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正文
集體經濟收入從0元到3000萬元——秀山縣平馬社區發展經驗入選“全球最佳”

  一個一腳踏三省的農村社區,其發展經驗入選“全球最佳”——日前,由中國國際扶貧中心、世界銀行、聯合國糧農組織等7家機構聯合發起的第四屆“全球減貧案例徵集活動”,公布了104個獲獎案例名單,重慶秀山縣洪安鎮平馬社區的發展經驗入選。

  平馬社區曾是秀山縣85個市級脫貧村之一,遠近聞名的“空殼村”。短短幾年時間,其集體經濟收入實現從0元到累計達3000萬元的重大突破,帶動了産業發展、集體和村民增收,反哺了公益事業,夯實了脫貧基礎。

  變化是如何發生的?重慶日報記者對此進行了調查採訪。

  發展茶業,實現人均一畝茶

  5月,秀山縣洪安鎮萬畝茶園綠芽豐盈,芽尖跳動,呈現出勃勃生機。走進洪安鎮平馬社區,村民們正背着茶簍穿梭在茶園中,採摘初夏的又一筐“致富茶”。

  “茶葉,一般不是4月就收尾了麼?”見狀,記者不禁發問。

  “春茶的確是最好的,但我們為了讓村民一直有事幹,在品種選擇上多做了一些考慮。”説起茶葉,平馬社區第一書記、來自中國農業銀行的董秀義打開了話匣子。

  地處渝黔鄂三省之交和川河蓋入口處的平馬社區,過去集體經濟收入一直挂零。“發展過火龍果、桃樹、獼猴桃等,都失敗了,老百姓對集體經濟發展有些灰心甚至抵觸。”董秀義説,但不發展如何讓老百姓的腰包鼓起來?

  經過觀察和專家論證,董秀義發現平馬社區地處北緯30°黃金産茶帶,土壤條件和溫濕度都適合種茶,於是便動了發展茶業的心思。

  鋻於老百姓此前吃過虧,平馬社區先是帶領部分群眾去湖北宜昌、四川雅安、貴州湄潭等地考察學習。“別人那裏茶業確實發展得好,老百姓也受益。”參觀後,社區居民田維鳳頗有感觸。

  眼見老百姓的心氣調動起來了,社區便採取了從取地於民到還地於民的發展方式。

  具體操作是,先是集體經濟組織從老百姓手裏流轉500畝土地作示範。等産業有一定雛形,老百姓的種茶技術也在示範基地裏得到操練後,再還地於民,讓老百姓在基地示範帶動下發展。茶葉品種上則選定了福鼎大白,因其採摘時間可從3月持續到8月底。

  從2019年至今,依託中國農行捐贈的490萬元幫扶資金,平馬社區的茶産業從零起步,規模達到3000畝,基本實現人均一畝茶。並且,茶園裏還試點建設了智能系統,實現智能巡檢、溫濕度監控、土壤成分監測、生物滅蟲、無人機管護、智慧大屏等智能管護模式,讓茶園成為了風景線。

  建設茶廠,讓老百姓腰包鼓起來

  茶葉剛種出來,銷售問題又擺在了社區面前。“剛開始沒有提前對接,只能坐等中間商上門收購,價格被壓得有點慘。”董秀義坦言,在中間商手中,春茶只能賣到120元/斤,夏茶的單價更是只有十幾元,比市場行情低20%以上。

  老百姓辛苦了一番,錢卻被中間商賺走了,質疑的聲音此起彼伏。“我就説別人種得好,我們這裡不見得。”“只管種不管銷,搞的是面子工程?”

  “話糙理不糙,照單全收。”董秀義説,老百姓的話讓他反思,如何才能把茶葉賣個好價錢。他注意到,周邊鄉鎮的群眾都有種植茶葉的習慣,但大多賣得不好,原因就是缺一個茶葉加工廠。

  董秀義眼前一亮:機會來了!

  利用中國農行提供的幫扶資金和行業主管部門的項目資金,平馬社區與相鄰的猛董村各出資50%,建起一個現代化的茶葉加工廠,實現從攤晾、殺青、揉捻、烘乾、提香、精製全流程機械化,補齊了從採摘、收儲、加工到精製的全産業鏈,將收益留在當地。

  家門口的茶廠,讓老百姓的收益有了保證。

  42歲的平馬社區翁家寨組居民張敏説:“過去沒有茶廠時,一兩塊錢一斤的秋茶都賣過,現在一斤秋茶至少能賣5塊錢。”她種植了3畝茶葉,現在每畝的收入有五六千元。

  加工出來的幹茶賣給誰?有了之前的教訓,董秀義提前對接了四川雅安的茶葉交易市場,很快打開銷售局面。“我們還成為了周邊幾個街鎮的茶葉加工中心,按照前5個月的加工量計算,今年可能要加工茶葉40萬斤,産值預計達到800萬元,其中留在村裏的利潤有20萬—30萬元。”他説。

  此外,在中國農行的指導下,平馬社區通過創新村集體經濟組織形式,創辦秀山縣首個村集體完全控股公司——重慶柏樹溪生態農業有限公司,大力發展農村電商貿易。截至目前,平馬社區的集體公司已收入3000萬元,純收益超過450萬元,成為秀山縣村集體經濟的“領頭羊”。

  反哺公益,讓困難群體真正得到實惠

  集體有了資金,該如何分配?

  “當時社區裏有兩種意見。”平馬社區黨支部書記、居委會主任王國清告訴記者,第一種是現金分紅,第二種則是對村裏的公益項目、困難群體進行補助。

  經過討論,社區否決了第一種方式。理由是,農業産業的利潤並不穩定,而且均分的方式是“撒胡椒面”,並沒有幫助到真正需要幫扶的對象。

  於是,村裏採取了幾種方式,讓集體經濟收益能夠為困難群體“托底”。

  一是針對全村22戶家庭特殊困難戶,每戶都得到集體公司提供的公益就業崗位幫扶,每戶每年能領到1.2萬元補貼;

  二是針對“一老一小”兩個群體,70歲以上的高齡老人每年都享有集體公司為他們購買的補充醫療保險,每人最高保額達350萬元,受益群眾272人,其中脫貧戶48人。而440名小學生每天都有一盒贈送的牛奶,每名學生都獲贈一套校服、每學年都有機會得到特殊獎學金激勵;

  三是全村650戶家庭,每戶都得到了集體公司贈送的血壓健康監測儀、每戶庭院獲贈兩盆鮮花綠植。

  這樣的分配方式,真正實現了“幫到點上、扶到根上”,也讓家家戶戶都受益。居民周萍的家裏有一個老人、三個小孩,其中兩個小孩上小學、一個上幼兒園,正是用錢的時候,她的老公在外地務工,收入不穩定。社區了解情況後,經過審核審議,將周萍選聘到公益崗位,及時為其提供了幫扶。

  董秀義説,下一步集體經濟反哺公益事業將繼續拓展範圍,除扶持個體外,還要聚焦改善鄉村人居環境和全面推行積分制,“希望通過這些公益項目,能為我們這個‘一腳踏三省’的農村社區持續夯實脫貧根基。”

編輯: 陶玉蓮
版權所有 新華網重慶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