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正文
半月談丨昔日“空城”鏈上科創
2024年06月22日 09:48 來源: 半月談

  半月談記者 劉恩黎

  重慶經開區轄區內的迎龍朝天門國際商貿城曾是一座“空城”:高標準建成的142萬平方米商貿城受配套缺乏等因素影響,一度未能正常運營。近年來,重慶經開區圍繞全市戰略布局,立足本地資源稟賦和發展實際,將商貿城功能調整為科創城,集聚科創&&和人才資源,推動創新鏈、産業鏈、資金鏈、人才鏈深度融合,曾經的“空城”變身為科創新高地。

  前沿科創進駐昔日“空城”

  走進迎龍創新港,重慶腦與智能科學中心映入眼簾。“這是繼北京、上海之後,全國第三個腦與智能科學中心。”重慶腦與智能科學中心行政副主任潘徵介紹,該中心從事腦機接口、腦康復、睡眠情緒障礙等方面的研究,涵蓋基礎研究、技術開發、産業化及臨床等全産業鏈。

迎龍創新港全景

  距離重慶腦與智能科學中心不遠,重慶市生態環境科學研究院的實驗樓正在緊鑼密鼓地裝修。去年6月底,該研究院搬遷至迎龍創新港,依託城市大氣環境綜合觀測與污染防控市級重點實驗室、生態環境遙感監測大數據應用技術協同中心等科技&&,為地區綠色低碳發展提供基礎支撐。

  重慶市生態環境科學研究院入駐後,也帶來不少合作夥伴,數鮮雲凍(重慶)科技有限公司就是其中之一。“我們的雲凍技術可廣泛應用於火鍋、預製菜等産業。”該公司負責人林海邊説邊演示如何將新鮮鯽魚冰凍後又快速“復活”。

  “迎龍創新港2022年1月開港,如今已註冊800余家企業,常駐人才約4000人。”負責迎龍創新港運行的重慶朝天門國際商貿城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別波説。

  人才優勢帶來吸附效應

  “圍繞科創産業人才保障,迎龍創新港與重慶市人力社保局共建重慶人力資本服務産業園,打造人才集聚大磁場,對産業形成吸附效應。”重慶市南岸區委書記、重慶經開區黨工委書記許洪斌説。

  面積達14.8萬平方米的重慶人力資本服務産業園內,昔日商貿城的閒置商鋪被改造成培訓室。重慶迎龍人力資源管理公司副總經理劉濤説:“這裡除了日常培訓場地,還有2萬平方米的實訓基地。”自去年3月開園至今年4月底,産業園已引進人力資源機構30余家,實訓機構4家,完成培訓3.5萬人次。

  張豪是在這裡受過訓的一名企業員工,他&&:“企業工程師和項目經理為學員授課,實操實訓,很有收穫。”

  “産業園不是為了培訓而培訓,而是緊貼全市、全區主導産業,以人才培訓招攬企業、培育産業,形成立足本區、服務全市的人力資本大磁場。”重慶市南岸區人力社保局局長劉玲説,重慶人力資本服務産業園幫助企業解決人才緊缺問題的優勢,正讓越來越多企業慕名而來。

  四鏈融合築起創新高地

  “營商環境夠好,才能激發出企業的創新活力。”許洪斌説,重慶經開區推動創新鏈、産業鏈、資金鏈、人才鏈深度融合,幫助入駐企業形成起點高、起步快、帶動效應明顯的發展態勢。

  創新鏈方面,以中國信通院西部分院、重慶腦與智能科學中心等創新孵化&&為牽引,推動科技成果加速轉化;産業鏈方面,圍繞智能科技、生命科技、低碳科技三大領域招商,讓上下游企業加速集聚;資金鏈方面,升級政策支持,設置人才專項資金和雙創配套資金;人才鏈方面,除依託重慶人力資本服務産業園外,還引入重慶郵電大學資源,為産業提供人才支撐。

  “重慶經開區通過靠前服務、全流程服務等方式,形成上下貫通、協同創新的發展合力,助力企業做大做強。”重慶經開區雙創中心主任曹佳燕介紹,以人才公寓為例,園區為入駐人才提供了827套便宜、舒適的房間,滿足了華為(重慶)物聯網創新中心、拓維信息全國物聯網總部等員工的居住需求。

編輯: 陶玉蓮
版權所有 新華網重慶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