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正文
彭水 把資源優勢轉為産業優勢 傾力打造“中國苕粉之都”

  彭水紅薯産業基地

  加工廠工人晾曬苕粉

  彭水晶絲苕粉産品

  世界苗鄉,養心彭水。上古時期,在彭水居住的苗族人民素有採食、加工塊根作物的傳統。老百姓將蕨類植物塊根加工為澱粉長久保存,稱為“都粑粉”,將澱粉烙成大餅狀裹緊切坨蒸食,稱為“都圈子”。

  二百多年前,適應能力強、産量高的紅薯被武陵山區烏江沿岸彭水人民大量種植。彭水人獨具匠心,將紅薯精心製作成一種獨特的美味,觀之晶瑩透亮,食之細滑如絲,冠以美名曰彭水晶絲苕粉,被譽為“山中珍寶”,馳名國內、遠銷海外。

  武陵山上種紅薯,烏江河畔打粉條。時光荏苒,歷史文化與現代生活交匯融合,勤勞智慧的彭水人立足産業基礎,搶抓發展機遇,培育壯大紅薯、中藥材、畜牧“一主兩輔”生態特色産業,做精做深“土特産”文章,推動紅薯産業全産品研發、全鏈條打造、全效益提升,使紅薯産業成為綜合生産能力強、産業鏈條完整、示範帶動面廣的強縣富民産業。

  讓一顆小小的紅薯迸發出促進農民增收、保障糧食安全的大能量,如今的彭水不斷推動紅薯産業高質量發展,打造名副其實的“中國苕粉之都”,力爭紅薯産業綜合産值達一百億元,一幅蝶變升級、融合發展的藍圖正逐漸變為現實。

  在深化特色培優中夯實基礎 用高品質薯種提升核心競爭力

  秀美武陵,生態優良。終年氣候溫和,雨量充沛,無霜期達311天,立體氣候特徵明顯,得天獨厚的資源稟賦使得彭水種植的紅薯富含膳食纖維、胡蘿蔔素、維生素群以及多種礦物質、微量元素,澱粉含量較高,是製作彭水晶絲苕粉系列産品的絕佳原材料。

  作為“中華薯業大縣”,家家都種紅薯的彭水人深諳薯種育苗、栽培的奧秘。薯種是紅薯産業發展的基礎,也是彭水提升紅薯産業核心競爭力的根本所在。一直以來,彭水深入實施“藏糧於地、藏糧於技”戰略,實行良田、良種、良技、良機、良制“五良”融合機制,建立政産學研用協同創新機制,加快紅薯優良品種和先進適用技術推廣應用,共同研發適應市場需求的高品質紅薯品種,紅薯成活率、産量和品質得到顯著提升,令産業發展硬實力愈發堅實。

  通過加強與國家甘薯産業技術體系、重慶市農科院、西南大學等專家團隊科創合作,彭水高標準建設紅薯産業技術研發中心,聘請國家甘薯産業技術體系首席科學家、高等院校專家7名,組建彭水專家工作站、博士工作站,形成“一心兩站”綜合技術服務體系。

  運用科學的紅薯種植技術標準和規範,彭水成功培育“彭蘇2號”“彭蘇6號”等9個特色薯種,大力推廣紅薯油菜輪作、玉米紅薯間作、烤煙紅薯套作等模式,重點圍繞高澱粉紅薯産業苗床培肥、壯苗培育、規範化栽植、病蟲害綜合防治等關鍵技術環節組織技術培訓。紅薯單株的産量可達800—1000克,最高畝産達3300公斤,鮮薯畝産量增産17.1%。

  農業新質生産力不斷涌動,大批熱愛紅薯、研究紅薯、加工紅薯的人和企業投身紅薯産業發展,激活了彭水紅薯産業蝶變升級的一池春水。全縣紅薯種植面積30萬畝,建成紅薯種植核心基地16個、生産加工主體32家,年加工鮮薯16.8萬噸,生産紅薯澱粉3萬噸,全産業鏈年産值達8億元。

  在突出全鏈發展中升級業態 持續釋放“紅薯+”倍增效應

  近段時間,位於彭水縣新田鎮石龍村的利源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的紅薯加工車間內一片忙碌,料槽、洗薯機、懸泥棒、分離機等機械設備不停運轉,對紅薯進行清洗、碾碎,沉澱為紅薯澱粉。工人將紅薯水粉通過機器蒸熟、壓製成型,經過剪切成條,晾曬、稱重、包裝等系列程序,一箱箱彭水晶絲苕粉方能完成神奇的蛻變。

  乘着提速提質食品及農産品加工産業的東風,彭水實施“育龍計劃”和企業“小升規”行動,着力培育和引進一批産業鏈條長、市場競爭力強、品牌影響力大的“鏈主”企業。豐富生態觀光、文化體驗、休閒度假、文創産品等“紅薯+”業態,推動農文商旅深度融合,釋放産業倍增效應,進一步延長紅薯産業鏈、價值鏈。

  圍繞産業鏈條開展精準招商,彭水完善産業鏈圖譜和招商地圖,加快建設紅薯加工産業園、紅薯産業物流園、紅薯現代産業園。招引落地河南天豫薯業、福建宏綠、福建薯之味等龍頭企業5家,建成紅薯加工生産線15條,加快推進37條(套)新生産線落地,今年一季度食品及農産品加工産業投資增長2倍。

  在龍頭企業的帶動下,彭水積極引進培育一批紅薯加工、預製菜生産、包裝設計、商貿物流等上下游配套企業。同步抓好紅薯加工中小微企業發展,引導縣內紅薯産品加工企業開展技術改造、裝備升級、模式創新。創新開發紅薯系列産品,推出酸辣粉、紅薯幹、紅薯片等紅薯産品,加強醫藥、化工、釀酒、保健等行業的深加工産品研發,持續深挖産品附加值。

  此外,依託蚩尤九黎城、阿依河、摩圍山等旅游景區,彭水創新推出彭水晶絲苕粉系列特色菜品,不斷豐富集觀光基地、非遺工坊、苕粉美食街等為一體的旅游業態,讓紅薯産業為文化旅游賦能添彩。

  在加強品牌建設中樹立口碑 做靚彭水晶絲苕粉“金名片”

  農業品牌是農業農村現代化的重要標誌。頭戴牛角冠、腰圍薯葉裙的彭水晶絲苕粉標識亮相第十五屆中國(重慶)火鍋美食文化節,並榮獲重慶火鍋“十大爆品食材”等4項殊榮5個獎項;彭水晶絲苕粉獲評中國農業新銳品牌30強;借助廣州巴星南沙國際郵輪母港&&,把彭水晶絲苕粉旗艦産品推出國門……近年來,彭水將紅薯産業發展深度融入共建“一帶一路”、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等國家重大決策部署,抓好農産品“三品一標”四大行動,大力實施“區域公用品牌+企業産品品牌”的母子品牌戰略,令彭水晶絲苕粉日漸成為凸顯地域特色、文化價值、區域發展的金名片。

  加快形成具有彭水辨識度的紅薯品牌,彭水制定彭水晶絲苕粉區域公用品牌管理辦法和質量標準體系,踴躍參與國家標準、國際標準制定。為不斷積累品牌資産,彭水打響品牌閃電戰、市場攻堅戰、宣傳陣地戰,謀劃舉辦彭水晶絲苕粉品牌戰略發布會、電商直播節等,在媒體日常宣傳、旅游景點廣告牌等中植入彭水晶絲苕粉元素,努力營造品牌創建氛圍,力求用品質和品牌形成良好的市場口碑。

  隨着專賣市場、電子交易、物流配送為一體的産品銷售體系日臻完善,彭水晶絲苕粉實現“買全國賣全國”。“鬱山牌”“龍須”“純真”“百業興”等系列品牌的紅薯産品迅速走紅,備受消費者青睞。品牌價值再提升、市場渠道更寬廣,成功創建全國地理商標1個(彭水紅薯)、重慶市綠色食品認證15個、重慶市著名商標1個(“鬱山牌”晶絲薯粉),長期隱於深山的彭水晶絲苕粉,正以全新的面貌走入大眾視野。

  在推動強村富民中增加效益 優化營商環境促進增收致富

  時下正值紅薯苗移栽關鍵期。近日,在鬱山鎮鐘鼓村,村民正搶抓農時,從育苗基地將紅薯秧苗進行起苗換土移栽,田間地頭一派忙碌景象。

  為提高農戶種植積極性,彭水採取利好政策鼓勵農戶參與紅薯種植,推動“家家在種薯”向“鄉鄉成規模”轉變。其中,畝産達到2200公斤可獲得高産高效補貼150元,大戶補貼為每畝25元,收購補貼每公斤1毛錢,種植大戶最多的有六七百畝,收購價每斤0.45元保底。

  今年,鐘鼓村全村的耕地面積約6000畝,其中5000畝將用於紅薯種植。村裏還建起了紅薯加工廠,村民們不僅增加了務工機會,紅薯銷售也更為便捷,現在鐘鼓村戶均年增收達1500元以上。

  鐘鼓村發展紅薯産業走上強村富民之路,也是彭水全面促進農民增收致富的生動實踐。近年來,彭水厚植營商環境沃土,適時&&以獎代補、先建後補、貸款貼息等獎補政策,重點支持紅薯品種培育、種植加工、産品研發、市場營銷等關鍵環節,引導村集體經濟組織發展紅薯産業並開展合作經營,千方百計幫助企業解決難題,實現企業增效、農民增收、經濟發展同頻共振。

  為讓農民群眾可感可及、得到實惠,彭水完善農民利益聯結機制,建立黨建引領“産業村長”幫帶機制。探索片區土地集中和片區項目集中“兩個集中”,鼓勵支持企業向群眾效益分紅、二次分紅、梯度分紅,訂單定向開展農民工技能培訓,拓寬農民就地就近就業渠道,培育壯大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帶動10萬餘戶農戶增收。

  為讓企業發展輕裝上陣、信心更足,彭水繼續實行市管幹部“三&&兩包保一專班一牽頭”制度,落實常態化服務企業機制,全面推行首接制、一站式服務,全力加強物流、資金、用工以及水電氣等生産要素保障,盡最大的努力為紅薯産業項目落地提供最優質的服務,力爭項目早落地、早達産、早見效。

  將紅薯産業做大做強做精做特,一顆小紅薯正成長為彭水的富民大産業,彭水加快建設生態綠色産品供給地,把鄉村特色資源優勢轉為農業産業優勢,一曲山區民族地區強縣富民現代化的新樂章正在彭水大地回蕩。

  名詞解釋>>>

  中國苕粉之都“1631”發展思路

  當前,彭水正聚焦“1631”發展思路,努力將彭水建成全國苕粉産能與産量領先、全國薯旅苗文化融合最緊、全國紅薯大健康産業先行、川渝火鍋苕粉市場佔有率最高的“中國苕粉之都”。

  “1631”發展思路

  “1”

  傾力打造“中國苕粉之都”一個目標;

  “6”

  構建“組織體系、産業體系、品牌體系、政策體系、科研體系、責任體系”六大體系;

  “3”

  聚焦建設“現代紅薯産業園、紅薯精深加工園、紅薯商貿物流園”三項重點;

  “1”

  實現綜合産值一百億元。(劉茂嬌 陳鈺樺 圖片由彭水縣融媒體中心提供)

編輯: 劉磊
版權所有 新華網重慶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