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鱘游向湯溪河。
6月16日,西南大學科研人員在三峽庫區長江一級支流湯溪河雲陽段監測到5尾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長江鱘和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評定為極度瀕危物種(CR)鳤2尾,這是科研人員首次在三峽庫區支流湯溪河水域監測到該物種。
長江鱘又名達氏鱘,主要分佈在長江中、上游的干支流,是國家一級保護野生動物、有“水中大熊貓”之稱。此前受水利工程建設等因素影響,長江鱘種群資源嚴重衰退,早在1988年就被列為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1998年被列入中國瀕危動物紅皮書。鳤魚的野外種群在20世紀末大量衰退,很多産區已數十年無該物種的活動記錄。
據了解,這次監測到的長江鱘體呈梭形;頭呈楔形,蓋有菱形骨片;體背部和側面呈灰褐色,背部亦有菱形骨片。5尾長江鱘全長在480至920毫米,體長在380至730毫米,體重在1990至 4350克;鳤體呈圓筒狀、細長,背鰭與臀鰭的基部為黃色,胸、腹鰭為紅色,尾鰭後緣為黑色。2尾平均體長29.6厘米,全長25.1厘米,體重144克;科研人員在測量完基礎生物學數據後,對其進行健康檢查,確保無傷後,漁政人員將其放歸原水域。
“我們通過採取科研捕撈的方式,主要在澎溪河和湯溪河兩個站位開展水生生物資源監測,摸清長江雲陽段生物多樣性家底。”西南大學長江流域水生生物資源監測團隊隊員高宣介紹,他們自6月8日開展長江流域重點水域水生生物資源監測調查工作以來,在澎溪河和湯溪河流域共發現30余種魚類,除上述兩類物種外,還監測到國家二級保護動物胭脂魚3尾、岩原鯉2尾。
珍稀瀕危物種監測的出現頻率逐年增加,得益於雲陽縣禁漁措施的執行。“我們持續水陸聯動執法,在長江重點流域和易發生非法捕撈區域開展零點行動,重點打擊以‘泥鰍釣’為主的生産性垂釣,嚴厲打擊涉漁三無船舶。”雲陽縣農業綜合行政執法支隊執法人員介紹,通過“生態損害賠償+行政處罰”的機制,成功促使違法者參與生態修復工作,包括放流超過16萬尾魚苗,進一步促進了水域生態的恢復與保護,確保長江水生生物資源穩定恢復,目前長江雲陽段記錄到的魚類種類達到150種。(譚啟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