務工村民們正在上架菌包。記者 於鵬程 攝\視覺重慶
5月30日,石柱土家族自治縣石家鄉黃龍村的食用菌種植基地,69座塑料大棚和加工廠錯落有致地搭建在田間地頭。務工村民有的駕駛叉車在轉運菌棒,有的在擺放菌棒,有的在採摘新鮮平菇,現場一派忙碌的景象。
“以前,這裡都是閒置多年的田地,到處雜草叢生。”黃龍村駐村工作隊第一書記唐偉説。
改變開始於2022年,黃龍村鄉村振興駐村工作隊和村支“兩委”採取的“三聯三共”發展模式,通過引進企業建設食用菌産業基地,盤活閒置的土地、資金、勞動力。據悉,該基地自去年7月投産以來,全年産值600余萬元,預計今年産值將超千萬元。
“聯股共融”建立合作模式
黃龍村位於七曜山脈,平均海拔1200米,由於山高坡陡,耕地稀少,很難實現機械化作業,人工耕種勞動強度大、成本高且收益低,村裏年輕人大多選擇外出務工。特別是廟壩組,因在家勞動力不足,部分土地長期閒置。
為充分利用好土地資源,2022年4月,在時任黃龍村駐村工作隊第一書記巨建兵的帶領下,13名黨員“眾籌”建設了50余畝的金西瓜種植示範片,為村民們帶來了不錯的收益。但廟壩組石盤(小地名)仍有80余畝“雞窩地”“巴掌田”閒置。在金西瓜種植示範片建設取得了成效後,村支兩委多次開會討論如何盤活這些閒置地。
“地塊分散,個人種植難度大,是否可以考慮引入企業集中種植?”在村支兩委的會議上,巨建兵這一提議引起了大家的共鳴。
巨建兵進一步提出:“我們不僅要種植,還要打造整條産業鏈。”這個想法迅速得到了大家的支持。隨後,發展食用菌産業的計劃逐漸清晰。
“我們可以聯合周邊村,共同出資建設。”黃龍村黨支部書記田寧發説,2022年11月,石家鄉成功引入了石柱農業發展有限公司,黃龍村和鳳凰村各出資70萬元,採取“公司+村集體+基地+農戶”合作模式,在廟壩組流轉了80余畝閒置地,打造了一個集研發、培訓、生産、加工、銷售於一體的食用菌産業基地。
“聯建共築”組建服務黨支部
“11月開工,次年7月就能全面投産,這麼快的效率,黨員幹部真是幫了大忙。”企業負責人陶友福直言,從項目開工到投産,再到日常運營、市場開發和人力調配,黨員幹部的協助不可或缺。
2022年11月,黃龍村牽頭成立了由農業公司、黃龍村、鳳凰村黨員和食用菌基地務工黨員共同組成的13人特色功能型黨支部,直接負責企業服務,解決各類生産難題。
在食用菌項目進場前,村民們都心存觀望,不願意把土地流轉出來,“以前沒這麼幹過,誰曉得靠不靠譜哦?”
反對意見最大的是村民劉天龍和譚武傑,“要是企業搞不起來,那我的地啷個辦哎?”
面對村民的質疑和反對,黨員劉順明、崔吉春多次上門協調勸説。劉天龍和譚武傑最終同意按照每畝400元的價格把土地流轉出來。
石家鄉組織委員馬玉平説,現在石家鄉建立了“1+X+2”聯合走訪模式,定期會有一名主要負責領導帶涉及的行業科室負責人,會同2名村幹部每月到企業實地解決問題,幫助企業解決生産難題。
“聯心共謀”帶動民、企、村共贏
確定了種什麼,建好了産業鏈,接下來就是如何發揮帶動效應,促進村民共富。
“我們就近吸納群眾務工,按照每天80元—100元的酬勞,聘請流轉了土地的群眾在家門口就業,實現‘打一份工掙兩份錢’。”陶友福告訴記者,目前基地已經全面投産,可安置長期就業人員30餘人。
從去年7月基地正式投用以來,村民何治蘋就在這裡務工,務工收入兩萬多元。“我們在這裡就近務工,既能照顧家人,同時還有務工和流轉費兩筆收入,真是兩全其美。”
“産業的帶動效益十分明顯,每到豐産時期,周邊村子的閒置勞動力也會來此務工。”田寧發介紹,每當企業需要用工時就會把具體要求向村委提出,由村委統一組織進行調配,除了固定長期就業的30多人,基地全年季節性用工可達5000餘人次。
據了解,從今年1月至今,企業已支付村民務工工資30余萬元,並為黃龍村、鳳凰村兩個村集體分別帶來12.6萬元和16.8萬元的分紅收益。
“現在每年平菇、香菇上架總量可達到150萬棒,種植羊肚菌在20畝左右,預計年産菌300萬斤以上,年生産總産值約1000萬元。”陶友福説,除了直接聘請勞動力務工,基地還會直接從村民手中購買玉米秸稈等原材料製作菌棒,助居民增收的同時走綠色發展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