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正文
火鍋進村 “網紅”如何變“長紅”?

江津區永興鎮黃莊村的油菜火鍋。(受訪者供圖)

  作為打開鄉村的一種全新方式,今年以來,“火鍋進村”不斷刷新我們的“朋友圈”,連續好幾個月,排進了同城話題榜前十名,成為大家討論關注的一個熱門話題。

  “火鍋進村”通過提供新的消費場景和優質健康的食材,滿足了新的消費需求。同時,這項産業還盤活了農村閒置住房,帶動當地農産品銷售、解決當地農民就近務工等,成為賦能鄉村振興的一種新業態。

  火鍋是重慶極具辨識度、有全國影響力的産業,鄉村應該如何承接好這項産業,帶動當地的産業振興?近日,重慶日報記者進行了採訪調查。

  李國鋮沒有想到,從農村進重慶主城,在經營了12年的火鍋之後,又在2016年回到農村開火鍋店。現在,這家原生態花園火鍋成功“出圈”,成為遠近聞名的網紅打卡地。

  “上周末‘六一’兒童節,樹林間到處都是人,要不預訂根本就沒座。”6月3日北碚區北溫泉街道人民村棗林裏花園火鍋店負責人李國鋮介紹説,周末及節假日,他的花園火鍋常常是一桌難求,有的食客還是從其他區縣慕名而來,排隊也要吃上一頓鄉村火鍋。

  排隊吃火鍋的場景,如果出現在城裏並不稀奇,一家鄉村店舖能有如此盛況,卻着實耐人尋味。李國鋮堅信:“火鍋進村”代表的是一種人與大自然親近的新型消費方式,有着廣闊的市場空間。

  原生態的消費場景、新鮮優質的食材——

  城裏遍地開花的火鍋進了村

  在棗林裏花園火鍋——棗樹、花卉綠植等將鋼架支起的遮陽棚圍住,從外面看,根本看不出這裡在經營火鍋,還以為走進了一處生意盎然的花園。

  “這裡火鍋主要有兩種消費場景,一種是在棗林間的露天火鍋,另一種是由農房改造的室內火鍋。”李國鋮饒有興致地講起這家花園火鍋的由來。

  家住北碚區靜觀鎮的李國鋮,2004年來到重慶城區,先後開了5家火鍋館。隨着競爭的加劇,他發現食客對火鍋消費有了不少新需求,比如味道、食材、消費場景等。

  “為了在競爭中勝出,我們在火鍋館裏打造了假山園林景觀,但不論怎麼裝飾,總覺得不自然。”李國鋮説,由於出生在靜觀的苗木世家,他從小就對園林的修剪、裝飾很在行,於是便決定把火鍋館“搬”回鄉村經營。2016年底,一個以1000多棵棗樹等綠植為消費場景的花園火鍋在人民村開業。

  由於花園火鍋重點展現了鄉村獨有的消費場景,很快便一炮走紅,成為當地食客爭相打卡的網紅地。“在這裡,可以一邊吃火鍋,一邊享受大自然原生態的景色,與城裏吃火鍋相比,這裡的心情更放鬆,令人印象深刻。所以我們寧願開一個多小時車,也要到這村裏來吃一頓火鍋。”食客趙琴説。

  火鍋能夠開到鄉村,除了原生態的消費場景外,優質新鮮的食材也是重要原因之一,這一點巫溪縣通城鎮通城村“壩壩火鍋”店負責人宋祖成深有感觸。

  “壩壩火鍋”地處大巴山腹地,距離巫溪縣城近一小時車程。在不少人看來,在這裡開火鍋店,無疑是拿錢打水漂,而在老宋看來,區位條件的劣勢恰好是發展的優勢。“山裏植被繁茂,水和土壤污染少,種植的時令蔬菜綠色新鮮,能滿足食客對優質火鍋食材的需要。”

  老宋説,店裏的時令果蔬,絕大多數都是當地農民自己種的,他們提前接到火鍋店發去的訂單後,當天一早就去采收,然後再交給火鍋店,或由服務員領着客人,上菜農家的地裏採摘,再交由服務員清洗,真正做到了“從田間地頭直達餐桌”。

  老宋介紹,目前近半數的回頭客,都是衝着新鮮食材來的。同時,他們還把這種消費方式用手機記錄下來,在自媒體&&曬出,讓“壩壩火鍋”加速“出圈”,游客蜂擁而至,一個晚上常常要翻&一兩次。

  除了北碚棗林裏花園火鍋、巫溪“壩壩火鍋”,還涌現了渝北區興隆鎮牛皇村的稻田火鍋、江津區永興鎮黃莊村的油菜火鍋、巴南區南彭街道鴛鴦村的瀑布火鍋……隨着城市消費需求的升級和鄉村環境的不斷改善,“火鍋進村”已成為巴渝鄉村一種新的消費現象。

  季節性消費強、優質食材不足——

  這桌“火鍋”還差點“味兒”

  “火鍋進村”一頭連接生産端,一頭連接消費端。宋祖成推出的食材現摘體驗模式,不僅讓食客們吃到了優質新鮮的果蔬,還一定程度緩解了當地農産品的銷售難題。

  去年五一節“壩壩火鍋”店開業後,老宋經常開摩托車上李常兵家收購農産品。除保底收購蔬菜外,他也把土雞、苕粉、臘肉、幹洋芋片、桃子、李子等一起收購,李常兵再也不用為這些農産品找銷路四處奔波。

  在北碚區人民村,村民張永成夫婦將自家100多平方米的宅基地,租給了李國鋮經營花園火鍋店,他們也在火鍋店上班,老兩口一個月有6000多元收入。

  毫無疑問,“火鍋進村”對盤活閒置農房、帶動農産品銷售、解決村民務工就業發揮了作用,但接受記者採訪的火鍋店經營者均認為,“火鍋進村”要從“網紅”變為“長紅”,還面臨着重重困難。

  2022年,在江津城區負責火鍋營銷的陳強與江小白達成合作,利用後者的油菜花田打造一款油菜火鍋。當年3月底,油菜火鍋隆重推出,不出意外地火爆了朋友圈,前來體驗消費的游客接連不斷。

  “人流量確實大,但苦於花期太短,我們也想擴大油菜火鍋的規模,但一算賬,投入和産出不成正比,最後不得不選擇放棄。”回憶起油菜火鍋的盛況,陳強至今仍感到惋惜。

  陳強的無奈,渝北區興隆鎮牛皇村南北大院稻田火鍋負責人李波感同身受,“我就像只遷徙的鳥,春天、秋天村裏景色怡人,我就在村裏經營火鍋,冬天、夏天又回到城裏經營火鍋。”

  “火鍋和村裏其他産業一樣,原來也是要看天吃飯的。”李波不無幽默地説,由於季節性強,他的稻田火鍋只是“賺了吆喝”,並沒有多少利潤。

  與他們不同,李國鋮面臨的苦惱,卻是因為當地優質新鮮食材不足。

  在李國鋮看來,花園火鍋能“出圈”,最大的賣點除了消費場景外,還與食材品質好有關。“鄉村火鍋因為離田間地頭近,可以保證食材從田間地頭直達餐桌。另一方面,從農戶手中收購農産品,免去了中間商,成本更低。因而我們更願意購買農民生産的農産品。”李國鋮説。

  然而一份採購數據顯示:花園火鍋一天的食材採購支出在7000元左右,而他們一年從農民手中購買農産品的支出僅佔很小一部分。為何會出現這種情況?

  “我們也想帶動村民一起增收,但一方面村裏的土地有限,另一方面在家的村民也不多,因此我們只能捨近求遠,上城區農貿市場採購食材。”李國鋮説。

  增加體驗項目、拓展餐飲業態——

  讓“火鍋進村”實現可持續發展

  火鍋店經營者面臨的問題該如何解決?

  為降低季節性強的影響,北溫泉街道負責人向熙給出的方案是,充分發揮城區邊緣、縉雲山下獨特資源優勢,在人民村、金剛村全域,打造以“縉雲歸來”為主題的生態田園綜合體。同時布局“農本傳承”研學體驗園區、“百院星落”美食美宿集群6大産業項目,通過增加引流項目,增大鄉村火鍋的人流量。

  李波則在稻田增加了農耕體驗項目,比如稻田摸魚、稻田插秧、撻谷等;宋祖成在“壩壩火鍋”對面,打造了兒童娛樂設施和山地休閒景觀;李國鋮將花園火鍋的消費,拓展為以火鍋消費為主,燒烤、中餐為輔的餐飲結構,延長鄉村火鍋的經營時間。

  針對優質新鮮火鍋食材不足的問題,李國鋮的打算是與人民村或是北溫泉街道聯合成立“企業+村集體+街道”的強村公司,利用資金入股方式,與其他村的村集體,實現“飛地”抱團發展,帶動當地村民訂單化種植農産品,實現火鍋企業、村集體、村民三方共贏。

  在“火鍋進村”這條新賽道,重慶知名火鍋品牌劉一手火鍋也在加速進軍。他的想法是,利用自己在火鍋界的品牌影響力,在巴南鴛鴦村打造集火鍋優質食材展示、聯農帶農的訂單農業等,做成一個集火鍋消費體驗、場景消費、文化消費等於一體的鄉村火鍋品牌。

  “‘火鍋進村’還涉及到基礎設施建設和環保等方方面面的問題。”重慶理工大學管理學院教授張鳳太説,要讓鄉村火鍋從“網紅”變“長紅”,要處理好火鍋企業、村民和村集體之間的關係,實現企業、農戶、村集體“抱團發展”,讓火鍋産業成為激發鄉村振興的新引擎。

編輯: 韓夢霖
版權所有 新華網重慶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