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正文
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壯麗三峽”展廳上新了

五月十七日,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游人在試開放的《壯麗三峽》展廳內觀賞鎮館之寶“戰國銅鳥形尊”。該展覽於五月十八日正式對外開放。記者 齊嵐森 攝\視覺重慶

  巴國王族的餐桌、近3米高的關公像、一針一線繡出的《前出師表》、中國最早的冶鋅遺址……經過4個多月的閉門布展後,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常設展覽“壯麗三峽”展廳在5月18日“國際博物館日”正式重新對外開放。

  5月17日,展覽策展人彭學斌説,全新亮相的“壯麗三峽”展廳裏,321件/套(703單件)來自三峽庫區的文物齊聚一堂,其中一級文物37件/套,二級文物27件/套,三級文物93件/套,展品更新率達60%。

  包括“自然奇觀”“歷史長卷”“人文古跡”三大部分

  長江三峽,山川雄奇壯麗,歷史悠久綿長,文化多姿多彩,堪稱長江文明的華彩樂章、世界大河文明的區域樣本。

  在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中,“壯麗三峽”展廳一直是觀眾的最愛。彭學斌説,自2005年三峽博物館正式開館以來,“壯麗三峽”展廳每年接待的觀眾都超過200萬人/次。

  但隨着對展示內容的學術研究日漸深入,新時代陳列手段日新月異,原本的展廳展陳已經無法滿足觀眾們的觀展需求,為了讓來自世界各地的觀眾更好地領略壯麗三峽的歷史人文風情,三峽博物館對展廳啟動了改陳工作。

  經過近一年時間的前期展覽策劃和4個多月的換陳布展,煥然一新的“壯麗三峽”展廳再次現身觀眾面前。

  彭學斌説,全新的“壯麗三峽”展廳以“中國的三峽、世界的三峽”的視角構建展陳體系。展示內容緊扣“壯麗”二字,以“自然奇觀”“歷史長卷”“人文古跡”三大部分為基本構架,打造自然、人文內容兼具的綜合性全場景式展覽。

  200余件套文物“講述”背後故事

  彭學斌説,隨着近年來重慶對大批量三峽出土文物的修復成功,200余件套文物得以第一次走進展廳,“講述”它們各自背後的故事。

  在新版“壯麗三峽”展廳中,包括舊石器時代早期巫山猿人下頜骨化石、商代三羊銅尊、戰國銅虎鈕錞於、戰國銅鳥形尊、漢代偏將軍金印、漢代景雲碑等6件鎮館之寶首度匯集一堂。

  “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館藏十大鎮館之寶,一個展廳中一次性看完其中的6件,這在以往的展陳中是沒有的。”彭學斌&&,這些“國寶”級展品,從200萬年前起步,充分展現了三峽歷史的厚重與壯闊。

  除了“國寶”之外,大量的“新”文物也被搬進了展廳。

  在“歷史長卷”部分,博物館為觀眾搬來了巴國王族的“餐桌”。在這個餐桌上,壺、甌、勺、洗、盤、釜、鍪一應俱全。

  彭學斌説,其中,釜是巴人的核心炊具,主要用於炊煮,而釜與甑的組合則可以下煮上蒸。它們在三峽地區的流行,説明戰國時期巴人的烹飪方式已經更為多樣化。

  除了釜與甑之外,鍪也是巴人常用的炊具之一,古人云:“釜之小者曰鍪”,也就是説,它是小一號的釜。現身展廳中的這件帶蓋銅鍪一側有辮索耳,耳上有銅鏈與蓋鈕相連,其上裝飾着多組巴蜀符號,“在一件青銅容器上刻有多組巴蜀符號的現象極為少見。”彭學斌説。

  除此之外,4米余高的宋代“皇宋中興聖德頌”摩崖石刻也被整體搬進了展廳之中。該碑是長江南岸鳳凰泉崖壁現存最早的石刻文字,碑高4.1米、寬7.2米,正書49行,總計943字。

  碑上的文字由趙不意撰文,趙公碩正書,王伯庠上石,是一篇讚美南宋高宗皇帝趙構讓位於孝宗皇帝趙脊的頌文。該碑書法遒勁瀟灑,氣勢豪邁,頗有蘇東坡的風骨,堪稱中國書法史上的傑作。

  大型戰船模型再現古代造艦宏大場面

  為了能讓觀眾們一睹近2000年前長江之上航行巨艦的風姿,三峽博物館依據史書在展廳中復原出了兩艘古代大型戰船的模型。它們的背後,是兩場載入史冊的大戰。

  其中一艘來自公元263年。彼時魏滅蜀,魏、吳兩國對峙於瞿塘峽。西晉建立後,制定了“因順流之勢,水陸並進”的滅吳之策。原巴郡太守王睿任益州刺史,加龍驤將軍,在巴蜀建造戰船,訓練水軍。280年,王睿率兵順流而下,摧毀西陵峽攔江鐵鏈,攻克丹陽郡,攻取石頭城。至此,三國歸晉。晉滅吳之戰,是中國戰爭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突破長江天塹的攻防戰。

  而另一艘則來自公元581年。那一年楊堅建立隋朝。585年,隋文帝楊堅命大將楊素為信州(今重慶奉節)總管,在當地打造艦船,訓練水師,準備討伐定都建康(今南京)的南陳政權。588年,楊素水師自三峽東下,南陳軍隊於巫峽,並設三道攔江鐵鏈,隋軍猛攻不克,遂登岸從陸上進擊,大破南陳軍,除去攔江鐵鏈,繼續東征。最終,實現了漢晉以來又一次全國大一統。

  除此之外,在展廳的第一部分,博物館通過大型三維數字展項“三峽形成”,讓觀眾身臨其境感受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而在第三部分則通過場景和雕塑、AI語言大模型相結合的方式,展示詩人興會場面,讓觀眾體驗個性化的服務。(記者 李晟)

編輯: 王彩玲
版權所有 新華網重慶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