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口縣周溪鄉涼風村,村民在中藥田裏勞作。(資料圖片)記者 謝智強 攝/視覺重慶
5月22日,城口縣高觀鎮曲莖石斛基地,一棵棵從實驗室組培而來的曲莖石斛幼苗,在大棚里長勢十分喜人。
重慶市中藥研究院大巴山分院院長周益權告訴記者,這是它們的“歷練場”。“歷練”合格的,會被移栽到另一個倣野生生態種植基地,接受更大的挑戰。
只有通過層層考驗後,它們才能繁衍更多“子孫後代”,成為成品中藥材,實現更好地開發利用,形成當地的特色産業。
巍巍大巴山,重巒疊嶂,雲霧繚繞。地處大巴山南麓的城口縣,因其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蘊藏着無數珍稀中藥資源,曲莖石斛就是其中之一。
作為國家一級保護野生植物,曲莖石斛被《中國物種紅色名錄》和《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列為極危物種。
過去,大家並不知道城口有曲莖石斛野生資源的存在,直到2021年7月,市中藥院成立的石斛專題調查組,在當地發現了曲莖石斛的野生植株。
在此基礎上,市中藥院團隊圍繞曲莖石斛生物學特性、種群生態環境、野生資源保護等展開了一系列研究,並幫助當地引入企業,開展産學研合作,讓曲莖石斛成為當地重點打造的特色産業。
“重慶的中藥資源‘家底’豐厚,作為中藥科創&&,我們就是要積極發揮特色優勢,做好科技成果轉化,真正讓中藥資源‘家底’變成産業發展‘富礦’。”市中藥院相關負責人説。
首次摸清全市中藥資源“家底”
在市中藥院內的中藥博物館內,陳列着各種各樣的中藥標本,石斛、青蒿、火把花、黃連……讓人目不暇接。
它們當中,有的已經存放了90餘年,有的則是最近一次中藥資源普查時,剛加入的“新成員”。
市中藥院始建於1930年,依託90多年的積累,中藥博物館也發展成為全國最大的中藥博覽藏館,現藏有各類中藥標本超38萬份,包括各種植物、動物、礦物標本等,主要收集於我國中藥資源最為豐富、生物多樣性及物種最具特色的西南地區、青藏高原及西北地區。
“重慶地形地貌複雜,生態環境多樣,中藥資源十分豐富。通過2012年啟動的第四次中藥資源普查,我們歷時8年,首次摸清了全市中藥資源的‘家底’。”市中藥院中藥生藥研究所所長瞿顯友説。
相比上世紀80年代啟動的第三次中藥資源普查,重慶的中藥資源情況發生了很多變化。2020年10月,由瞿顯友領銜的項目團隊主編完成的《中藥資源大典·重慶卷》出版,重慶中藥資源的“家底”正式公布——
重慶地區分佈中草藥5427種,其中野生中草藥資源5124余種,栽培藥用植物80余種,全市常年生産收購的地産藥材350余種,藥用植物在品種數量與資源蘊藏量上僅次於川桂雲貴。
最令人欣喜的是,在這次普查過程中,普查隊還在全國首次發現了合溪石蝴蝶、天竺葵葉報春等8個新物種。
實際上,近年來,瞿顯友和團隊每年仍會跑到野外,扎進密林深處開展資源調查,每年也會有些新發現。
比如,去年7月,他們在陰條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調查時,就發現了“太陽草”這種藥用植物新資源。
在摸清“家底”的同時,市中藥院還搭建了中藥資源地理信息管理&&。“有了這些數據,就可以開展更加科學的分析,為中藥材産業發展提供技術支撐。”瞿顯友説。
形成中藥全産業鏈科技服務體系
最近,市中藥院副院長、中藥新藥創制川渝共建重點實驗室主任陽勇帶領團隊,正在加快蒿藤膠囊、益胃消瘀顆粒、小兒傷風消積顆粒等10余種新藥研發。
在國家中醫藥傳承創新工程項目的支持下,今年以來,團隊新增了不少科研用房和儀器設備,科研條件的改善,讓大家幹勁十足。而且,隨着更多新人加入,團隊規模也在不斷擴大。
“中醫藥學是中國古代科學的瑰寶,也是打開中華文明寶庫的鑰匙。近年來,國家&&了一系列政策舉措,進一步加大對中藥新藥、中藥質量、中藥資源等研究與應用。”陽勇説。
不過,他坦言,當前中藥新藥創制領域仍存在一些重大科技問題,比如中藥新藥研發周期長且成本高、源頭創新不足,中藥品質評價不全面,中藥藥效物質基礎和作用機理不清楚等。
為此,團隊的重點任務,就是要聚焦中藥産業發展的關鍵環節,開展高價值中藥新藥研發與成果轉化。
“目前的研究進展比較理想,比如蒿藤膠囊,目前我們已經與本地企業合作,開展了中試生産。”陽勇説。
實際上,為加快中藥産業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市中藥院着力打造了一系列重點學科&&,創建了中國中醫科學院中藥資源中心首個省級分中心、通過國家認證的藥物安全評價中心和中藥質量分析檢測中心,打造了中藥資源學、中藥健康學2個市級重點實驗室和中藥新藥創制川渝共建重點實驗室,形成了中藥全産業鏈科技服務體系。
近年來,該院已累計培育出“渝青1號”(青蒿)、“渝蕾1號”(金銀花)等中藥材新品種21個,開發了芪蛭益腎膠囊、復脈定等新藥産品46個,編制技術標準58項,有力支撐了中藥産業高質量發展。
構築全國重要中藥科技創新策源地
“重慶中藥資源豐富,發展中藥産業大有可為。”市中藥院相關負責人&&,市中藥院將聚焦中藥資源、中藥新藥、中藥大健康3個核心業務,着力提升中醫藥戰略科技能力,努力構築全國重要的中藥科技創新策源地和重慶中藥産業第一技術支撐&&。
在持續攻克關鍵核心技術方面,聚焦我市中藥産業全鏈條創新需求,加強中藥材良種選育、生態種植、炮製加工等關鍵技術攻關,構建道地藥材標準體系,推動提升道地藥材質量。加強經典名方挖掘、醫院製劑轉化、中醫藥數字化融合創新等研究,研發一批具有國際領先水平的創新中藥。
在重構提升創新&&體系方面,按照“資源-新藥-大健康”全鏈條優化&&布局,整合提升現有重點實驗室和科技服務&&資源,完善設備設施條件,聚焦科研主攻方向,引進培育科技領軍人才,構建一流創新團隊,深化與知名高校院所和實力企業的科技交流合作。
在強力支撐中藥産業發展方面,發揮科技在中藥全産業鏈的支撐作用,以“大品種、大企業、大基地”為引領、“三品一標”和GAP基地建設為抓手,主動服務區縣、企業和醫療機構等,連接上、中、下游全産業鏈,力爭推出一批品質好、叫得響、市佔率高的爆款産品。(新重慶-重慶日報首席記者 張亦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