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鮮艾挂件銷量比去年有大幅增長,大概有14萬株。”近日,在重慶銅梁區少雲鎮石廟村的重慶真艾農業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真艾農業”),曬得微黑的陳平臉上滿是笑容。
陳平向游客介紹艾草産品(銅梁區融媒體中心供圖)
經過近十年的發展,陳平打造的真艾農業打響了“原鄉小艾”品牌,不僅帶動川渝兩地艾草種植,開發的30多款艾草衍生産品還遠銷國內外,把不起眼的艾草做成了致富的“大産業”。
返鄉創業種艾草
2014年,少雲鎮石廟村的鄉親們驚奇地聽説,村裏老陳家在外“掙大錢”的陳平要回來“種草”了。
“我選擇種植艾草絕不是一時衝動,是經過深思熟慮和充分調研的,光是考察産業都跑了30多萬公里。”當時,30歲出頭的陳平已經當了多年室內設計師,開始考慮自主創業。
通過網上查閱相關資料和實地探訪,陳平發現,2014年全國艾灸産業規模就已超過百億元,成為我國中醫藥産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多次前往河南、湖北、江浙等各地考察後,他回到老家開始試種艾草。
沒想到,反對聲音最大的卻是從小經常泡艾草水給他喝的母親:“農村人就拿這個艾草泡水喝,煮起洗澡除濕疹,還能指望這個掙錢?”
但是陳平主意已定。2014年底,他把自己和鄰居家的7畝閒置地開墾出來試種獲得成功。第二年的30多畝收成也不錯,第三年就擴大到200畝——隨後,陳平打算在少雲全鎮推廣規模化艾草種植。
“艾草全草都可以入藥,經濟價值很高,市場供不應求。而且艾草對土壤要求不高,農家院邊、田間地頭隨處可種,管理粗放不需要投入太多勞動力。”2017年,陳平正式成立重慶真艾農業有限公司,並向少雲鎮政府遞交了一份艾草種植規劃書,由他向村民提供艾草種苗和種植技術,形成規模化種植,並保證按市場價保底收購成熟艾草。
經過實地調查取樣、召開院壩會,鎮裏當年與陳平簽訂艾草種植合作協議,在石廟村、海棠村等6個村社的1300余畝坡地種植艾草。
養生産品遠銷國內外
然而,對陳平來説,種植收購艾草只是第一步,他的目標是生産與艾草相關的養生産品。2018年起,陳平在少雲鎮建立起生産車間,準備發展艾草加工産業。
最開始沒有設備、沒有技術,第一款産品就是最簡單的足浴包。但是量大價優的養生足浴包一投入市場就受到歡迎,這給了陳平很大信心,艾條、艾草枕頭等産品也相繼推出。
看著艾草不但能直接賣錢,還能加工成産品進商店,過去堅決反對的母親也來公司幫忙,以前持懷疑態度的村民爭着到家門口的車間打工增加收入。車間每年可帶動1000余戶超3000人就業,促進群眾戶均增收6000元以上。
陳平的艾草之路也趕上了鄉村振興的春風。這些年,銅梁&&了一系列政策措施,鼓勵將艾草這一資源優勢轉變為特色産業,“原鄉小艾”艾草品牌應勢推出。經過幾年的發展,如今,銅梁已在維新、安居、太平等鎮街發展3000多畝艾草基地。
不僅在銅梁,隨着公司獲評“重慶市級龍頭企業”“鄉村振興示範企業”,“原鄉小艾”品牌獲得“中國農産品百強標誌性品牌”“全國名特優新農産品”等榮譽,市內外有意種植艾草的種植戶也找到陳平學習技術。艾草種植漸成規模,重慶墊江、永川、彭水等地也發展起艾草種植,還擴大到四川鄰水、自貢等地。
隨着艾草種植面積的擴大,真艾農業從最初的1個車間擴大到3個,逐漸形成集艾草種植、加工、銷售於一體的全産業鏈,年加工艾草8000噸,高峰期務工人員能達到幾百人。産品也從最初的足浴包和艾條,增加到艾灸、艾香、艾草精油等30多款艾草深加工養生産品,僅艾草相關專利就達到13件。除了國內市場,部分産品還賣到了歐美、日韓和東南亞等地。
艾草産業鏈不斷延長
從2020年起,陳平就開始從事艾灸師的培訓,“老陳艾養身品傳統製作技藝”還入選銅梁區第四批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
2021年,“巴渝工匠”杯重慶市第四屆保健服務行業職業技能競賽在銅梁舉行。在銅梁區人力社保局的大力支持下,艾灸調理首次成為競賽項目,“原鄉小艾”的艾灸師隊伍參賽並取得了好成績。2023年,“銅梁艾灸師”上榜當年重慶市特色勞務品牌。
不僅如此,真艾農業參與制定的艾灸調理重慶地區標準也即將公布。這是重慶地區該行業的首個地區標準,將為艾灸提供一個建設、發展標準,促使艾灸調理向更加標準、規範、完善的方向發展。
真艾農業與各大高校的合作也逐漸鋪開。與重慶中藥研究院合作開發艾草品種,與重慶理工大學共同研究艾草食品加工,與重慶工商大學和藝術工程學院合作設計各産品外觀和包裝……上個月,重慶傳媒職業學院智慧健康學院也與真艾農業簽訂協議,學院將開設“艾灸師”課程,真艾農業不僅派人到校教學,還將為學生提供實習崗位。
陳平帶領青少年參觀艾草基地(銅梁區融媒體中心供圖)
“不斷延長産業鏈,從單純的賣産品擴展到各種運用場景,有助於市場推廣,有利於産品增值,解決更多人就業問題。”對艾草産業下一步的發展,陳平有自己的思考。
年輕群體對傳統文化的嚮往和熱情也讓陳平對艾草産業的未來充滿希望。下一步,他打算繼續通過發展區域合作夥伴、普及艾灸文化、培養艾灸師等方式,發掘川渝兩地的艾灸從業者,讓更多人愛上艾草,更好地傳承發揚傳統艾文化。(李慧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