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5日,市現代農業高科技園區,市農科院農機所科研人員演示新研製的馬鈴薯收穫機。記者 栗園園 攝/視覺重慶
一台小型拖拉機尾部挂着個“紅箱子”,隨着拖拉機的開動,“箱子”裏的履帶將地裏的土豆連泥帶起,通過震動,土豆“破泥”而出,幾乎個個完好無損。
近日,在市現代農業高科技園區,市農科院農機所高級工程師李平向記者展示了這樣一台新研製的馬鈴薯收穫機。
“眼下正值春馬鈴薯收穫期,我們要把這台機器帶到巫溪、開州、奉節等地開展試驗示範。”李平説,市農科院農機所已為山區馬鈴薯“量身定制”播種、收穫的中小型農機,將助力我市馬鈴薯機械化生産。
北機南用“水土不服”
近年來,馬鈴薯已成為我國第四大主糧作物,重慶種植面積在500萬畝左右,主要集中在大巴山區和武陵山區,是山區重要糧食作物和增收産業。
但由於適用農機少,我市馬鈴薯機播、機收比例僅為1.4%、1.7%,機械化率低成為馬鈴薯産業發展的瓶頸之一。
在巫溪縣舉行的馬鈴薯綠色高效輕簡化生産關鍵技術集成與示範現場觀摩會上,當地種植戶示範操作了一台馬鈴薯小型收穫機。受農機本身重量及動力原因影響,種植戶操作時有些吃力。
“巫溪是沙土,這還算好的。我市大部分地區是黏重土壤,這樣的機器就用不上,挖出來的土豆都裹在泥巴裏。”李平介紹,我市探索馬鈴薯機械化生産開始於2017年前後,“那時,北方馬鈴薯機械化有現成的機器,我們就計劃引進推廣。”
當時,青島一家農機廠商專門為山區研發了中小型馬鈴薯播種機、收穫機,一些馬鈴薯種植大戶已購買使用,李平和同事便去了解機器的使用情況。
然而,情況並不樂觀。種植戶反映播種機漏播率較高,超過10%,畝産減少400斤左右。若補種,一天就增加160元的人工成本,折算下來每畝多支出30多元;收穫機也不適合重慶黏重土壤,馬鈴薯與泥土無法分離,達不到機收效果。
“於是,我們決定改進技術,研發新設備。”李平説。
播種機防漏播水平國內領先
研發從播種機開始,李平發現,播種機漏播原因在於,與農機配套抓取種薯的“小勺”跟種薯大小不吻合。
種薯要切割後才能播種,我市各地農戶切割種薯的大小不一致。李平舉例説,巫溪的種薯大,“勺子”裝不下,永川的種薯小,“勺子”能裝兩三個。是不是把“勺子”改大,就能抓到種薯解決漏播?
但經過驗證,這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漏播現象仍然存在。這時,李平想到包裝廠採用的紅外線檢測技術,“生産線兩邊放置紅外線發射器、接收器,發射紅外線信號時,接收器收不到信號説明有貨品阻擋了信號,便可進入包裝流程,反之就停止包裝,防止空盒産生。”
李平把這套技術用在播種機上,並在“勺子”上方加裝補充設備,一旦下方紅外線接收器沒有檢測到種薯,上方就及時補充。“我們還裝了警報設備,如果檢測到補薯環節産生兩次漏播,機器就會報警。”
去年,這台機器終於成型,在巫溪進行試驗示範,種薯漏播率不足5%,較傳統馬鈴薯播種機降低7個百分點,處於國內領先水平。
收穫機挖土豆脫泥不傷皮
近兩年,隨着播種機不斷“進化”,李平開始同步開展馬鈴薯收穫機的改良,重點攻克農機對黏重土壤的適應性。
怎麼才能讓農機挖出馬鈴薯的同時將泥土抖落?李平首先選擇將履帶加長、增加抖動時間,可黏重土壤還是抖不掉。接着,他嘗試增加抖動力度。“原來機器是上下抖動,我又增加了左右抖動,讓土豆在履帶上全方位翻滾。但力度過猛,泥巴抖落了,土豆皮也爛了,賣相不好。”
輕了不脫泥、重了傷表皮,這個度該怎麼拿捏?“只有靠笨辦法,反復調試振動頻率。”李平説,他們在重慶選取了10種不同程度的黏重土壤,分別調整振動頻率,看哪種頻率最好。通過兩三年時間,終於在去年測試出理想的振動頻率,10種土壤的馬鈴薯分離率均在95%以上。
“如今,馬鈴薯播種和收穫的機器都有了,我們計劃先小批量生産再逐步推廣,在實際生産中不斷優化改進,減輕農戶勞動強度、降低勞動成本,為山區小土豆做成大産業出份力。”李平透露,他還計劃研發馬鈴薯微型播種機和收穫機,讓更多小農戶也用上“定制農機”。(新重慶-重慶日報記者 栗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