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年前的大車前
一級保護植物紅豆杉
二級保護植物八角蓮
……
一張張泛黃的&紙
收藏着風貌如生的植物標本
記錄着枝繁葉茂的中國
6月5日是世界環境日
新華社“百聞不如一見”欄目
帶你走進重慶自然博物館
了解屬於中國的植物學故事
“凍齡”百年的植物
葉基生呈蓮座狀,平臥、斜展或直立
葉片為寬卵形至寬橢圓形
穗狀花序細圓柱狀
……
110多年前的大車前
被小心翼翼地保存下來
雖飽經風霜,但枝葉猶在
這是1915年採自南京金陵大學的植物標本
採集標籤上
漂亮的手寫英文
詳細記錄下它的科屬、習性
以及採集時間“July.15th 1915”
這份植物標本
穿越110年光陰
靜靜躺在重慶自然博物館植物標本庫中
雖然採集人和鑒定人的信息都有所缺失
植物的顏色早已褪去
但和其他珍貴的植物標本一同
延續着生命的意義
中國
是世界上生物多樣性最為豐富的國家之一
擁有森林、灌叢、草甸、草原、
荒漠、濕地等地球陸地生態系統
生長着多種多樣的植物
作為進行生物多樣性研究的重要工具
植物標本上保存的生物和遺傳信息
有助於人們理解植物如何適應不同環境
為建立基因庫
制定保護措施和保育計劃提供基礎數據
載於標本的植物學往事
重慶自然博物館標本室的前身
是1936年成立的中國西部科學院植物標本館
現收藏有植物標本近3萬件
眾多中國老一輩植物學家
採集鑒定了大量珍貴標本
將中國廣袤的林田濃縮於一頁頁標本中
胡先骕
中國近代植物學研究奠基人之一
也是中國最早的植物學領域留學生之一
1916年在美國獲得植物學學士學位後回國
他在寫給胡適的書札中吐露心聲
“未敢言治國平天下之道
而唯農林山澤之學是講也”
胡先骕、陳煥鏞、錢崇澍……
一位位植物學先驅們學成回國
調查植物、採集標本、建立植物學機構
足跡遍佈祖國的山川湖海
中國西部以豐富的自然資源
吸引了諸多植物學家前來調查採集
1930年中國西部科學院在重慶成立
之後8年,眾多植物學先賢
或田野採集,或伏案鑒定
在西部發現了許多不為人知的物種
並留下大量珍貴的標本
為感謝重慶的支持
採集的標本留下至少一份給當地收藏
用於研究和展覽
“一葉留渝,一葉報國”
如今這些“高齡”標本
被精心保護在重慶自然博物館裏
它們被放置在恒濕低氧儲藏櫃
通過泵入氮氣避免標本被蟲害損傷
自然博物館通過系統研究和數據分享
讓標本發揮更大的教育和研究作用
草木中的歷史與山河
2022年,重慶自然博物館研究人員
從1萬多份植物標本中選擇了182件
匯集成《中國西部科學院植物標本精品圖集1915-1939》
這些標本的採集和鑒定時間
集中在1915年-1939年
串聯了中國西部科學院經歷的重要歷史時刻
在其中
博物館研究員張虹發現了自己的碩士生導師何鑄
於1962年鑒定的標本
那是一片採自1931年的垂穗石松
“這一批植物臘葉標本
早已跨越自然標本的屬性
成為具有歷史和科學價值的文物
作為人文遺産
見證了代代相傳的科學家精神”
如今,這些標本的“後代”
正鬱鬱蔥蔥地生長在華夏大地上
在博物館裏可見的
在大自然中也常見
見證了中國多年來踐行生態保護的決心
一頁頁歷經歲月拂照的標本
延綿着中國的綠色記憶
書寫着植物學先輩的名字
見證了科學發展、歷史傳承
承載着中國人對環境保護的美好期待
枝繁葉茂的中國
生在山野,銘於館藏
將過去、現在與未來承於一脈
監製:衛鐵民、張桂林
策劃/製作:談昦玄、於曉蘇
記者:於曉蘇
標誌設計:謝雨(全國教育書畫協會會員)
編輯:齊菲
新華社對外部、新華社重慶分社聯合出品
特別鳴謝
重慶自然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