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好“雙城記” 共建經濟圈 川渝連線“對對碰”
6月21日清晨,重慶司機楊文斌駕駛一輛滿載零部件的氫能卡車,駛入位於九龍坡區的全市首座商用加氫站。數分鐘後,氫氣注滿卡車儲氫罐,足以使這輛卡車一口氣開到300公里外的成都。
如今,每天有數百輛氫能卡車穿梭於成都、重慶以及周邊城市,在“成渝氫走廊”上疾馳。
搶抓氫能源産業發展機遇,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川渝攜手打造“成渝氫走廊”,陸續迎來階段性進展。來看位於這條“走廊”上的重慶九龍坡和四川自貢,如何緊緊抓住“氫能風口”同發力、共答題。
九龍坡 多個項目乘“氫風”落地
“相較傳統燃油車,氫能卡車動力強勁,穩定性和操控性也很好。”楊文斌雖然接觸氫能卡車才5個月,但對駕乘體驗很滿意。
1千克氫氣燃燒所産生的能量是1千克汽油的3倍、1千克酒精的3.9倍、1千克焦炭的4.5倍,而且,氫氣燃燒産生的物質是H2O,比雨水還乾淨。
“早在2019年,我們就在全市率先布局燃料電池汽車産業。”九龍坡區經濟信息委四級調研員徐輝説。
自2020年以來,九龍坡圍繞氫能頭部企業大力招商,招引7個項目,總投資171億元。
世界最大汽車零部件企業德國博世落地,2023年11月2日,博世氫動力系統(重慶)有限公司新工廠在陶家投用;
國鴻氫能科技産業園項目過渡廠房裝修完成,已具備年産動力系統2000套、電堆3000套的生産條件;
博世重型電驅橋項目,計劃投入1億元,布局産品研發設備和8條生産線,目前已進行小批量生産,2023年實現産值近4500萬元。
去年12月,九龍坡還&&氫能産業中長期發展規劃,提出投資200億元,打造“西部氫谷”的目標。
以龍頭企業為帶動,以特色園區為載體,加快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和人才集聚與培養,九龍坡氫能全産業鏈條已見雛形。
自貢 內培外引構建“氫”鏈條
自貢,也圍繞“氫”做文章,目標是打造氫能裝備製造先行區。
“自貢是全國CNG/LNG裝備發源地,在壓縮機、壓力容器、閥門密封件等方面具有特色競爭力,擁有高壓可燃氣體充裝、儲運、加注裝備鏈上企業40戶,能夠快速向氫能裝備製造轉換。”自貢市經濟信息化局黨組成員、副局長雍翰説。
去年11月,自貢成立了氫能産業招商工作推進組,現已招引東方鍋爐儲氫裝備産業園、蜀道氫能裝備製造産業園、東方鍋爐氫能裝備産業園三大項目。
今年1月,自貢又&&了“氫能裝備製造十條”産業支持政策,組建50億元産業轉型升級引導基金,全力布局建設6000余畝氫能裝備製造産業園,持續招引氫能裝備製造領域龍頭企業,進一步補齊産業鏈。通過整合騰挪閒置低效工業用地,該産業園區目前已儲備10萬平方米標準廠房,陸港片區儲備工業用地熟地516畝。
雍翰介紹,自貢正按照“一園兩片區”,即以氫能裝備製造産業園,西南(自貢)國際陸港片區和東鍋産業園片區為載體,布局氫能科研基地、加氫綜合能源站和節能環保裝備、化工容器、氫能裝備製造産業。
目前,自貢已聚集東方鍋爐、中昊黑元化工等氫能産業鏈上下游企業17戶,簽約東方鍋爐儲氫裝備、蜀道氫能裝備、東方鍋爐氫能裝備等項目。
雙方 沿“氫走廊”相向而行
如果沒有商業應用場景,産業發展就是一句空話。
2021年11月,“成渝氫走廊”正式貫通,這條走廊規劃了兩條城際線路和一條直達幹線,九龍坡和自貢,都是“氫走廊”的重要節點。
數據顯示,川渝兩地已累計投入運營氫燃料電池汽車超900輛,建成加氫站26座,自動駕駛及車路協同測試道路里程累計已超過2200公里。
徐輝介紹,九龍坡轄區的慶鈴汽車、瀧通科技等企業,在“氫走廊”上累計投放燃料電池汽車125輛,累計行駛里程突破420萬公里,承運貨物13萬餘噸。“氫能應用場景的多點開花,對全區氫能産業發展起到了重要的樣板作用。”徐輝説,2023年,九龍坡氫能産業實現營業收入10.6億元,增速32.5%。氫能産業産值、氫能商用車産量、氫能汽車核心零部件産量均位居重慶第一。
下一步,九龍坡將重點圍繞燃料電池汽車、燃料電池系統及零部件等關鍵領域,拓展氫能新技術、新模式的試點示範,加快突破氫能與燃料電池相關的産業核心技術、産業關聯技術,推動技術自主化、産業化。其目標是,到2027年,完成氫能産業優勢培育,實現燃料電池汽車在成渝地區的商業化運營,實現産值200億元;到2030年,成為國內具有影響力的氫燃料示範應用區,實現産值400億元。
2019年積極融入“成渝氫走廊”建設的自貢,全力參與打造氫燃料電池汽車示範城市,大力支持企業參與氫能多領域應用場景打造。雍翰介紹,去年7月,自貢建成四川首個氫能重卡物流園,12輛氫能重卡投入使用,構築首條氫能物流示範線,首座加氫綜合能源站也將於今年建成。
接下來,自貢將持續聚焦氫能裝備製造,突出綠氫電解槽、裂解裝備、儲運加注主攻方向,不斷加大科技創新、企業培引、園區建設和政策支持力度,努力打造氫能裝備製造先行區。力爭到2025年簽約3戶以上氫能裝備企業,研發應用3—5套氫能裝備,2027年氫能産值力爭達到50億元。
新重慶-重慶日報記者 佘振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