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正文
鄉村CEO的十八般武藝

  何書勤(左)在城口縣北屏鄉太平社區草莓種植基地走訪調研。(受訪者供圖)

  經營民宿多年的劉曉波(左一)與潼南區小舟村村民查看蔬菜生長情況並商議採摘價格。(受訪者供圖)

  南川區河圖鎮中圖村村支書唐科忠操作旋耕機耕地。通訊員 陳珊 攝/視覺重慶

  近日,“千萬工程”發源地浙江啟動了2024年度“浙江千名鄉村CEO培養計劃”,並給出了學員學費、培訓費、資料費、食宿費全免的福利,足見對“鄉村CEO”這一群體的重視。

  鄉村CEO是指“愛農業、懂技術、善經營”的專門人才,通俗而言就是來幫村裏“做生意”的。

  新時代鄉村振興,急需經營類人才。近年來,重慶涌現出了不少“鄉村CEO”,有的是鄉村聘請的專業經營人才,有的是身懷一技之長的鄉村創業者,有的則是土生土長的農村能人。他們把人才、資本、技術、項目等不斷帶到鄉村,賦予鄉村新的活力。

  提到CEO,不少人腦海裏首先閃現的是都市精英的形象,他們銳意創新、敢闖敢幹,帶領企業在商場上披荊斬棘、發展壯大。

  近年來,隨着鄉村振興全面推進,不少人才開始投身鄉村這片熱土,漸漸衍生出了“鄉村CEO”這一新職業。

  當“CEO”與“鄉村”搭配在一起,聽起來似乎“又土又潮”,但究其本質,仍然是要“做生意”。在這群愛農業、懂技術、善經營的“鄉村CEO”眼裏,一個村子就仿若一家企業,他們要做的就是利用自己的專業、知識和眼界,盤活村裏的資源,讓一個村莊做大做強。

  在重慶,“鄉村CEO”是一支怎樣的隊伍?他們又是如何做活鄉村生意的?

  專業人士成為總經理

  領着農民“闖市場”

  今年,已是何書勤在城口當“鄉村CEO”的第3個年頭了。他來的那一年,還沒有“鄉村CEO”這個概念。

  2021年,何書勤離開重慶農業擔保有限公司,接下了城口縣的“英雄帖”,擔任城口縣大巴山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管理公司總經理,公司由全縣190個村集體經濟組織構成。

  20萬元左右的年薪、提成激勵機制以及城口優越的生態環境,是吸引何書勤的主要因素。他認為,一定能在這裡幹出一番事業來:“好生態肯定能産出好東西,但就是資源太碎片化,需要人來整合及對接市場。”

  “什麼是市場化?”聽到這個新理念時,村民們面面相覷。何書勤只能從“CEO”秒變“業務員”,他每天拎着一個公文包行走在鄉村,以部分村集體託管給公司的資金作為啟動金,到村裏“拉業務”,主動給村集體策劃産業項目。

  投資養殖大戶改造生産設施、為村集體牽線搭橋引進業主開辦民宿、和村集體合股賣飼料……何書勤從一個個項目入手,帶領村民逐步與市場化發展“接軌”。

  治平鄉新紅村的致富帶頭人李文成就體會了一番市場化的滋味。李文成做臘肉10餘年了,已從家庭小作坊升級到擁有養殖場和專門臘肉炕房的“2.0”版本,年産臘肉10余噸,於是便想進一步升級為“3.0”版本——建新的生産線,在縣城開一家門店,把臘肉賣進商超。

  接到李文成的訴求後,何書勤上門考察。一看,他家臘肉還是簡易包裝,沒有任何産品認證,一塊拎起來有五六斤重。“這不行,這肯定進不了商超。得改,按照市場需求改。”他對李文成直言。

  在何書勤指導下,李文成逐步對臘肉産品進行升級。大塊頭被改成1斤左右的小塊裝,産品申請了認證,增加了禮盒裝,註冊了“巴渝味”品牌。

  “多虧何總的指導,我現在有包裝、有品牌,還帶着産品去參加各種展銷會,效果好得很!”李文成説,去年臘肉銷售400余萬元,翻了近一番。

  何書勤做的事,正是千千萬萬個農村職業經理人正在做的:讓一個個鄉村産業,更適應市場需求。

  直播帶貨很流行,渝北區統景鎮職業經理人張曉麗就開拓電商直播渠道,為村裏的柑橘、李子、梨子帶貨;酉陽河灣村的土家吊腳樓有歷史、有特色,但村民對其價值認識不足,職業經理人單一就修繕開設吊腳樓民宿,還成立民宿聯盟帶領大家抱團發展……

  “村民不了解市場需求,我們要做的就是幫助他們對接市場、‘玩轉’市場,讓鄉村已有的資源釋放出更大的價值。”何書勤説。

  民宿老闆跨界賣蔬菜

  把傳統種植玩出了新鮮感

  在“何書勤們”用現代企業思維引領鄉村産業發展的同時,鄉村裏還有這樣一群“CEO”,他們將自己的産業與鄉村進行了嫁接,讓鄉村生發出了許多新鮮感。

  最近,潼南區桂林街道小舟村新開張了一家民宿,名為“蔬菜書院”。

  取這麼有“新鮮感”的名字,是因為民宿的背後有一個菜園。在這裡,菜地被劃分得整整齊齊,豎着密密麻麻的竹竿,番茄、黃瓜、茄子等蔬菜靜靜地生長着,田間豎着一塊“書菜計劃”的牌子,頗有一番歸園田居的逸趣。

  在蔬菜産業比較集中的小舟村,此前還沒有哪家民宿想到把蔬菜變成民宿的一部分。

  初夏的午後,泡上一杯茶,坐在這樣的院子裏,民宿主人劉曉波也不由得生出感嘆:做民宿這麼多年,這才是我心目中屬於鄉村的院子,有一塊菜園子、一個有光的大院壩、融入大自然的餐廳……

  其次,這民宿“新鮮感”還在於,它不僅僅是一家單純接待餐飲、住宿的院子,而是打起了村子裏其他菜地的“主意”。

  開業短短一週時間,劉曉波已經組織了幾批客人前來玩耍,他們在民宿的菜園裏開音樂會、開展以書換蔬活動。同時,還組織家長們帶着孩子來到周邊村民的蔬菜基地,搞起了蔬菜採摘體驗。

  孩子們頭戴碎花巾,挎上小竹簍,摘滿一簍時令蔬菜就付給菜農45元,小舟村蔬菜的“身價”都坐地翻了一倍。

  還有更“新鮮”的,這老闆“不務正業”地推出了一個蔬菜品牌“青拾”,&&當地一些優質蔬菜基地賣菜。各種優質時令蔬菜混裝,七八斤一份,每份168元,算下來每樣蔬菜貴上數倍,竟然也已賣出七八十份。

  菜賣給誰了?劉曉波呵呵一笑:“我的客人撒。”

  經營民宿多年的劉曉波,早就擁有自己的固定客群,而他們大部分都對優質農産品有需求。這次在潼南建的“蔬菜書院”,終於將這一塊業務做了起來,由此也與民宿所在村産生了從未有過的緊密&&。

  “將我的事業與鄉村産業、農戶緊緊連結在一起,我感覺我的民宿才扎根了。”劉曉波説,潼南是蔬菜之都,産量大、品類多、品質優,但很多時候賣價卻不高,“能用民宿為蔬菜産業賦能,讓優質蔬菜賣出更高價格,讓更多農戶增加收入,感覺非常棒!”

  如今,跨界玩鄉村的人不在少數。原本做城市旅游的袁權“轉戰”鄉村旅游,讓石柱橋頭鎮長沙村從一個湖畔小村“變身”歐洲風情濱湖美鎮,成了年輕人扎堆的打卡地;川美一群雕塑藝術家來到璧山七塘鎮將軍村蓮花穴院落,改造農房,還建起了美術館、藝術博物館,一個破敗院落就此成了一個藝術院落。

  農村能人整合盤活資源

  “打表”種植讓土地效益倍增

  還有很多鄉村,資源稟賦、優勢不太突出,難以吸引職業經理人和各類專業人才,這時候就需要農村能人們站出來大展拳腳了。

  最近,在南川區河圖鎮中圖村,村民們剛移栽完水稻就又開始忙着管護高粱、收割紫蘇,大家的“日程表”被村支書唐科忠安排得滿滿當當。

  在南川,中圖村沒有亮眼的優勢,發展也一直平平無奇。前幾年,返鄉包工頭唐科忠接任村支書時,村集體賬上只有500多元。全村有3000余畝土地,但65歲以下的勞動力僅70餘人。

  唐科忠認為,土地可以説是中圖村為數不多的資源了,可要把這一資源盤活並發展産業,算下來一個人就要種40畝左右的地,簡直是不可能做到的事。

  怎麼辦?分而擊之!2021年,唐科忠帶頭成立了中圖村股份經濟聯合社,將村裏的土地全部流轉,隨後拿出其中1800畝,引來兩家農業公司發展茶葉和藍莓産業。

  對於剩下的1200多畝土地,唐科忠開始了“精打細算”——不僅要把土地都利用起來,還要提高效率,把地種出效益。

  為此,熟悉農情農時的他,制定了嚴密的生産計劃表,根據海拔高度、農事茬口,發展起了水稻、高粱、大豆、玉米、油菜、蔬菜、養魚等多種産業,還從鄰村吸納村民前來幫忙種地。

  他仿佛又做回了“包工頭”,每天帶着村民種完玉米種水稻,接着收菜籽再種大豆……總的來説,從年頭到年尾,這1200多畝土地上的生産幾乎一刻不停歇。

  就在這樣的“打表”種植下,中圖村精準踩上了每個農時的節點,把種地的效益做到了極致。雖然都是傳統農作物,但去年中圖村種地毛收入居然超過100萬元,利潤約37萬元,令許多人感到驚奇。

  實際上,類似中圖村這樣的普通村子在鄉村裏佔了大多數,從中誕生出不少能夠靈活應變的農村能人。

  在石柱土家族自治縣橋頭鎮田畈村,村支書曾瑞華返鄉上任時,面臨的同樣是一個“一窮二白”的村子。動過各種腦筋,也想過各種辦法,最後找到了突破口——田畈村的沙土適合種梨。

  梨樹種起來後,曾瑞華自掏腰包舉辦田畈村首屆梨花節、首屆梨子採摘節,還拖着兩噸梨,趁着到重慶參加致富帶頭人培訓的課餘時間去“擺地攤”,硬是給田畈梨拼出了一條銷售渠道。

  “直接與老百姓打交道,直接對接市場,直接接受社會評判。對我們來説,經營好鄉村,要做的很多,哪一樣都不容易,還需要在幹中學、學中乾……”曾瑞華若有所思。(記者 栗園園 實習生 石楚園)

編輯: 劉磊
版權所有 新華網重慶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