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戰時期,侵華日軍對重慶實行無差別轟炸,人們向堅硬的防空洞尋求庇護,待轟炸過去,於廢墟上重建家園。也是在防空洞裏,重慶人詮釋了什麼叫“愈炸愈強”,從山壁崖間防空洞中製造的兵器,被源源不斷送上抗日戰場。
經歷了戰火硝煙,如今,城市中的防空洞有了很多可能:它們,可以是火鍋店,可以是書店,甚至可以是菜市場。
最近在重慶人氣頗高的防空洞背簍菜市,就位於紅土地附近的防空洞群之中。資料顯示,這些防空洞中的5個,便建於抗戰時期。
烽煙散去,昔日為躲避戰火抵抗外敵而建的防空洞,如今成為每週六不少市民前往趕場的打卡點。他們從這裡帶走的瓜果蔬菜,成為一家人團聚時餐桌上的一餐一飯。
抗日戰爭時期
這裡已有5個防空洞
按照資料記載,位於紅土地的這10多個防空洞有5個是抗戰時期留下來的。那時,防空洞是人們躲避轟炸的庇護所。據文史專家統計,抗戰結束時重慶城市人口100萬人左右,而防空洞能夠容納60萬人。
有一些防空洞還有別名,叫“抗戰生産洞”。為保存實力,不少兵工廠搬遷到防空洞裏進行生産。
以抗戰時期國內最大兵工廠兵工署二十一廠為例,資料記載,日軍轟炸時,時任廠長李承幹與工人們進入防空洞躲避。轟炸結束,空襲警報尚未完全解除,他們便奮不顧身地去救人、滅火、搶救機器設備。其間,郭沫若應邀為二十一兵工廠作詞寫廠歌,歌詞中寫道:“戰以止戰,兵以弭兵,正義的劍是為保衛和平。創造犀利的武器,爭取國防的安寧……”
當年,位於紅土地的這5個防空洞是否也承擔了這樣的功能?目前尚無相關資料印證,但當年郭沫若作詞的這首歌曲被傳唱至今,如今已成為長安汽車的廠歌。
三線建設時期
數百工人擴建12個洞
為何抗戰時期的5個防空洞到現在成了18個?長安汽車集團提供的一本老資料給出了答案。
長安汽車辦公室主任江愛群説,據廠史記載,位於紅土地的防空洞群落,除5個是抗戰時期留下的洞外,從上世紀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前期,工廠出動了500多名工人,在這5個防空洞的基礎上擴建了12個洞,前後耗時5年多。
江愛群介紹,和同時代重慶修建的其他防空洞一樣,這些防空洞是響應“三線建設”號召修建的,原打算修建好後將生産線搬入洞內。
此後,廠裏開啟了生産汽車的第一次創業。如今,距離當年擴建防空洞的時代已經過去了半個世紀,這些防空洞“重見天日”後被重新打造成了背簍菜市還有火鍋店等業態。
地道商業管理有限公司項目執行人左先生介紹,在接手項目之前,這些洞曾被當作倉庫使用,如存酒、作為培植菌菇的場所等。
左先生介紹,他們接手項目後進行摸底調查,發現這個防空洞群有防空洞18個,其中包含2個從紅土地貫穿到九街的防空洞,也有相對較小的連接大洞的“半截洞”。
新時期
背簍菜市洞裏開賣
6月1日清晨6點半,渝北石船鎮上的一些農戶開始挑起扁擔、背上背簍,坐上軌道4號線準備進城了,40多公里外的紅土地站是他們中一部分人的目的地。同一時刻,已有一些早起的市民來到防空洞背簍菜市,想買當天最新鮮的蔬菜。
臨近上午8點,工作人員拿出喇叭,喊着請市民為農戶們讓讓路。從4號線轉10號線,農戶們終於抵達目的地,為了盡快把凌晨採摘的最新鮮的蔬菜賣出去,怕沒有好位置,有農戶開始一路小跑。
其實農戶們的擔心有些多餘:防空洞背簍菜市一百多米長,6米寬,足以容納這些賣菜的農戶,而且買菜的市民多,農戶帶來的菜根本不愁賣。
70歲的樊登全大爺當天零點過就起床,下田掰了100多斤苞谷,清晨8點左右來到背簍菜市,9點左右苞谷就賣完了。他和鄰居相約一起坐軌道交通回家“補瞌睡”。他説:“這麼多苞谷在我們石船鎮的集市上,可能一天都賣不完,但這裡一個小時就賣完了。”跑這麼遠值不值?老人呵呵一笑,豎起了大拇指,“太值了,辛苦一天就有500多塊錢的收入”。他説,下周再來,依舊賣苞谷。
此前沒有固定賣菜的地方,樊登全吃過一些虧。城裏管得嚴,賣菜如果不在石船鎮就近賣,就只能到處“打遊擊”,過去沒有軌道交通,賣菜只能坐公交車,時間很緊,身體也很疲憊。
和樊登全一起趕到的,還有70歲的劉爺爺,他凌晨3點多就起床,摘下了最新鮮的絲瓜和豇豆,在這裡不到9點,東西也售賣一空。
很多家住附近的市民已經不是第一次來“趕場”,還有人從石坪橋換乘三次趕來買菜。70歲的張孃孃就是其中之一,她差不多上午8點左右就來了,她説這裡的菜“夠新鮮”。
新聞鏈結
80年風雲 記錄戰火烽煙也承載人間煙火
80年過去,穿越烽煙時代,來到21世紀,一個月前,這裡被打造成充滿人間煙火氣的背簍菜市。
從防空洞到背簍菜市,背後是很多人默默努力地付出。6月1日,背簍菜市迎來了第三次開市,按照自願原則,農戶們有人在沿途下車就近售賣,也有近30戶農戶選擇來到背簍菜市。此前兩次石船鎮都有工作人員為找不到路的農戶指路,工作人員張先生説,前往賣菜的農戶多是老人,因此有必要給老人帶路,同時,也需要現場看看市場是否還有需要完善的地方,以便於和相關方面再協調。
渝北區龍塔街道相關負責人出示了一個微信“協調群”的記錄。在群裏,來自石船鎮和龍塔街道以及背簍菜市項目的工作人員討論着買菜市民和農戶的需求。該負責人介紹,背簍菜市會有持續升級和改造。
龍塔街道有關負責人&&,之所以選址防空洞打造背簍菜市,除了冬暖夏涼,方便農戶和周邊居民外,還有一個好處就是離小區較遠,可以盡可能規避噪音污染。
左先生&&,在背簍菜市進場前,他們在防空洞裏安裝了照明系統,將泥沙地平整成了水泥地,在現場增加了新風機,目前正在加裝吊扇,現場用水設施也在加裝中。經過前期三次開市,洞內設施正在逐漸完善。這一切對菜農都是免費的,攤位費和清潔費都不收,在農戶撤場後,還會安排專門的工作人員清理菜葉以及其他垃圾。
“我們的初衷是助農,那就要把這些小事落到實處。”左先生説,在開市之初,他們擔心人流量不夠,還想出了“兜底”的辦法:印刷了一萬多元的代金券免費發放,領到的顧客到現場可以和農戶等價交易,農戶再找現場工作人員將代金券換成現金,算是拉拉人氣。不過背簍菜市第二次和第三次開市,眾多市民的熱情打消了大家的顧慮。
於是,重慶這座立體多維的城市又多了經典一幕:地下是載着乘客快速駛過的地鐵;坡頂是住滿居民的樓房;山體中間的防空洞內,從四面八方前來趕場的市民和坐軌道來賣菜的農戶,周六的清晨在這裡笑臉相逢……
此前暴火的地鐵“背簍專線”展現出了一個城市的溫度,現代化的地鐵裝得下公文包,也一定容得下菜背簍。
一座城市的防空洞,烽煙四起時能護佑一方百姓,和平年代中也承載人間煙火。
新重慶-上游新聞記者 鄒渝 冉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