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正文
走,去三峽博物館體驗奇妙之夜

文藝表演現場

  5月17日晚,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聽見博物館的聲音”博物館奇妙夜拉開帷幕。

  5月18日是第48個國際博物館日,今年主題為“博物館致力於教育和研究”。在國際博物館日期間,三峽博物館準備了一系列形式多樣、內涵豐富的活動,為觀眾奉上一場“文化盛宴”。

  聽 千年古琴奏響《廣陵散》

  5月17日晚,三峽博物館1樓大廳內,“聽見博物館的聲音——博物館奇妙夜”活動,讓觀眾大開眼界。

  “奇妙夜”以舞蹈、古詩詞聯頌、樂器演奏和古琴表演等形式,展現出博物館的獨特魅力,並以創新演繹的方式讓文物“活起來”。

  “博物館奇妙夜”的序幕在女子群舞《巴渝伶女歌》拉開。《巴渝伶女歌》曾獲批2015年國家藝術基金項目,其用獨特的巴渝舞蹈語言,展現石壁上的巴渝樂舞伶女,在悠悠琴聲中翩翩起舞的生動景象。

  文物古琴暌違千年再度“發聲”,是讓文物“活起來”最好表現方式之一。三峽博物館將珍藏的唐琴、宋琴“請出”文物庫房,由我國著名古琴家馬維衡父子當晚共同演繹了《平沙落雁》《廣陵散》《酒狂》等名曲,將觀眾帶入了千年前的詩意世界,感受秋江意境、展現唐代氣派。

  看 戰國銅器虎紐錞“活”了

  三峽博物館新展出的“三峽出土文物保護利用展”,採用大型三維數字展項、數字化展櫃、電子互動展陳方式等多媒體技術,將珍貴文物,如戰國銅器虎紐錞於、羽人辟邪座青銅連枝燈等“活靈活現”地展現在民眾面前。

  與此同時,還利用數字創新技術,文物活起來、動起來,走進觀眾當中,讓觀眾看得見、聽得着。

  數字創新技術的賦能,讓三峽博物館展陳方式可以更深入、更直接地突出文物內涵,打造沉浸式展覽效果、豐富個性化體驗,令觀眾産生身臨其境之感,推動新時代的文化傳承與當代表達。

  目前,三峽博物館實現了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博物館通過文物“活化”利用項目的有效實施,致力於讓民眾聽到更多博物館的聲音,豐富了市民文化生活,增強文化自信,促進我市文化事業繁榮發展。

  縱深

  博物館文創産品出圈 特色品位價值是抓手

  5月16日下午,南京游客陳莎早早來到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參觀。愛好旅游的她,每到一座城市都要去博物館游覽,了解當地歷史文化。參觀結束,陳莎來到博物館一樓文創區挑選禮物,她看中了一款清粉晶龍銜環雙耳三足熏爐,立刻下單,“這個小粉爐玲瓏剔透,既有重慶特色又挺別致,我特別喜歡。”

  博物館開發文創産品帶火文物出圈,究竟有哪些妙招?

  有多火?

  前年全市新增文創産品1477件

  “我在朋友圈分享‘小粉爐’不到10分鐘,我的多個朋友私信我,都讓我給她們帶一個回來。”剛剛走出三峽博物館的陳莎又急忙返回,再買4個小粉爐。

  一個“小粉爐”為何如此吸引人?熏爐的靈感來源於博物館館藏文物——清粉晶龍銜環雙耳三足熏爐。

  熏爐通體粉紅色,由爐、蓋兩部分組成,爐頸斜收,腹緩緩鼓出,對稱龍首銜環耳,下承三扁獸足,蓋頂也雕飾蟠蝎工藝複雜,雕琢精細。

  “粉紅色本來就是女生最喜歡顏色之一,熏爐很像環耳,這是女生常用的飾品,更受女生歡迎,”陳莎説,而且觀賞熏爐時,它會散發淡淡粉紅柔光,增添更深層次的愉悅感、滿足感。

  除“小粉爐”,三峽博物館的鳥形尊,被開發成立體鳥形尊冰箱貼,因外形酷似像“鴨子”,被網友戲稱“胖鴨子”,也是一款熱銷文創産品。

  事實上,在重慶各個博物館都有很多有意思的文創産品。如重慶工業博物館將800匹馬力蒸汽機零件、齒輪等工業元素,印製在絲巾上、手鏈上,成為熱銷品;重慶自然博物館2024年開發的瑪瑙冰箱貼等文創産品;重慶紅岩革命歷史博物館的“紅岩百幅·百福”“紅梅旅行茶具”“紅岩藍牙音箱”等多款文創産品,備受游客青睞。

  數據顯示,2022年,全市新增文創産品1477件(套),實現收入2439萬元,其中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開發文創産品213種。

  為何火?

  不能帶走的文物換種方式回家

  重慶博物館豐富多樣的博物館文創産品火了,其實全國其他博物館文創産品亦如此。

  如北京故宮博物院特色牌匾冰箱貼,靈感創意來源於故宮博物院中現實存在的宮殿匾額;甘肅省博物館的文創産品——銅奔馬毛絨玩具“馬踏飛燕”,一週內銷量約2萬件,線上線下店舖都被買空。

  為啥這麼多人喜歡博物館文創産品?

  博物館文創是將文化元素、文物形象巧妙融入到各類産品當中,依靠文創帶“火”文物。文創産品不僅成為新的消費市場,又能實現文化傳承與經濟效益雙贏。

  重慶自然博物館負責人&&,文創産品有其獨特的符號,代表着歷史和現代的碰撞,而且文創産品能將博物館不能帶走的文物,以另一種方式帶回家,因而受到觀眾喜愛。

  重慶工商大學副校長、長江上游經濟研究中心副主任李敬認為,文創産品更容易受到年輕消費群體喜歡,他們對新鮮事物和潮流特別敏感,尤其是有共鳴的話題更容易推動傳統文化的傳播。這些年輕人經常在社交網站上,推薦各種博物館文創清單,這也是文創産品頻頻出圈的原因。

  聲音

  文創産品憑啥持續火 特色品位價值是關鍵

  文創産品要想持續火,有特色、有品位、有價值是關鍵!

  重慶大學經濟與工商管理學院教授、重慶市品牌學會常務副會長廖成林&&,文創産品是讓承載厚重歷史的文物走向大眾,一方面觀眾通過産品進一步了解文物,另一方面博物館也要提供個性化、有新穎,符合觀眾的産品。

  廖成林認為,無論文創大賽還是成立聯盟,都要以創新創意為動力、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社會效益為目標,錨定文物獨有性,連接傳統與現代、文化與科技,打造出有特色、有品位、有價值的新穎文創産品。

  鏈結

  越來越多人走進博物館 賞“文物”聽“故事”

  2023年重慶全市備案博物館134個,其中國有博物館106個、非國有博物館28個。

  博物館熱除了離不開博物館高質量、多樣化、新穎的展覽,還有博物館社會教育作用、文創産品創意等方面的努力,吸引着越來越多人走進博物館,賞“文物”,聽“故事”,如2023年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主館參觀人數2136443人次,服務觀眾280.34萬人次。同時,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社會教育部門將“玉兔奔春——新春文化系列展”“長樂未央——館藏古代娛樂文物展”等12個展覽送到各區縣巡展782場、開展各類教育活動462場,累計觀展群眾達45.92萬人次,在官方微信上推出3個視頻導賞和8個語音導覽,為觀眾提供了多元化的服務方式。

  就全國層面而言,據國家文物局不完全統計,全國6000多家博物館和55家國家考古遺址公園,五一假期前三天共接待游客近4000萬人次,達歷史同期最高水平。

  來自攜程數據顯示,今年以來國內游客博物館門票的預訂量同比去年增長104%,越來越多人願意為博物館奔赴一座城。

  新重慶-重慶晨報記者 鄭三波 廖平

  相關

  名人印章是啥模樣? 這家博物館有答案

  2024渝中區國際博物館日暨文化遺産宣傳月在重慶巴渝名匾文化藝術博物館正式啟動,一場匯集了從明代至今的中國文化名人印章實物展“物證典雅 文脈宗師”同時開展,匯集印章逾百方,最值得一看的首推弘一法師(李叔同)所用閒章“一葉一如來”。

  據悉,文彭、曾國藩、劉墉、金庸、齊白石、潘天壽等名人印章也將亮相本次展覽。值得一提的是,此次展覽免費對市民開放。(記者 楊新宇) 

編輯: 王彩玲
版權所有 新華網重慶頻道