好登記,將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野戰軍借糧證,派人送到捐獻糧食的群眾家中。

  洪安鎮邊城居委會老人趙忠良家中,就一直珍藏着一張借糧證。他回憶説:“洪安解放時,我們把糧食捐給解放軍,但他們説‘不拿群眾的一針一線’,硬是要給借糧證。雖然此證可以充當公糧,我卻一直沒有拿去兌換糧食,而是放在家裏的一口木箱子裏。如今,每每看到這張借糧證,就很是感慨……”

  劉鄧首長進駐洪安後,就駐紮在拉拉渡碼頭邊街口處的復興銀行內。他們經常穿着打補丁的衣服深入群眾家中,噓寒問暖拉家常。他們不僅自己以身作則、廉潔自律,嚴格遵守“三大紀律八項注意”鐵規,帶頭反對鋪張浪費,還要求所有解放軍戰士不拿群眾一針一線,不損害群眾利益,體恤群眾疾苦。部隊官兵親民愛民、清正廉潔的良好形象,被當地群眾傳頌至今。

  “到西南去”,一聲號令讓他們千里奔赴

  新中國成立初期,為了適應迅猛發展的形勢和解放大西南、建設大西南,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野戰軍司令員劉伯承、政委鄧小平遵照黨中央部署,組建西南服務團,主要任務是為解放、接管和建設大西南服務。

  “到西南去!”根據黨中央《關於三萬八千幹部的佈置》,西南服務團除從中央和老區選調的幹部外,還從上海、南京、無錫、蘇州等地招收了大量大、中學生,工人、職員成分的新幹部。

  “他們把西南説得很可怕,以動搖我去西南的決心。但我知道解放軍是為勞動人民翻身、求解放服務,特別是我看到解放軍紀律嚴明、愛護群眾,更加堅定了我要去西南的決心。”回憶當年參軍南下時的初衷,西南服務團成員徐平這樣説。

  西南服務團這支隊伍,既是服務隊,也是戰鬥隊,劉鄧大軍進軍到哪,他們就接管到哪。

  行進的過程,便是展示嚴明紀律的過程。西南服務團一團四支隊秀山中隊64人,一直緊跟着部隊前進。他們冒着秋冬季節的連綿陰雨,打着綁腿、背着背包和三四公斤米糧,艱難地跋涉在山高林密的武陵山區,不顧國民黨散兵、土匪的騷擾襲擊,流血流汗備受艱辛,無一人叫苦。

  順利接管秀山後,西南服務團成員在新秀山建設中,忘我工作,辛勤耕耘。他們中的很多同志長期戰鬥在基層和邊遠貧困山區,但從不跟組織講價錢,不計較工作地點,不挑剔工作部門,不計較生活待遇,一切聽從黨安排。

  “這支部隊和我之前見過的軍隊有些不一樣,他們敲開老百姓家門時,很有禮貌,站在屋外,未經允許絕不進屋。”從小就生活在洪安的居民吳堂海説,解放軍軍紀嚴明,不僅不擾民,還幫老鄉打掃院子,擔水挑柴。

  西南服務團秀山中隊成員李治武,就是用一生在踐行這樣的紀律精神。

  李治武曾六次立功,在山東邵兒莊戰鬥中曾經榮獲“特等殺敵英雄”稱號。在秀山期間,他歷任區長、工作隊長、武裝部副部長、交通局副局長等職。

  他從不以“功臣”自居而向組織上要名要利,相反他處處體諒國家的困難。他原為二等甲級傷殘,但他主動申請降為二等乙級。單位安排住房時,他總是把條件好的住房讓給其他幹部,還把自己的住房讓給單位職工作婚房。

  李治武深知新中國來之不易,人民的江山需要下一代來鞏固。他經常受邀到秀山各中小學校和單位作教育報告,向青年、學生講述流血犧牲的艱難歷程,講述紅色政權的來之不易。

  創新形式豐富載體,紀律故事煥發契合時代精神的活力

  “75年前,西南服務團戰士緊隨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野戰軍,從千里奔赴、入川接管到扎根建設咱們新秀山,他們始終把紀律放在第一位,請大家以‘紀律’為題,進行創作……”這是近期,洪安鎮中心校在“廉畫”創作特色課程上,開展紀律故事進課堂的一個生動場景。

  近年來,秀山縣用好用足用活紅色資源、文學作品、少數民族文化,深挖廉潔資源,將劉鄧大軍嚴格執行“三大紀律八項注意”鐵規,把老百姓主動捐的糧食換成借糧證送上門,西南服務團留秀建設的紀律故事,以“花燈名嘴微宣講”、青春倡廉志願者服務隊、新時代文明實踐活動等方式,送進學校、機關、社區、景區。

  在黨紀學習教育中,秀山縣將洪安廉潔文化主題長廊與劉鄧大軍挺進大西南司令部舊址,作為全縣各級黨組織開展黨紀學習教育、接受黨性錘煉的主陣地。

  同時,為深化拓展宣傳教育形式,秀山縣以西南服務團解放建設秀山的紀律故事等正面典型為“鏡”,以本縣查處的反面典型案例為“鑒”,對照新修訂的《中國共産黨紀律處分條例》(以下簡稱《條例》),結合群眾身邊不正之風和腐敗問題集中整治、清廉建設等中心工作,開展正反面典型教育,強化“不敢腐”的震懾,築牢“不想腐”的根基。

  秀山獨特的紅色資源,還吸引了大量市外的黨員幹部群眾前來參觀。

  不久前,重慶市秀山縣蘭橋鎮和貴州省松桃苗族自治縣大路鎮、妙隘鄉在蘭橋鎮寨瓦村開展了“邊區協作、以案促學”紀律教育會。“一直以來,我們通過立足地域特色,共享案例、文化等資源,建立邊區常態化協作機制,共學黨紀,同受教育,互融互通,打造廉潔文化共同體。”秀山縣紀委監委有關負責人介紹,秀山縣因地制宜,將學習宣傳貫徹執行《條例》與清廉建設結合起來,深挖三地傳統文化、地域文化、紅色文化中的廉潔因子,融入各清廉單元建設,並利用鄉鎮趕集日、“清廉小課堂”等進行傳播,讓廉潔理念更加深入人心。

  截至目前,劉鄧大軍挺進大西南司令部舊址已吸引貴州、湖南、湖北、重慶等市內外黨員幹部、群眾前來開展愛國主義教育、革命傳統教育、廉潔教育達9萬餘人次。

  新重慶-重慶日報記者 周尤 何春陽

編輯: 李華曾
版權所有 新華網重慶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