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正文
做亮“重慶母城品質半島”名片

  “來來來,一起包香囊了。”端午節期間,渝中區南紀門街道新時代文明實踐所舉辦的“非遺尋香·端午鄰里”文明實踐志願服務活動在十八梯傳統風貌區拉開帷幕,轄區30多名居民圍坐一起,縫製香囊。

  “遠親不如近鄰,這樣的活動不僅豐富了業餘生活,還聯絡了鄰里感情。”十八梯社區居民周朝美説。

  今年來,南紀門街道舉辦了多場鄰里節活動,為平日裏不常見面、互不熟悉的鄰里搭建溝通交流&&,讓左鄰右舍走到一起,共同參與社區治理,增進彼此感情。

  作為老城區、建成區,渝中區提出“發揮高品質生活樣板作用,加快打造宜業宜居新高地”的目標,針對轄區老舊住宅多、基礎配套陳舊等問題,聚焦群眾所思所盼,加快實施一批重點民生實事項目,統籌推進城市常態化、精細化管理,進一步完善城市建設設施布局,提升城市功能品質,建設“美好城市示範區”。

  完善城市功能品質

  “民生實事清單”變百姓“幸福賬單”

  “滴——”在人來人往的大坪時代天街旁,一輛車身不足2米的寶寶巴士緩緩停靠,幾位市民依次打卡上車。巴士下一站即將抵達重醫附一院。

  “太方便了。”乘客中黃先生説,以前他自己開車到重醫看病,不好停車,只能把車停在其他地方再走路過來,很不方便。現在,他開車到時代天街後,搭乘小巴,不到5分鐘就能抵達重醫門診。

  重醫附一院地處中心城區,每天進出約3.6萬人,但院內停車位僅600余個,醫院停車非常緊張。

  本月12日,渝中區開通了小巷公交—便民健康專線,全程2公里的車行距離,串聯起重醫附一院周邊的社區、學校、企業、商圈等,還可將市民、患者直接送至重醫附一院門診部和住院部樓下,打通市民看病就醫“最後一公里”。

  停車場改造、路網建設、老舊小區提檔升級……今年以來,渝中區不斷推出這樣的民生項目,進一步完善城市功能品質。

  走進七星崗街道金湯街社區老年食堂,燒白、無刺烤魚、蒜泥白肉等特色菜肴一字排開,居民們端着餐盤,正排隊挑選自己心儀的菜肴。

  “三葷一素,只要幾塊錢,好吃還不貴。”家住金湯街的獨居老人石子春幾乎每天都要來食堂就餐,“自從有了社區食堂,我再不用自己買菜做飯。”

  以養老服務站為載體,金湯街社區打造了老年社區食堂,前期通過入戶走訪、線上小程序廣泛徵求意見,根據老人的口味、偏好制定菜單,且每天、每週菜單都不重樣。針對部分老年人行動不便的問題,食堂還組織志願者推出送餐入戶服務。

  小小的“民生清單”也是一份幸福賬單,一件件民生實事,關乎群眾利益,關乎百姓幸福。今年初,渝中區發布了2024年15件重點民生實事,聚焦人民群眾關心關切的就業、教育、托育等問題,辦好關鍵小事,用“小切口”解決“大問題”。

  “這批民生實事是我們在充分徵集、調研、醞釀基礎上,經人大會議票決出來的,覆蓋了老年人、殘疾人、婦女兒童等最需要關心關愛的群體。”渝中區發改委相關負責人説,比如圍繞老年人“養、食、居”多元化需求,今年全區將建設22個社區食堂,實現11個街道全覆蓋,並不斷賦予食堂老年活動、居民舞&、社群孵化等空間屬性,讓更多老年人在家門口樂享幸福“食光”。

  着眼城市最小細胞

  打通服務利民“最後一公里”

  渝中區石油路街道民樂村社區便民服務中心,暖黃的燈光下,一處處開放式辦公窗口令人耳目一新。窗口整合了民政、人社、醫保、公安等10余個部門的50余類事項,通過數據共享應用,將過去的“部門窗口”改為“綜合窗口”,實現“一窗辦多事”。

  “提交材料後,我在一個窗口就辦理了準生證,還繳納了醫保,以前這起碼要跑兩個窗口。”在便民服務中心辦理完業務後,居民李莉感慨不已。

  民樂村社區屬於典型的老舊社區,2020年,社區啟動建設“渝中怡家”社區綜合服務&&,將便民服務中心的隔離窗口,變成開放式的綜合服務&&,辦公和封閉區域縮減到整個服務中心的30%以下。

  從城市最小基礎細胞入手,渝中區加快探索超大城市基層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創新打造“渝中怡家”社區綜合服務體,着力解決社區服務空間被擠壓、社區服務“專業度、精準度”不高、群眾“認同感、歸屬感”偏弱等社區管理服務難題,讓城市治理向神經末梢延伸。

  為了讓社區服務更加智慧、精準,今年,渝中區又進一步探索數字賦能社會治理,積極融入全市“141”基層智治體系,以網格為依託,完善區、街道兩級智治&&的融合貫通,以基層治理指揮中心為中樞,充分發揮黨組織在基層治理中的領導核心作用,強化跨層級、跨區域、跨部門的數據共享、協同管理,構建起縱向到底、橫向到邊、線上線下高效聯動的基層智治新格局。

  在石油路街道基層治理指揮中心,深藍色的液晶大屏上,實時顯示着轄區網格地圖、基礎信息、事件處置、全域態勢等動態信息。

  “以‘情指行 全民反詐’‘執法+監管’等市級應用模塊為支撐,我們成功接入市、區、街道三級中心數字通道,實現任務事件‘指揮、調度、分撥、流轉’多跨處置,形成業務處置閉環。”石油路街道相關負責人説。

  據了解,今年以來,渝中區依託“141”基層智治&&向社區、網格派發任務,僅石油路街道就累計處理事件1635件,其中跨區街、跨部門貫通處置403件。

  城市有機更新

  重塑母城形態和發展生態

  午後的陽光灑落在青磚黛瓦上,一座座古樸的建築錯落有致……漫步魯祖廟傳統風貌區,時光仿佛在這裡慢了下來。這裡不僅是有名的“花市一條街”,還是擁有百年歷史的老街。

  “未來,這裡將以市井文化為主導,以歷史文化驅動商業發展,打造新老結合為特色的‘傳統風貌商業街區’。”魯祖廟片區改造項目負責人説。

  2021年底,魯祖廟核心區品質提升工程正式啟動,涉及改造升級的建築群共有14棟,其中歷保、文保建築就有4棟。

  “對魯祖廟的改造提升,不能簡單推倒重建。”該項目負責人説,一方面要保留和修復具有重要歷史價值的建築和文化遺産,傳承母城文脈;另一方面則是通過整體規劃和設計,帶動商業和旅游開發,將文化資源轉化為經濟價值。

  經過兩年多的打造,魯祖廟片區煥然一新,街道兩旁一改往日暗沉的色調,主街地面整潔亮麗,樓棟外立面統一美觀,散發着濃濃的渝派老街的氣息。

  既要有“面子”,也要有“裏子”,以城市更新為契機,渝中區分類推進了“留、改、拆、增、升”,在留住歷史印記的同時,重點實施了一批老舊住宅、老舊商圈、老舊街區、老舊廠區的改造,盤活了業態空間,提升了城市能級。

  每當夜幕降臨,位於魁星樓與洪崖洞之間的戴家巷老街區霓虹閃爍,由橙色集裝箱組裝而成的“崖邊盒子”矗立於懸崖之上。這是渝中區結合老巷文化新打造的一座商業綜合體,可品咖啡、聽相聲,還可一覽濱江夜景。

  “以前的戴家巷是個又臟又亂的背街小巷,這幾年環境越變越好,游客也多了。”瞅準了發展潛力,一直在沿海從事餐飲服務的張文娟進駐戴家巷,在“崖邊盒子”經營起一家酒吧餐廳,“每天的流水就有20多萬元。”

  上清寺街道將民意民聲貫穿到城市更新全過程,通過黨建聯席議事會、居民議事會等&&載體廣泛蒐集居民意見,協商推進了加裝公共電梯、修建便民坡道等一批老舊小區城市更新項目,持續改善轄區居民的居住品質。

  今年,渝中區還將按照“五大片區”定位,統籌推進上清寺—大溪溝—兩路口片區、大坪片區,解放碑—朝天門片區、菜園壩片區、大鵝嶺片區整體更新,釋放重點區域、重點地段的城市價值,進一步優化城市形態、功能業態和發展生態。(新重慶-重慶日報記者 左黎韻)

編輯: 劉文靜
版權所有 新華網重慶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