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正文
“懶莊稼”帶來致富路 石柱縣新街村種植石菖蒲增加10倍收入

  5月25日,石柱縣臨溪鎮新街村的石菖蒲基地綠意盎然,生機勃勃。

  “石菖蒲是個‘懶莊稼’,具有管護易、成本低、效益高等特點。”新街村黨支部書記譚祥炳説,原來村裏種的都是普通農作物,一年下來全村的農業總收入也不過30多萬元,種了幾年石菖蒲後,去年全村收益高達300多萬元。

  2019年起,新街村試點發展了石菖蒲産業,引導村民在玉米和花生地套種石菖蒲,經過5年發展,種植面積現已突破3000畝,成為村民增收的新途徑。

  一次偶然發現石菖蒲價值

  “這裡的土地零散,地勢不平。”譚祥炳談及村裏曾經的土地條件時直搖頭。因土地多為坡地,耕作難度大且作物較普通,導致種植成本高、收益低,村民紛紛外出打工。

  “種點啥,才能讓土地不荒,還能提高收入?”當選村支書後,譚祥炳一直在思考,並先後引進了辣椒、南瓜等經濟作物,但受限於土地條件、勞動力等因素,未能取得好的效果。

  2019年7月,在一次入戶走訪時,他在村民唐福培家中看到房前屋後有許多雜草,準備幫忙鋤一下草,但卻被唐福培急急忙忙地攔了下來。

  “這是我種的石菖蒲,今年就能收了。”唐福培説,他在房前屋後種了0.2畝,每3年可收一次,單次收益達7千元左右。聽了他的介紹,譚祥炳稍一合計,石菖蒲畝産值高達3.5萬元,具有很可觀的經濟價值和推廣價值。

  之後譚祥炳便前往四川、湖北以及周邊區縣學習,同時邀請專業人員對村裏的土壤、氣候進行實地考察,證實了新街村的氣候和土質適合中藥材種植,尤其適合種植石菖蒲。

  石菖蒲主要可用於治療癲癇,市場需求大,同時對種植技術要求不高,每年只需進行簡單的除草、施肥、病蟲害防治就可以健康生長,適合在村老人種植;還可與玉米、油菜等高稈作物進行套種,避免耕地“非糧化”問題,實現“一地多收”。

  165畝“試驗田”打消眾人疑慮

  2019年底,新街村兩委經過認真研究分析後,認為該産業種植前景較好,隨即召集全村農戶召開石菖蒲産業推介會,&&獎補政策,對願意種植的農戶每畝每年獎勵200元。

  但此舉卻遭到了許多農戶的反對。他們認為自己既沒經驗也沒技術,萬一效果不好還要耽誤收成。

  為了打消農戶顧慮,村支兩委多次組織動員會,詳細解釋種植技術,並請經驗豐富的農戶分享心得。針對農戶關心的收益問題,村幹部還現場計算了經濟賬:種植一畝石菖蒲成本僅800元,畝産乾貨1500斤,按26元/斤的市場收購價,産值高達近4萬元/畝,再加上套種玉米和油菜的額外收入,效益顯著。

  “如果有技術指導,我願意首先做個示範。”開過幾次動員會後,有些農戶&&願意嘗試,70余戶共同拿出了165畝土地試種。從外地返鄉的譚祥生就是其中一員,他拿出自家的兩畝地作為試驗田,石菖蒲種下後,他精心管護,並向有種植經驗的農戶積極請教技術要點。

  “整體栽種的技術難度不大,第一年需要勤除草,後面就會輕鬆很多,三年可以收穫。”2022年,譚祥生種植的石菖蒲迎來收穫,經濟效益高達7萬元。看到有了收益,許多觀望的村民也打消了疑慮,紛紛加入進來。

  闖大市場帶動種植規模

  2023年,全村的石菖蒲種植面積擴大到了3000畝。然而,面對突然擴大的種植面積,譚祥炳也開始擔心銷路。他告訴記者,去年村裏的第一批石菖蒲迎來收穫,當時估計乾貨量會在10萬斤以上。村裏銷售壓力很大,銷售成績直接關係到大家的種植信心。

  為了尋找銷路,譚祥炳等村幹部提前深入周邊市場進行調研,發現全市及鄰省的藥材市場都在積極收購,於是他們迅速調整銷售策略,主動對接周邊省份與中心城區的藥材市場,鮮貨與乾貨同時銷售,最終成功拓寬了銷售渠道。

  去年8月,石菖蒲迎來豐收,新街村組織人員自駕載運,將成品運往周邊的藥材市場。石菖蒲乾貨大受歡迎,價格也令人滿意,達到28元/斤,商家們還對産品的賣相、包裝等給予了專業建議。

  此行之後,許多藥材商紛紛來電&&願意大量收購,並與農戶簽訂了長期供貨協議,建立了穩定的銷售渠道。譚祥炳&&,現在村裏的石菖蒲以銷售乾貨為主,乾貨加工廠也已完工,未來將進行深加工,把品質、賣相、包裝做好,形成品牌影響力。

  “全村的農戶真正嘗到了甜頭,大家都很有信心。”譚祥炳説,下一步將視情況逐步擴大種植面積,實現5000畝的目標。(記者 於鵬程)

編輯: 葛琦
版權所有 新華網重慶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