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正文
川渝年畫版畫“碰撞記”
2024年06月18日 09:58 來源: 重慶日報

  梁平年畫,人物神態生動。(梁平區文化遺産保護中心供圖)

  綦江農民版畫《腐乳山莊》。通訊員 黃袁媛 攝/視覺重慶

  四川省綿竹市孝德鎮綿竹年畫村,處處可見年畫元素。

  四川省綿竹市孝德鎮綿竹年畫村,前來打卡的游客絡繹不絕。

  四川省綿竹市孝德鎮綿竹年畫村,綿竹年畫國家級傳承人陳興才故居內,陳興才的孫子、綿竹木版年畫傳承人陳剛在雕琢一幅充滿煙火氣息的年畫木刻版。

  夏日的四川省綿竹市孝德鎮綿竹年畫村,綠樹蔥蘢,花木扶疏,鳥鳴清幽。

  走在村裏,只見墻上、路邊的雕塑,處處都有年畫的元素。

  三彩畫坊“年畫非遺體驗培訓基地”教室外的巨型白布上,成對繪製着全國各地傳統門神秦琼和尉遲恭的畫像。雖然是同樣的人物,卻在身形、表情、着色上有着顯著的差異。

  教室內,擺着十多張長條木桌,桌上的木版墨印未幹。前&白板上還保留着老師寫的拓印木版年畫的步驟——當天上午,有一批研學的學生才來體驗過。

  “我們既會介紹不同地域年畫的不同風格,也會讓娃娃們體驗拓印年畫。”綿竹年畫博物館非遺傳承人賈君正在向身邊的客人介紹綿竹年畫。

  而他身邊的客人來自重慶,分別是梁平區文化遺産保護中心主任陶斯平、綦江農民版畫院副院長黃袁媛。二人此行,是專門了解綿竹年畫的傳承與發展。

  雖然誕生時間不同、所處地域不同、創作風格不同,但綿竹年畫、梁平年畫與綦江農民版畫,均是版畫這一大類不同風格、流派的體現。

  散發着幽幽墨香的民間版畫,已走過了數百年甚至上千年的漫長歷程,成為“慢節奏”民間藝術品的代表。它們如何在“快節奏”的現代社會傳承下去,煥發出新的生命力?

 以市場主體發展“非遺”研學産業

  拾起教室裏桌上的年畫木版,賈君告訴來自重慶的同行,這是採用陽刻雕版方式的一塊木版。同行記者看到,這塊木版呈現的是一個頭戴龍帽的吉祥娃娃,肩挑寫有“福”字的燈籠,與青龍一同乘着祥雲,以示生肖龍年節日的喜慶吉祥。

  “綿竹年畫與梁平年畫、夾江年畫一起,並稱為四川三大年畫。”賈君介紹,綿竹年畫是刻成線版後手工彩繪,對比色使用較多,色彩飽滿而富有衝擊感。

  綿竹市綿竹年畫博物館館長李悅介紹,1949年後,綿竹年畫的發展有三個重要節點:上世紀六十年代,通過綿竹“年畫社”收集了一大批精美的古版,集聚了一批老手藝人,保存了綿竹年畫的“火種”;本世紀初,綿竹市鼓勵綿竹年畫博物館裏有一定經營能力的傳承人,以市場主體的方式創作、銷售年畫,並開發年畫衍生品;汶川大地震災後重建,負責援建綿竹的江蘇省為孝德鎮規劃了現在的年畫村,成為以綿竹年畫為核心的文化産業基地,並通過援建隊伍將綿竹年畫擴散到了全國各地。

  在三個節點中,最讓陶斯平感興趣的是第二點。“將年畫IP轉為産業,目前綿竹比我們做得更好一些。如果是民營企業作為主體,通過研學等形式進行推廣,企業會在傳承上下更多功夫,這樣非遺項目的活力會更強。”陶斯平説,如果只是傳承而不能讓傳承人以非遺項目維生,那麼這個項目的傳承也將缺乏活力,更難實現創新與發展,“現在梁平擁有5項國家級非遺項目,將這些項目整合起來進行綜合性的研學,發展空間更大。”

  “這幾年,研學成為非遺傳承的重要手段,越來越多的學校和家長願意通過研學讓娃娃體驗傳承文化,研學也迎來爆發式增長。”李悅説。

  “通過年畫村作為基地發展研學,讓更多非遺傳承人有更多收入,是一個很好的非遺傳承的思路。”徜徉在年畫村繪滿年畫人物的小巷中,黃袁媛對李悅提到的規劃年畫村、建設以年畫為核心的文化産業基地,有了深刻體會。

  綦江東溪古鎮是綦江農民版畫的發源地之一,古鎮裏有許多年畫元素。“但游客互動體驗感沒綿竹年畫村這麼強。”黃袁媛坦言,以年畫作為核心IP打造文旅融合的新村,這為綦江農民版畫的發展提供了新思路。

  畫、刻、印等環節,哪些適合加入研學環節中?每增加一個環節,會增加多少時間?老師如何教才能更好地讓娃娃們獲得體驗?李悅、賈君對重慶客人提供的研學方面的經驗,也非常感興趣。

  “我們現在主要是讓娃娃體驗拓印這個環節,還沒有開發出像梁平、綦江這樣有完整環節的研學項目。重慶同行的到來給我們提供了新的思路。”賈君坦承。

  聽説梁平和綦江針對幼兒園小朋友、大學生,開發出不同年齡段的研學課程後,賈君吃了一驚,尤其擔心刻版畫時刻刀的使用安全問題。

  當她聽説梁平、綦江的研學培訓班,是用鉛筆代替刻刀時,連説這是一個好辦法,“既保證了安全性,又讓娃娃們有更好的體驗感,兩全其美。”

  創新讓非遺項目與年輕人有更多共同語言

  黃澄澄的柚子挂在枝頭,柚樹壓彎了腰。幾位柚農正在忙着採摘,有的包着白頭巾,手腳並用爬上樹準備摘柚子;有的身穿藍底紅牡丹花襖,仰頭用帶了網兜的竹竿打柚子;有的在樹下將柚子裝進竹筐,臉上笑開了花……

  6月16日,在中央電視台“非遺中國”拍攝現場,除傳承的梁平年畫外,陶斯平還帶來了幾幅“新年畫”。濃艷的色彩、生動的表情、接地氣的場景,吸引了不少人的目光。

  “上次去綿竹收穫很多,特別是在如何創新年畫形式上,給了我很多 啟發。”陶斯平告訴記者,非遺在傳承的同時,也要與時俱進,才能在新的時代獲得新的生命力,“在綿竹年畫村,許多地方都能看到萌化版的年畫,這會讓非遺項目與年輕人有更多共同語言。”

  “和綿竹年畫村一樣,在綦江一些道路沿線的白墻上,也有不少綦江農民版畫。”黃袁媛説,但不同的是,綿竹年畫村白墻上,既有傳統風格的年畫,還有許多創新元素。她印象特別深刻的是,綿竹年畫村墻上畫的“漢服熊貓”。

  “這些都是年輕非遺傳承人章昉的作品。”李悅説,自上世紀九十年代以來,綿竹在推動民間傳承人發展時,就重點引入美術專業人才進行培養,讓綿竹年畫在保持傳統韻味的同時,也充滿了與時俱進的時代感,更為精美。

  今年35歲的章昉長着一張娃娃臉。她在大學裏學的是游戲動漫設計,畢業後被引入綿竹年畫館工作。最初,她也曾擔心動漫畫風與年畫差異較大,“但經過仔細揣摩,我發現年畫人物是將具有代表性的線條抽象出來,這與動漫人物創作有異曲同工之處。”

  2014年,綿竹舉辦的創新年畫大賽上,章昉將卡通風格“移植”進傳統年畫題材,創作出萌版年畫,一面世就吸引了大量年輕人的喜歡與關注。2018年是狗年,她創作了憨態可掬的沙皮狗和巴哥犬“擔綱”的“門神”,既突出了狗年的符號特徵,又讓傳統的年畫富有幽默感。

  章昉的萌版年畫,讓綿竹年畫獲得了更高知名度。

  現在,梁平區文化遺産保護中心在推廣傳承梁平年畫的同時,也鼓勵更多美術老師以及對美術感興趣的年輕人參與到年畫創作中,在現代生活中發現新題材,以梁平年畫的傳承風格創作出更多富有現代氣息的作品。

  在“非遺中國”拍攝現場,梁平年畫國家級非遺傳承人徐家輝帶來了自己學生所畫的年畫:頭戴珠鏈、身披彩衣的小羊,後腿直立,正張開雙臂準備擁抱大家;黃色的橘子綴滿枝頭,並加上“心想事橙”的變體字,讓普通的畫作有了祝福的含義……

  “現在的學生,悟性高,擅長觀察周邊的事物。他們用傳統手法創作出的作品,更符合年輕人的‘口味’,也讓梁平年畫走進更多人的心裏。”徐家輝説。

  據了解,梁平已將一所閒置的小學校舍改建成區級非遺保護傳承體驗基地,集中了梁平5項國家級非遺項目、26項市級非遺項目的展示與體驗。學生們可選擇“從一根竹子(造紙)到一張年畫(印製)”的全過程體驗。

  “這種綜合的體驗引入了不同的非遺項目,為學生們的創新提供了更多想象空間。”陶斯平説。

  “綦江農民版畫的題材非常廣泛,因此不同年齡段的人的作品,帶有不同的風格,也讓綦江農民版畫時刻都在創新。”黃袁媛説,綿竹讓有美術功底的年輕人參與到版畫創作中,也為綦江農民版畫在題材、創作手法等方面提供了更多新思路。

  文化元素“加持”推出更多衍生品

  高大的黃葛樹掩映着古樸的川東民居;民居內,小朋友們用鉛筆一筆一畫描繪着自己想象中的未來世界;一旁,戴着老花眼鏡的“大朋友”們,則小心翼翼地用筆刷往木版上填充色彩,畫出自己熟知的生活場景……

  綦江區東溪古鎮是綦江農民版畫的發源地之一。今年六一兒童節,綦江區農民版畫院在東溪版畫藝術街舉行了一次體驗活動,吸引不少當地業餘農民版畫家和小朋友參加。

  “活動中涌現出許多作品,生動、活潑,很有感染力。”黃袁媛告訴記者,如果能將其中的元素提煉出來,可以開發出很好的衍生品。

  綿竹年畫博物館對版權的保護和使用,給了綦江農民版畫不少有益的 啟發。從綿竹“取經”回來後,黃袁媛與綦江農民版畫院院長劉月商量過好幾次,如何借鑒綿竹的做法發展更廣泛意義上的文化産業。

  比如綿竹年畫近年來興起了“陶版”,即將年畫元素嵌入陶製品中,製成古樸的裝飾用淺浮雕、窗框等,被不少居民和古鎮大量採購;把綿竹年畫的元素與吉祥的寓意運用到綿竹白酒的包裝與宣傳上,生産出多款年畫酒,每年大量遠銷山東、江蘇等地。

  有文化元素的“加持”,産品銷路更好;有産品為載體,年畫從宣紙上走進生活,讓更多的人認識了綿竹年畫。

  在綿竹年畫村參觀時,李悅曾介紹,綿竹市綿竹年畫博物館將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收集到的古版、老版進行整理,將其中富有地域特色的版畫版權免費出讓給當地的文化企業;對於現代綿竹年畫作家的作品,則在商量使用年限、使用範圍後,由衍生品商家給予一定的版權費用,或在給予費用同時,對衍生品産生的收益按比例提成。

  “這是一個很好的辦法。它鼓勵年畫作者創作出更多精品,既有利於非遺項目的傳承與推廣,也讓更多普通消費者通過年畫衍生品、帶有年畫IP的消費品認識綿竹年畫。”黃袁媛説。

  目前,綦江區有數家利用綦江農民版畫IP進行文化産業開發的企業。但為避免版權糾紛,這些企業在研發産品時,都小心翼翼。“在某種程度上,這遲滯了當地文化産業的發展,版畫創作者也無法獲得更多資金支持。”黃袁媛説。

  下一步,綦江農民版畫將從經典作品中篩選出一批作品,或與日常消費品相結合,或突出某些元素開發成衍生品,通過綦江農民版畫院購買版權,供給企業進行公益性使用,讓版畫在保護中也獲得新的應用場景。

 >>

  綿竹年畫

  綿竹年畫又稱綿竹木版年畫,起源於北宋,興於明代,盛於清代,與天津楊柳青年畫、山東濰坊楊家埠木版年畫、蘇州桃花塢木版年畫齊名為中國四大年畫之一。在繪製風格上,綿竹年畫既承傳了唐代之前手工繪製年畫的製作風格,又繼承了唐代之後雕版印刷年畫的風格。和中國其他年畫一樣,首先是要刻成線版,但是線版在綿竹年畫中只起輪廓作用,從不套色製作。其最後完成全部靠手工彩繪,經過不同藝人的手筆,呈現出不同的風格,同一個藝人繪製不同的畫幅也會産生不同的趣味,與其他地區用色版套印年畫有明顯區別。

  梁平年畫

  梁平年畫起源於清初,人物造型古雅雍容,神態生動。尤其是門神畫人物,誇大頭部突出五官,並且縮短下肢,“英雄無項,美女無肩,文人如釘,武夫如弓”。民間匠師在處理鼻子時,多用一特製的上小下大有如木杵的鼻子輪廓線板,印墨線於面部中央,然後以此為準,逐一畫出五官來,之後,在兩頰下部抹上兩道紅色,這是梁平木版年畫獨具的藝術特色。有的門神畫,在兩側下角通常任意增加1~5個小孩,整個畫面顯得穩重均衡。

  綦江農民版畫

  綦江農民版畫源於明清年間的木板年畫,是一種用刀子先在木板上雕刻出圖畫,再採用人工拓印而成的純手工製作。作品構圖明快,色彩艷麗,大都取材於廣大農民群眾的生産生活實踐,具有濃郁的民族民間風情和生活氣息。其表現手法在簡單傳授繪畫技法的基礎上,大量吸收了當地民族民間美術技法,諸如在民間廣為流傳的木雕、石刻、布貼、挑花、木板年畫、剪紙、藍印花布等表現手法,具有濃郁的民族民間風情和生活氣息,作品往往古樸稚拙,具有誇張浪漫的藝術效果和較高的藝術價值。

  新重慶-重慶日報記者 羅蕓

  圖片除署名外均由記者李雨恒攝/視覺重慶

編輯: 李華曾
版權所有 新華網重慶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