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客在嬋東方店內挑選服裝。(受訪者供圖)
今年以來,“新中式”服飾火“出圈”:生産端,工廠為趕制訂單,“縫紉機踩冒煙了”;銷售端,服裝賣場中經常能看到“新中式”的身影。
短短半年客戶增長約60%
這幾個月,重慶市榮昌區易合紡織有限公司董事長黃秀英頻繁往返於重慶和成都之間:在重慶推進夏布生産;去成都和打板師傅溝通討論新款旗袍、漢服的設計修改等問題。
“‘新中式’這波熱度來得很猛,從去年開始突然就紅了。”黃秀英説,公司從2016年開始做定制旗袍和漢服,受眾一般是40歲以上的消費者。隨着“國潮”元素被帶火後,年輕人對這類服飾有了更大的興趣。
“從去年開始,我們基本上都是生産改良旗袍、休閒旗袍,以及融入了新潮元素的漢服。”黃秀英説,比如把旗袍領口改低,將傳統的荷花紋飾用漸變紋路代替,用珍珠、琉璃來做盤扣,這些新元素頗受年輕人喜歡。
黃秀英算了一筆賬:一件衣服價格在500元至1000元不等,從去年下半年到現在,銷售額已超百萬元,公司門店也從重慶開到了成都、江西等地。
“做‘新中式’我們還在投石問路的階段。”黃秀英説,公司還在設計新産品,將國漫的元素和符號嫁接到旗袍和漢服上,同時計劃在服飾門店引入中式茶點等新消費場景。
接住“新中式”這波“潑天富貴”的還有在重慶經營了10多年的原創成衣定製品牌“嬋東方”。
2013年,韋婷婷創立了“嬋東方”原創成衣定製品牌,門店有300多平方米,致力於打造集設計、生産、銷售於一體的新中式原創服裝品牌,將傳統文化與東方美學進行融合,傳播東方美學,弘揚中國文化。
“從去年下半年到今年,來這兒定制的客戶大約增長了60%。”韋婷婷介紹,店內的“新中式”服裝主要分為適合日常穿搭的“時尚中國”類,以及適合茶藝、撫琴等傳統文化場景的“自在禪服”類,價格幾百元到上萬元不等。
關於消費者人群,韋婷婷也感受到明顯變化:“原來到我們店定制中式服裝的主要以35歲以上人群為主,從去年下半年開始,二三十歲的年輕顧客明顯增加。”
發貨周期從60天縮至48小時
比起實體店,電商對“新中式”這波流量感受來得更早一些。
“大概從2022年底開始,平均每個月要産出4個款才能滿足爆發式的需求。”漢服設計品牌“織造司”設計師蔡曉彤説,他們店在拼多多&&店舖SKU數(庫存量單位)已經突破3200個,問鼎女士漢服店舖暢銷榜。
“織造司”聯合創始人李孟遠回憶,早期行業裏,一條裙子下單後60天甚至更久才能發貨,而現在從業者大量涌入,産業鏈也更加完善,做到48小時發貨率的達70%。
拼多多數據顯示,近半年來,“新中式”服飾成交量和活躍商家迎來爆發式增長。
“如今,消費群不止90後、00後,30歲以上高知女性群體也非常喜歡,其在店舖馬面裙購買人群中的佔比接近50%。”李孟遠透露,現在甚至有六七十歲的阿姨也會來店舖買“新中式”。
快手數據顯示:今年一季度,快手電商“新中式”風格商品訂單量同比增長700%,其中漢服品類訂單量同比增長近300%,馬面裙訂單量同比增長超40倍。
品牌化平民化是未來趨勢
“服裝是文化的重要載體,‘新中式’服飾興起的原因在於其所代表的文化傳承和民族自信。”在重慶市宏觀經濟研究院宏觀經濟大數據實驗室副主任夏梁穎看來,“新中式”風格既符合當代時尚審美標準,又展示了傳統文化的精髓,所以帶動了“新中式”消費市場持續升溫。
中國紡織業聯合會數據顯示:2023年,“新中式”服飾市場規模已達10億元級別,近3年來相關産品商品交易總額增速超100%。
重慶本土服裝品牌如何抓住這一市場機遇?
夏梁穎認為,重慶本土服裝品牌企業需要加大在“新中式”服裝領域的研發投入和人才引進、培育力度,以中國文化、川渝文化為底蘊捕捉設計元素,結合年輕人穿戴喜好和特色需求,增強企業自主産品研發能力、原創設計能力,提升品牌的文化屬性、時尚度、實用性。
不過,也有業內人士認為,“新中式”服飾依然任重道遠。
“行業爆發式增長,肯定會出現魚龍混雜的情況,並且‘新中式’有一定門檻,需要文化積澱。”重慶工商大學應用經濟系主任李然建議,商家應注重産品質量,避免盲目追求數量和熱度而忽視産品質量。只有高質量的産品才能贏得消費者的信任和口碑,“新中式”服裝的本質是傳統文化在新時代的表達,因此商家在設計和生産過程中應尊重傳統文化,從中汲取靈感和力量,而不是簡單地複製或模仿,“品牌化、平民化是‘新中式’服裝市場不可避免的趨勢,商家應加強品牌建設,提高品牌知名度和美譽度,打造有特色的民族品牌。”
新重慶-重慶日報記者 邱小雅 周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