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正文
防空洞菜市折射重慶民生為大

五月二十五日,菜農將新鮮蔬菜挑進位於軌道交通十號線紅土地站附近的防空洞背簍菜市。

  不收攤位費,不要清潔費,防空洞背簍菜市場接駁“背簍專線”,菜農進城擺攤冬暖夏涼不淋雨,城區市民買菜更舒心,閒置場地盤活了……

  6月1日早上5點50分,70歲的渝北區石船鎮葛口村菜農樊登全,背起120多斤的玉米出門。30多分鐘後,他坐上了被稱為“背簍專線”的重慶軌道交通4號線,換乘10號線在紅土地站下車後,他直奔附近的一處防空洞,開始擺攤賣菜。

  和樊登全一樣,當天,石船鎮有30多戶菜農搭乘“背簍專線”來到防空洞賣菜。這裡,是專門為石船鎮菜農打造的防空洞背簍菜市場。上午8點剛過,防空洞裏就擠滿了人,現場討價還價聲不絕於耳,熱鬧非凡。

  菜農從農村乘坐地鐵前往城市繁華地段的防空洞裏賣菜,這在全國絕無僅有。其背後,有着怎樣的動人故事?

  為菜農提供便利催生“背簍專線”

  2022年6月以前,樊登全從來沒有坐過地鐵這樣的城市軌道交通列車。

  石船鎮位於渝北區東部,離市區有40多公里路程。過去,由於交通不便,樊登全賣菜首選趕場天去石船鎮場鎮。由於當地消費規模有限,他的蔬菜經常一連幾天都賣不完。

  為了多賣一點菜以補貼家用,樊登全也想過去繁華的觀音橋商圈賣菜,但路程得耗費近3個小時,並且還要花費13塊錢的小客車費。等趕到了菜市場,人早已疲憊不堪,且已錯過了賣菜的“黃金時間”,最後往往只能賣幾十塊錢就得往回趕。迫不得已,多年來,樊登全只能堅守在石船鎮這片小小的“陣地”上。

  2022年6月,伴隨着重慶城市交通建設的步伐,重慶軌道交通4號線二期開通了,樊登全他們村口,從此有了地鐵站。

  按照相關政策,重慶市行政區域內,年滿65周歲的老人,可以免費乘坐地鐵。當地像樊登全這樣的適齡老人經常去乘坐4號線。後來,有人在坐地鐵之餘順便帶了點野蔥去沿途賣。沒想到,野蔥出奇地搶手。就這樣,石船鎮的菜農們,漸漸習慣了坐地鐵去賣菜。

  為了給菜農提供方便,地鐵工作人員提供了力所能及的幫助。比如,石船站每天早上比預定的時間提前5分鐘打開閘門;菜農的背簍大多是敞口,不便過安檢儀器,工作人員便採取手持檢測儀器進行安檢等。慢慢地,4號線被網友親切稱為“背簍專線”。

  防空洞菜市不收攤位費清潔費

  作為“背簍專線”的常客,樊登全每週要出去賣三四次菜。前不久,他家的玉米又收了一茬,他打算去觀音橋建興農貿市場,賣個好價錢。

  當天早上8點,他氣喘吁吁趕到農貿市場,攤位早已被佔滿,想找個下腳的地方都成問題。不得已,他在垃圾桶旁的空位放下了背篼。但賣了一上午,玉米還剩一半。

  由於沒有固定的賣菜場所,下了地鐵後,樊登全他們只能到處“打遊擊”。“城裏的菜市場攤位打擠,在馬路邊擺又不符合規定,大家一直都很為難。”石船鎮副鎮長張平無奈地説。

  事實上,為幫菜農解決賣菜“打遊擊”的問題,石船鎮不是沒想過辦法,光是張平就帶隊去協調過好幾個中心城區核心位置的菜市場,但都是無功而返。“菜市場都是經營性場所,我們去溝通,希望別人劃一片地給石船的菜農免費賣菜,但其他交了攤位費、清潔費的商販會怎麼想?”張平説。

  當大家一籌莫展之際,張平聽説重慶地道商業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地道商業)租用的防空洞還有閒置的。今年“五一”節前夕,張平帶隊與地道商業總經理梁煥洽談此事。隨即,梁煥&&願意拿出一個700多平方米體量的閒置防空洞,免費提供給石船鎮菜農作為固定的菜市。

  不收攤位費,不要清潔費,明擺着的虧本生意,企業為什麼要做?梁煥算過一筆賬,一週開一次菜市,每次只佔用幾個小時,企業花不了多大成本,卻能解決菜農的一個大問題,也算是盡了一份社會責任,同時還能把防空洞閒置的場地盤活,可謂一舉多得。

  與傳統菜市場相比,防空洞背簍菜市冬暖夏涼,還能避免日曬雨淋。雙方一拍即合。為了讓防空洞背簍市場一炮打響,張平、梁煥他們想到了引流的辦法:地道商業印製了1.6萬元貨值的菜券,拿到周邊街道、社區去發給居民。菜券有3元、5元、8元三種不同的面額,菜農收到券後,可以在地道商業兌換成現金。

  同時,防空洞菜市場所在的渝北區龍塔街道辦事處,也積極組織轄區內社區居委會,通過社區微信群向居民推送防空洞背簍菜市場即將開市的消息。

  經過充分準備,5月18日,防空洞背簍菜市場首次開市。石船鎮組織了葛口村等多個村的30多戶菜農去趕集,每個村的村幹部跟着一起,樊登全也背着70多斤甜糯玉米去了。

  “當天下了大雨,但防空洞裏一點兒都不濕,三塊五一斤的苞谷,很快就脫銷了,剩下的一點蔬菜,地道商業也給我兜底購買了。”樊登全説。

  由於開局良好,5月25日、6月1日防空洞背簍菜市場又開放了兩次,吸引了更多菜農前來,目前暫定是每週六開放。樊登全更是“全勤”,且菜一次比一次背得多。6月1日這天,他帶來的120多斤玉米、10來斤豇豆不到半個小時就賣完了,賣了400多塊錢。

  “小市場”裝着“大民生”

  石船鎮下轄21個行政村、3個社區,目前,已有近一半行政村的菜農依靠“背簍專線”和防空洞背簍菜市場賣菜。

  以葛口村為例:該村有農戶1260戶,幾乎家家戶戶都在種蔬菜、水果。其中,大部分是種植“小戶”,他們主要通過乘坐“背簍專線”去沿線菜市場和防空洞背簍菜市場賣菜。

  石船鎮葛口村黨總支書記胡平介紹,“背簍專線”開通前,該村種植“小戶”靠賣蔬菜或水果,少的收入只有1萬元左右,多的也只有二三萬元。但依靠“背簍專線”,近年來種植“小戶”的收入普遍增加了不少。去年,該村農戶少則增收3萬元,多則增收四五萬元。

  就拿樊登全來説,過去,由於蔬菜不好賣,他只種了1畝多地的蔬菜和水果,每年收入約1.5萬元。不過,自從“背簍專線”開通後,他逐年增加了種植面積。去年,他種了3畝蔬菜和水果,種植面積翻倍,收入了3萬多元。如今,隨着防空洞背簍菜市場進一步幫他打開了蔬菜銷路,他打算下一季還要多種植一兩畝蔬菜,賺取更多收入。

  “從‘背簍專線’到防空洞背簍菜市場,政府、企業協力辦了一件民生實事,解決了菜農賣菜難的問題,也為城市居民買菜帶來了方便。”重慶工商大學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協同發展中心研究員莫遠明認為,這是“中國式現代化,民生為大”的重慶實踐、重慶作為和重慶擔當,是重慶探索超大城市高品質、高效能精細化治理的微觀縮影,也是重慶作為現代化大都市溫暖包容、充滿煙火氣的精神本底。

  重慶大學經濟與工商管理學院教授廖成林認為,防空洞背簍菜市場,體現出重慶在落實民生實事方面既有“溫度”,也有創新,值得點讚。

  有“溫度”,體現在“小市場”裝着“大民生”:對於菜農來説,蔬菜能否順利賣掉,關乎着他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的提升。為幫助石船鎮菜農解決賣菜的難題,政府、企業等相關各方以民生價值為主線條來思考問題,通過有“溫度”的執政、有“溫度”的服務,攜手打造了防空洞背簍菜市場。

  有創新,體現在相關各方通過一種跨界的思維,利用已有的軌道交通線和防空洞,創造了新的場所——防空洞背簍菜市場。廖成林説,在很多城市,背簍是上不了軌道交通列車的,但重慶打破了這樣的禁忌,相關方面以包容的心態、寬廣的胸懷,為背着背簍去賣菜的菜農提供了乘坐軌道交通列車的便利,這在全國是獨一無二的。

  同時,防空洞作為一種特殊的場所,近年來在重慶雖然進行了諸多商業化利用,但用作菜市場還是頭一次。這也是一種突破,從目前公開的信息來看,這也是全國僅有的。

  重慶第二師範學院重慶文旅發展研究中心主任羅茲柏認為,防空洞有歷史、有文化,極具重慶特色,在防空洞裏打造菜市場,形成了具有重慶辨識度的“農商文旅”融合的生活場景,有望成為重慶下一個熱門打卡地。

編輯: 韓夢霖
版權所有 新華網重慶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